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青岛 266111)
产褥期是指胎儿娩出后产妇生殖器官、身体、心理适应调整的时期,俗称为坐月子,产褥期整体时间约为6~8周,在此期间,产妇需保证每日充足的休息时间,采取合理的方式调养身体,以此来提高生殖器官及身心恢复速度[1]。产后访视是围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的访视护理干预可及时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处理各类生理异常,有助于母婴健康水平的提高。本次研究将本社区96例产褥期女性作为基础评估分析样本,研究并分析产后访视护理的具体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2019年2月我社区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间社区内产褥期妇女共96例,为方便本次研究,均分为研究、对照2组,对研究组资料进行统计,其中年龄最低患者为21岁,年龄最高患者为29岁,均值计算结果为(26.69±1.63)岁。对照组资料进行统计,其中年龄最低患者为22岁,年龄最高患者为31岁,均值计算结果为(26.74±1.85)岁,基线资料对本次研究无不良影响(P>0.05)。
对照组护理方案为常规产褥期护理,研究组护理方案为产后访视护理,社区医护人员于产后10~14 d进行访视护理,产后28~30 d进行满月访视护理,主要措施包括生理指标监测、产后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
生理指标监测:社区医护人员采用上门随访的方式监测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10~14 d访视需测量产妇体重、体温、血压等指标,检测子宫、乳房、乳头恢复状态,了解产妇是否存在产后抑郁、乳腺炎、产后出血等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详细记录产后访视相关指标监测结果,如产妇存在皮肤发冷、体温异常等情况,需及时送至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产后28~30 d进行满月访视护理,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
产后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产褥期女性健康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抬腿、仰卧屈腿、仰卧起坐、臀部肌肉收缩练习等,引导产妇增加每日运动量,促进子宫恢复,提高腹肌及盆底肌张力,使产妇通过系统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正常身形。初期单次运动时间可控制在15 min,每日训练2次,结合产妇身体恢复情况及对运动的耐受程度,可将运动时间增加至单次30 min。每日训练2次。
心理疏导:开展产后访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女性及家属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告知产褥期注意事项及心理状态变化,对产妇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使其能够及时适应角色变化,改善产褥期身心恢复状态。定期组织社区内产褥期女性交流活动,引导产妇间分享经验,以此来实现产褥期健康水平的提高。
评估组间健康信念评分(健康动力、自我效能等)及生活质量评分(生理、情感)。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健康信念、生活质量指标(x±s),检验方法为t,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评估组间健康动力、自我效能等健康信念评分,研究组分别为28.55±3.69、19.84±2.11,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4.02±2.31、10.65±2.19,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评估组间生理、情感等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分别为3 2.5 9±3.6 8、3 5.8 4±5.7 8,对照组分别为22.17±6.44、23.09±5.92,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产褥期是女性分娩结石后身体及心理状态恢复的重要阶段,为提高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健康水平,需配合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梳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可知,采用产后访视护理的研究组生活质量及健康信念优势显著,据此可认为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常规产后护理相比,产后访视护理是在社区主导下的上门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可及时掌握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配合康复训练及心理疏导,可显著改善产妇及新生儿的身心恢复状态,值得全面推广应用[2]。
由此可知,产后访视护理可改善产褥期妇女健康信念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