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探索

2020-02-27 23:06孙少帅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孙少帅 张 洁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可见,爱国主义教育被提到了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层面,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爱国主义要扎根于青年内心、外化为行动自觉。并以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为契机,重新解读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要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强人和接班能人。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主义教育需要凝心聚气,探源寻策。

一、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儒家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自汉代成为正统而后延续两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具体表现为儒家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忠孝节义”思想以及“生死忧患”思想,这些极具底蕴的文化精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遵循。

(一)“修齐治平”思想:天下己任的责任担当

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多重关系,想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即打造自身的人格修养。人作为主体挺立于天地之间,“修齐治平,尊时守卫,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展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力量。儒家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相连,要求志士“以天下为已任”,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情怀。指引着仁人志士凡事以国家的角度为出发点,忠国、爱国、护国,以“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打造“内圣外王”的太平盛世。

(二)“忠孝节义”思想:赤胆忠心的民族大义

儒家文化尚志,孔子作为儒学鼻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认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强调“孝,德之本也”。孔子表达的是一种大德,表现在血亲关系的等级伦理文化的国家中,臣子对君主的“忠”、子女对父母的“孝”,这种兼容并包的爱国情怀催动了中国古代爱国思想的蓬勃发展,这种内外兼修的特质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思想。孔子的“义利观”,孟子的“舍生取义”均强调了志士把个人生死和个人利益放在民族大义之后,形成了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儒家这一忠明大义的大德思想,指引着国家志士在民族大局当前,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价值追求,诠释“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胆忠魂。

(三)“生死忧患”思想:忧民/忧国的家国情怀

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所提出的“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忧患意识的极端重要性,生死忧患作为个人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镇定剂历久弥新。自此忧患意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由忧民进而深化为对国家、民族乃至天下的“忧”,这种集个人、国家、民族、天下于一身的忧患意识,展现的是仁人志士强烈的家国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苏洵的“贤者不想其身死,而忧其国之衰”,再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儒家这一“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的忧患思想,在无数仁人志士身上表露得淋漓尽致,告诫着爱国志士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而后以“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守住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乃至绵远流长。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思想

1.爱国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基本前提

爱国主义是人们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高度统一。祖国的强大带来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以民族意识作为根基的,爱国情催发强国志,强国志传递报国行,民族的发展壮大成为了爱国进步分子的内心呼声。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民族的独立问题,认为“一个民族,只要还没有民族的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探讨任何内政问题”[2]。历史性地总结出了民族独立作为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性条件而存在,民族的独立和壮大为国家的发展注射了稳定剂和强心针。究其根本,国家的发展需要根植于民族独立这片优良的土壤之中,才能展现其生长的良好态势,“一切政治问题和文化繁荣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基石,也是促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积极因子和活跃条件”[3]。反观还未实现民族独立的国家在饱受侵略者的奴役和迫害之中,在发展问题上更是失去了话语权和主动性,一切事关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都会变得如此奢侈。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以来,号召受奴役、受迫害民族地区的人们拿起战斗的武器,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解放而顽强斗争。

2.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马克思恩格斯超脱于狭隘的单个国家的界限,立足整个民族的视角,倡导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无产阶级运动。这种民族主义的理念在于实现爱国主义思想观念与国际主义行动原则的高度融合与衔接。由于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也是基于追求共同目标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必然结果,所以爱国主义在任何现实条件下都要服务于民族独立,一切爱国行为都应当以国际主义原则为基本遵循才会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把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相互融合,指出了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狂妄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更不是自惭形秽的民族虚无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二者进行了深度融合和高度对接,指出爱国主义撇开了狭隘的范畴,立足全人类共同利益,是涉及全世界所有无产者的爱国主义。同时,国际无产者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共产主义运动时,不能损害本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作为理论的先锋,是践行国际主义的原始基石,脱离了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徒有空壳却毫无内涵和价值,唯有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航标的国际主义,才是具有人生航向,进而丰富其实践内涵的真正意义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才能因此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增添无限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

1.爱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语言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特定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字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爱护本民族的文化首先要维护本民族语言。列宁十分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指出“民族应当有它发展的地域……一个民族应当有它共同的语言”[4]并且坚决地认为任何民族及语言都绝不允许超越他民族的特权。列宁的爱国情感极为浓烈,认为爱国就是爱自己的民族国家,民族语言是处于民族国家长期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韵律,其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语言的外在彰显的是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底蕴带来了民族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于实现全人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了精神支撑,正如列宁所说:“我们满怀民族自豪感……也证明了它能给人类提供为自由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伟大榜样。”[5]

2.为实现、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列宁始终强调,民族独立革命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将民族独立革命斗争引向社会主义道路。而落后民族地区需要通过对帝国主义本质弊端的揭示和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美好蓝图的描述,来扫清落后民族地区人民在认识上的不足和革命信心的不振等思想障碍,由此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取得胜利,全世界的无产者有了自己的祖国,而后无产阶级一切本着公平正义原则,所进行的一系列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祖国免受外敌侵害的行为都是神圣正义的并且是合理合法的。

三、理论依据——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相关论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了“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指向

新时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重任。因此新时代全力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实际行动成为了重要课题,为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出规划和部署。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6]这一阐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和指向作了初步性规定。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这一指示又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出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怀和对民族复兴大业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不断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建设规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不断指引高校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任务,探索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志向和行为的有效途径。

(二)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爱国情报国行的时代要求

热爱伟大祖国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更是衡量青年大学生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强人和接班能人的重要标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梦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8]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再次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9]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待,为青年大学生涵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践履报国行,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实践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新时代新征程,新时期新形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环境下迎来了新的发展际遇,从方向、内容、方法和环境入手,不断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导向性、时代性、实效性和联动性,从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坚持方向引领,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导向性

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相互交融的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立根固本,严格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掌舵引航。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于我们的高校而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定位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其次,立足中国国情,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道路。历史背景、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以及配套课程等领域,要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彰显时代气息,确保教育始终与时代接轨,既不走禁锢老路,也不走偏轨邪路,要走出一条独具一格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最后,以人为本,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中心论。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者和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国家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新时代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青年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了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要充分确保大学生工作为高校中心工作,为民族复兴、中华崛起培养锻造栋梁之才。

(二)丰富教育内容,彰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恒久话题是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要与时俱进,奋力完成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伟大征程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的进步过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等这些历久弥新的历史课题,此外,还要走好新辟之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增添新元素、新动力。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头脑武装、智慧启迪、教育引领,并且要深入推进新思想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引导大学生深藏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仰、深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信念、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崛起坚定信心。不断开展有关国家防卫和国家安全的教育、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梦教育、立足中华传统补足优秀文化教育、寻根探源加强党史国史及改革开放史教育、回顾悠久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教育、把握时代脉搏发扬时代精神教育、两岸同心共系祖国统一教育、石榴籽情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多维立体式教育,不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进脑、入心和化行,从而有效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特有本色。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方法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过程中方式和手段的集合体,决定着教育实效是否掷地有声和教育目标能否如期完成,离开了灵魂的教育就如同一汪静水黯然失色。新时代继续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积极创新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方法,因此要不断优化理论教育法,创新运用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以及自我教育法,以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首先,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把钥匙。大学生由于存在着自身认知和外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对待爱国问题上难免出现偏差,而理论的魅力正是在于其科学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滋养,并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孕育出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要不断优化理论灌输、丰富理论知识,以实现对大学生武装头脑、辨别是非、指导行为的理论功效。其次,实践锻炼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法门。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进行仪式感教育、开展缅怀先烈歌唱祖国大型纪念活动等多样式实践锻炼,从而以实践的魅力涵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次,榜样示范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补充。榜样的力量因时代的召唤而散发耀眼光芒,伟大人物伴随着典型事迹而不断塑造着时代的新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探寻英雄人物、努力探索先进事迹,特别是要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来挖掘重大节日事件中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而以典型的示范性、榜样的引领力来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担当。最后,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定范畴。作为一种由内而外、主动自觉地教育方法,其主要存在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两种类型,通过反思反省、自制自律的个体形式和竞赛演讲、谈论辩论的集体形式,从而不断实现爱国情感的自我内化,进而熏陶和感染他人。

(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联动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需要动员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环境因素相互融合,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增促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因此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此要充分展示出课堂教学的特有优势,全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与价值,积极引导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深度融合,从而发挥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价值。此外,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性功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家庭作为教育的启蒙基地,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三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父母出于对自身思想层次影响孩子爱国觉悟的思考,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力行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从而为孩子传递正确的爱国思想和理性的爱国行为。最后,社会作为知识的练兵场,是检验教育实效的试金石。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舞台。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从事生产劳动,不断提升自身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品质;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逐步提升个人责任担当、服务奉献的精神。此外还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网络,合理表达爱国诉求。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我们的民族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