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据统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8年的172万减少到43万,贫困发生率从8.2%降至2%。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贫困人口的退出和贫困县的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消失。在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如何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完成是否是高标准的、持久性的。
(1)生存条件恶劣,导致贫困人口返贫现象发生。麻阳县大部分贫困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近些年,大部分贫困户虽然享受了脱贫攻坚政策,如教育助学、医疗保险、产业帮扶等,摆脱了贫困,但从长远来看,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依然存在返贫现象或隐形返贫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贫困人口返贫现象发生。目前,麻阳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户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得到解决,但也存在不完善、后期的维护不到位的地方,如部分村组因人数较少,居住分散,组道尚未完全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3)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贫困人口返贫现象发生。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有限,对自然灾害来临的反击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苦心帮扶若干年,一灾回到解放前”。自然灾害的频发会给发展农业产业的脱贫户带来致命的伤害,影响当年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返贫的可能。如,麻阳县等地去年夏天因旱灾,水稻、柑桔等农产品减产严重,短期内影响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
(1)家庭劳动力老化弱化等,导致脱贫人口返贫。家庭劳动力的老化弱化是导致返贫困的最大诱因。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将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直接决定着生产技术的运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持久与否。家庭劳动力弱化,直接影响农户生产经营收入,直接决定脱贫的成效。如,前些年,麻阳县兰里镇就有3户因劳动力老化弱化导致返贫,现已纳入低保兜底或五保。
(2)家庭成员大病,导致脱贫人口返贫。在相对落后的农业区域,有着“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两头猪白养”的说法。大病、重病的影响更加显著,“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说得非常直白。
(3)存在等靠要思想,导致脱贫人口返贫。思想观念的封闭落后,严重影响脱贫的持久性,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越封闭陈旧,普遍存在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他们把政府与党的扶贫政策当成一项应得的福利待遇,没有积极思考自身贫困的原因和寻找出路,而是一味把脱贫的任务交给政府,把自己继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整天吃喝玩乐,享受不劳而获的政府扶持,缺乏致富的动力与后劲,一旦发生变故,便会返贫。
(1)政策持续性变化,导致脱贫人口返贫。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接近尾声,产业、就业、金融等扶贫特惠政策也会逐渐减弱,扶贫效果也会呈现阶梯式减弱,给贫困地区的持续脱贫带来了一些影响。个别脱贫监测户会因脱贫攻坚政策的变化,导致返贫现象发生。
(2)政策的区域普惠性差异,导致已脱贫人口返贫。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都对贫困地区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有效推动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武陵山区,这些地区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在基本收入结构、家庭生计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但非贫困户没享受过精准帮扶政策,一旦区域普惠性帮扶政策减弱,可能会滑落到贫困线以下。
(3)政策的周期性导致个别脱贫人口返贫。据统计,少数已脱贫户的收入构成不是很合理,转移性收入占很大比例,生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较少。那么,这部分已脱贫人口因脱贫攻坚政策的周期性变化,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会逐渐减少,持续发展乏力,极易再度返贫。
从返贫人口分布来看,我国大多数返贫人口分布在西北、西南等边远山区。这些地方农村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对这些区域,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水利、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营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如,近年来,麻阳县为改善偏远山区生存条件,投入资金3.1亿元,用于贫困村道路硬化改造,方便群众生产运输;投入资金1.25亿元,解决18个乡镇8.5万人贫困村人安全饮水困难。
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的消失。随着收官之年的来临,如何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对巩固脱贫成效意义重大。据调查,为探索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为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提供提供意外伤害身故、住院津贴、重大疾病保障、疾病住院补充医疗保障在内的防贫领域的保险保障,如汕头市出台脱贫人口商业保险政策,力推“防贫保”保险项目,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截至去年9月,汕头市已为超过5000万临贫、易贫人群提供防贫托底保障,累计保险金额2.35万亿元,累计赔付金额近6000万元。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要想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必须在思想上让贫困人口认清到贫穷的根源,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念。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教育,按照“弱什么补强什么”帮扶要求,针对性强化相关帮扶举措,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慵懒散”等消极思想,牢固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如,麻阳县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已在全县开展“‘四好’示范贫困户”评选活动,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改变以“贫穷”为荣的错误思想,鼓励贫困人口主动脱贫、勤劳致富,激发脱贫人口永续脱贫的内生动力。
要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救助帮扶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努力构建低收入人群长效保障机制。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要建立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农村低保指导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要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有序开展“救急难”工作,加大兜底保障对象临时救助力度。要确保兜底保障对象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有学上、上得起学;实施“阳光雨露”计划,落实多元扶持资助政策,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要落实兜底保障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分类资助政策,将兜底保障对象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确保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政策有效衔接,构建多层级的综合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大幅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看病住院的负担。如,麻阳县兰里镇黄岩溪村就有17户31日享受了低保兜底政策,8户8人享受了五保政策;71名贫困学生全部享受了教育助学政策;全村116户贫困户均由政府代缴了新农合,贫困户住院全部采用一站式结算,县内住院报销比例达86%以上,43种特慢病门诊救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巩固脱贫成果,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发展,产业是农户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真正甩掉“贫困帽子”。要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措施,激励脱贫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扶持。如,近年来麻阳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加大后续产业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规划先行、基础优先、产业支撑、稳定发展”的思路,扎实开展“农民下山、产业上山”等后续帮扶方式,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规划实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就业培训+园区务工”“资产收益+物业经济”帮扶模式,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政策支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继续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坚决落实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要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突出“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常态化监测,严格落实“一人一户一专班”制度,加强对脱贫监测户(脱贫户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对象户)、边缘户(非建档立卡农户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对象户)监测力度,必要时争取落实相关扶贫政策。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早救助,严防已脱贫人口返贫或产生新的贫困人口。据调查,汇川区柏杨村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一名信息员,动态管理存在返贫风险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并定期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研究相关防控措施,分类施策,如将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家庭及时纳入低保兜底,受灾人员安排临时性救助等,及时阻断返贫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