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之重器。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0%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步伐持续提速,经济增长成就巨大,但相对于实体经济开放程度,以及对金融业的需求而言,金融业的开放水平相对偏低。中国经济规模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客观上也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加发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体系。
综观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并公布了具体措施和时间表,一系列扩大开放政策陆续落地。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方向与之紧密相关。2020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金融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迎来新局势。
目前,外资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不足3%,远低于美、英等发达金融市场中外资银行的占比水平,这虽然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响,但也说明我国存在制约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体制因素。
当前,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资机构“走出去”,现实上要求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实施内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从内生动力来看,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助于我国利用好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挖掘外资机构的特色金融服务,“以外促内”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开放才能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金融业要实现由大转强,就必然要加快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经超过260万亿元,资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中国银行业如此庞大的资产盘子,也只有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配置资源,才会更有效率,也会进一步降低风险。
当然,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取消,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放宽,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近一步,市场的吸引力也将持续升温。
经济兴而金融兴,金融活则经济强。只有百业兴,银行自身才能发展。只有把握经济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扎根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才能取得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多重因素交织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综合研判、准确把握。
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贸易摩擦升级、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仍存。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宏观上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也持续落地:对外资机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之与金融开放的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监管的能力与金融开放的程度相匹配。这些都对银行业的战略转型、稳健经营、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业要总体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全局,聚焦全面开放新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贷、债、股、汇、代、租、顾等多方位、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重大项目。二是“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银行业应将“一带一路”沿线作为海外扩张的布局重点,为重大项目、沿线地区“输血”“造血”,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三是大力实施普惠金融战略。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和线上线下协同,提升一体化经营、综合化服务和系统化管理水平,把普惠金融做深、做专、做实。
近五年来,以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浪潮。未来整个经济社会在互联网驱动下将发生非常大的裂变,有竞争力的银行也一定是技术密集型的银行,一定是有高技术含量的银行。中国银行业要以开放、共享的姿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大力推进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转型,向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金融渠道进军。
一是改变传统,构建场景生态圈。通过自建、投资、联盟、合作等模式参与互联网生态圈战略,通过金融+场景的方式,服务客户端到端的相关需求,满足金融需求场景化、金融行为移动化、金融服务离行化的市场需求,并以此获得两大核心价值:对客户的经营,包括提升获客能力、降低获客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等;对风险的经营,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信息训练自身的风险模型。
二是转变理念,满足长尾市场需求。有效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数据资源,降低银行获客服务成本,有效提升客户洞察能力,让营销服务更加精准,打破传统的二八定律,满足长尾客户需求,让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三是居安思危,应对互联网跨界颠覆。互联网平台利用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打破传统行业链条的利益分配模式,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进行再分配,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渠道成本,重构生产关系,以此提高整体系统效率,先后颠覆了零售、媒体、餐饮等较多传统产业。银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金中介,虽然有监管政策作为互联网跨界竞争的“防火墙”,但仍然要居安思危,主动求变,积极应对。
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中国银行业应聚焦表内表外“两张表”和境内境外“两条线”,加强源头管控和靶向施治,确保各类风险托底可控。一是落实监管要求,严格内部控制,确保合规经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牢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推进交叉性风险防控,健全穿透式风险监测机制,严防信用风险,健全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专业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强化精细化定价管理能力,强化流动性风险管控,抵御利率市场化导致的竞争加剧、利润下降风险。四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金融市场开放将会面临更为复杂国内国际风险,跨境资金流动首当其冲,有效规避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和应对国际风险,需要建立健全风险预控机制,及早预警,及早发现,及早处置。
银行业作为融于经济、深入市场的金融血脉,对市场情况的掌握和判断更加具体、更加清晰,应主动加强对市场形势、产业趋势的研究,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和分析模型,理性分析、准确预判,有效处理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处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宏观调控传递“市场声音”,避免因政府失灵导致经济陷入产能过剩、局部过热等困境,助推“有效政府”+“有效市场”的改革目标实现。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也会有效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囤积,更好地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