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02-27 23:06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农业

安 亚 虹

(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足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农村专业人才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应用型高校的宗旨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途径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科技、人才、文化、智力的支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科技引领作用。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库,涉农专业可以通过发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特色和人才、科技优势,全力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给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地区发展的智库,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正确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管理人员及就业指导人员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专业技能的农业人才队伍[1]。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中,传统种养等生产性人才仍占多数,而与涉农二三产业相关的创新型、带动型、技能型、服务型和综合型等人才较为匮乏。另外,由于产业结构和收入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农村人才不断被城市吸纳,农村年轻劳动力和高效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人才流失和缺乏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制约因素[3]。

(一)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应用技能型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新型的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培育高效率的农业供给以及高品质的农产品,需要大量从事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强劲动力和重要保障[4]。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流失,懂农业、爱农村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缺乏问题严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到乡村就业的人员较少,年轻劳动力和专技人员队伍储备不足。另外,农技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以及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说明农村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农业内涵式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农业体系,创新型农业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不断走向深入的关键。创新型农业人才通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可以驱动新的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农业基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涉农企业发展。同时,创新型农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集聚会形成可观的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地区知名度和地区核心竞争力[5]。因此,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将种植型农业为主的模式逐渐向科技型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原动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农村农业人口增收的重要渠道,以农技咨询、服务和管理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走向农村。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融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种养型的农业单一模式将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农业,以个体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将逐渐过渡到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的发展不再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而要通过协调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共同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这就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村发展保驾护航,助推乡村振兴持续高效发展。但是近年来农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加快培育具有专业农技知识、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

应用型本科涉农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6]。

1. 强化实验实习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农村农业发展,需要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人才智力的科技支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技实用人才备受青睐。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年轻人才需求较大;另一方面,这也对专业人员的实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涉农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特别是要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熟练掌握农业基本技能。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的考核方式,增强对学生实习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查。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实用技能竞赛和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校地企协同育人,提升培养质量和水平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代农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理念以及产品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持续变化。只有置于其中,才能切身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加工、吸收和消化。应用型涉农高校应和企业共建校企实习基地和校企课程,为学生向社会过渡提供合适的锻炼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思维的转变,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奠定基础[7]。同时,通过校地企合作,学校也为涉农企业和地区农村输送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涉农高校要完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融合机制,优化专业认识、专业实践和综合实习结构,培养直接对接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要主动对接地方和涉农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招生就业模式,应用型高校可以尝试与地方或者涉农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农村社区等对接,培养热爱农业、扎根基层、具备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农机推广及农经管理部门、合作农场、农业企业等基层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推广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3. 打造新的专业课程,突出优势和特色

应用型涉农高校需立足地方特色,通过慕课、校企课程等打造一批优秀特色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服务地方农业的兴趣。地方标志农产品和地方标志品牌是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地区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例如,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开设“龙虾”“富硒米”“淮扬菜”“大闸蟹”“桂花鸭”等的种养或加工课程。这些课程要注重对接社会和人文需求,避免全程技术化和空泛化,要辅以文化和历史等元素。同时也可以依据地缘地理特征,开设“新农村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实践”等相关课程,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

4. 跨学科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进程正处于关键的转变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由依靠物的投入向更加依靠科技和创新驱动转变,农业人才需求由注重单项技术技能向人的综合发展转变。农业人才不只要爱农业、懂农业,还要学会管理和销售等技能。农业人才应集技术、经营于一身。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可以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乡村振兴输送技能型和带动型等现代农业人才;还可通过提升计算机、经济、管理、物流等知识,并与区域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培养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咨询服务等专业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另外,应用型高校还应在涉农专业中增设智能农业、大数据农业等相关课程,培养新时代高技术农业人才。

5. 加强就业创业训练,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不断深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农村正蓬勃发展,另外,国家方针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这给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8]。应用型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训练,依托“三下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和政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地方特色,深入农村寻找创业机会,对相关创业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培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二)提高专业认同教育,强化内化就业信念

由于职业收入、政策了解模糊以及盲从就业等因素,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目标多集中于大企业、大城市或者公务员等单位或工作,而对农村、农场和基层单位这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展现个人技能的平台关注较少,于是出现了涉农专业学生大批量转行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专业和自身就业能力不自信的表现,这种现象同时导致部分学生学农不爱农,对专业知识浅尝辄止,就业能力和质量水平较低。应用型高校应在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升学生就业信念。

1. 转变就业思维

目前,大学教育正发生深刻性的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经历,大学正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和转变。迫于就业压力,乡村基层就业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被迫选择”,这也导致农村就业大学生不愿长期扎根基层,农村人才就业流动较大。“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等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于农业和乡村发展做出的科学而审慎的部署。因此,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更新:选择农村就业,对于涉农大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条成才的科学之路。

要科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农村就业观,宣传动员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要结合地区实际和具体政策,不欺瞒,不浮夸,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农村农业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并会不断升级,涉农大学生在农村有施展技能、锻炼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国家和社会会越来越注重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要通过交流谈心、具体事例等培养学生挖掘农业领域潜在机遇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个人价值。

2. 扩大名人效应

通过涉农校友回访母校交流活动,组织就业引导和宣传,启迪人生理想,培养学生对农村农业就业的兴趣,建立专业自信,强化和内化学生投身“三农”的意识。另外,应用型高校可适当邀请业内专家教授、农村创业模范、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到学校开展交流和讲学,围绕农业发展前景和农村就业机遇等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介绍,提高涉农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3. 培养“三农”情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要具有家国情怀,主动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的责任,要把个人价值投入到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中去。应用型高校要注意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三农”政策纳入思政教育范围[9]。要爱农民,怀着感情和热情投身“三农”工作,把农民群众当亲人,向农民学习,从农民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帮助农民致富,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但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应顺势而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对接地区农村发展实际,从有利于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入手,树立学生专业自信,强化内化就业信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