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开发的探索与创新
——以宁波市人才培养工程平台为例

2020-02-27 08:06童燕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建设

■童燕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高层次人才是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和经济发展竞争的重要性因素。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的竞争力及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贡献上,而且体现在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上。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将为宁波强化科创能力、追踪科技创新前沿、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并对加快区域转型升级、保持竞争优势和新时期抢占发展先机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各地区都在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建设适合本地区最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岱霖(2016)以海外专家队伍为实证分析样本,认为存在政策引导乏力、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吕宜之(2016)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影响宁波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政策系统性不强、落实不够到位、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聚不明显、创业支撑能力薄弱和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等方面。沈金辉(2017)从宁波制造业创新人才开发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制造业创新人才素质结构还不够优化,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强,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祝瑞(2013)通过对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四个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比较,发现这些地区人才政策存在海外高层次人才界定不合理、地区缺乏必要的特设机构、缺乏地区经济特色等问题。应赛霞、童明荣(2017)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四个城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主要因素的分析比较,了解宁波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优劣,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宁波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能力的对策举措。地方政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时应设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掌握政策适当性;扩展人才引进渠道。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相关文献更多的是对吸引高水平优秀人才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对于政策的制定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缺乏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进行分层的分析,如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将高层次人才政策契合、资源整合与创业能力置于同一框架中,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一是高层次人才如何契合市级政府实施的人才扶持政策;二是获得市级政府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如何将自身创业资源与政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是资源整合如何促进高层次人才创业能力提升。

2 人才培养工程面临的问题

2.1 人才引育需要双轮驱动,而培育力度还有待加强

引与育的关系,即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引是增量,育是存量。在导向上,“引”现在重视起来了,“育”相对欠缺。有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原因,各个单位和地方都存在这个问题。重引进轻培育的倾向比较普遍,既影响了人才的发展,也影响了引才的环境,对此需要转变理念,人才引和育需要双轮驱动。

2.2 人才培养需要合力推进,而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

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基层(即人才所在单位、企业、科研院所)重视程度的关系,二者要双轮驱动。市级部门组织人才进行活动,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开展的活动对民营企业无利、没有近期效益,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要发挥自身平台作用,使人才在科研、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走向前沿,允许人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市级部门、区县市需要与国家、省、市人才工程进一步形成梯次培养体系。

2.3 人才工程需要聚焦目标,而培养模式还有待创新

人才工程既不能选而不育,也不能包罗万象,对此要搭好台,唱好戏,让视野拓展思路,让理念引领创新,让标杆找出差距。合理定位平台功能,打造“人才朋友圈”,让人才们熟起来、热起来、动起来,推进跨界交流、合作,提增“1+1>2”的效应。

3 打造人才培养工程平台的创新举措

3.1 打造组建集“学习、交流、交友、提升、合作”为一体的 “人才朋友圈”

通过平台的搭建,让人才自发形成“朋友圈”,既有亲切感,又让来甬发展的领军人才告别了“单枪匹马”的孤独感。同时像一线城市那样,获得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能在“人才朋友圈”中有所进步,进一步形成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新意的创新观点、更具代表性的创新理念以及更为自由的创业环境。通过建立“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把各行业、各领域、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起来,增进沟通联系和交流合作,形成“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带来一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增长点”的链式裂变效应。构建人才对话交流平台,进一步增进人才间沟通互联,通过观点、思维碰撞,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通过经验、做法分享,促进人才间资源共享,打造组建集“学习、交流、交友、提升、合作”为一体的 “人才朋友圈”。

3.2 搭建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平台是人才培养工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人才向同行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反馈和肯定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学术创新的激发作用。搭建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给领军和拔尖人才搭建一个与国内专家以及高层次人才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研究领域相互了解和沟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启迪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

围绕提升绿色石化产业、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需求,瞄准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前瞻性、综合性的学术研讨,推动产学研政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撑宁波发展。

3.3 发挥学科组织在专业能力提升中的平台优势

学科平台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是通过对学科平台的建设,使各学科平台成为提升人才能力、推进科研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成为加快学科整体建设、发展学科优势特色、培育学科新亮点的“点火器”;成为聚集、吸纳优秀人才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吸纳器”,在学科平台建设中本着“我”为“人人”的建设精神,形成建设平台的“人人”为“我”的建设局面,形成建设平台的向心力。探索组建人才培养工程学科组,即组建教育与社会科学学科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组、智能制造与工程技术学科组、综合学科组等4个学科组。

第一,厘清各学科平台建设的侧重点、任务分担、成果共享,从学科建设的整体高度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与经费,从产、学、研角度划分各学科平台建设侧重,由各学科平台负责人协调,依照任务分头建设,取得成果共享。第二,在全面展开学科平台建设工作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制订各学科平台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是建设规划的细化,每个年度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内容、发挥团体优势、坚持个性发展。第三,学科平台建设任务项目化,各学科平台的建设任务实行项目化运作与管理,按照学科平台年度工作计划,依据建设重点内容,设立建设项目,明晰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经费、建设期限、建设目标以及任务指标,项目化运作学科平台建设任务。

3.4 搭建科研扶持平台

科研扶持平台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学研究、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基地,是人才培养工程平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工程平台核心竞争力与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为引导和鼓励人才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搭建科研扶持平台,对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择优资助。择优资助的科技类项目要立足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应用价值。

重点支持符合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载体建设,特别是智能制造“3511”产业体系建设的科技类项目。择优资助的软科学类项目要立足宁波市“名城名都”建设和“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要求,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问题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鼓励领军人才从日常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人员、研究进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对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详细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相应课题的研究进度,研究成果物化及开题、中期评估、结题相关事宜。

3.5 互联网+搭建产学研平台

产学研合作平台旨在聚焦重点领域,以项目为龙头,以产业为链条,促进跨领域人才精准化交流和合作,更好发挥人才工程的平台能量效应。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互联网,由各单位提供大量的需求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再经过监管审核后随时发布到平台上,供用户随时查询,有效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打破高层次人才“自耕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获取创新资源,推动宁波经济发展。

一是建设分领域产业链合作平台。目前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拟搭建智能技术产业链合作平台、区块链产业链合作平台、大健康产业链合作平台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合作平台,依托平台,线上线下,互相熟悉,开展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产业化交流。二是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人才培养工程平台要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联合企业围绕宁波市支柱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集中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支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平台,提炼项目,聚焦项目,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等项目合作。三是培育一批产学研合作团队。人才培养工程平台要联合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贯穿产学研合作全链条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培育引进产学研合作团队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如,在医药医学领域,产、学、医、研、用,经常互相隔离,有必要打通壁垒,使各自领域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实现共享。通过活动组织的系列化、主题化、品牌化,不断扩大影响面,加速人才之间的融合,推进跨界跨学科交流,促进产学研企广泛合作。

3.6 探索“需求导向型”服务基层平台

探索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提升人才学术、科研、创新等能力,而且还注重人才的“初心”教育,引导人才积极为基层排忧解难,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发挥高层次人次聚集优势,更新服务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主动融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人才培养工程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一要因地制宜,酌情打造服务站点建设。要根据场地、高层次人才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领军初心”服务站和点的建设。二要注重内涵,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要形成“领军初心”服务特色品牌,并做到高层次人才服务点的逐步递增,尽快培养出素质优、业务强的服务团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和新媒体等渠道,做好宁波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的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工作导向。四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努力形成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的工作合力,及时发现和解决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五是总结完善,示范引领。在服务基层平台运行中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工作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并示范带动各地开展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工作。

3.7 建立科研成果展示平台

许多有研究能力、有技术成果的科研人员不善于现代市场的资本运作,找不到转化的路径,同时缺乏技术的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不到好的新技术成果。针对人才的激励项目少,手段单一,社会的尊重和荣誉感还不足现象,需要开展成果展示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学术成就、科研成就进行宣传,让人才有社会认可度,增强人才的自豪感;通过互相交流,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通过成果展示平台的宣传,增强人才培养工程的吸引力和入选人才的凝聚力。

一是建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除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科技成果展览,可考虑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中心。该中心可作为免费发布科技成果的固定场所,要及时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提供科技信息,提供科技咨询,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同时,经常对创新水平高、技术成熟度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组织专题报告会。二是建成优秀专利推荐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已成为凝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做好优秀专利项目的展示工作。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使科研成果的主要研发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各类人才向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领域聚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建设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