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康 赵 琦
内容提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当代中国的充分体现。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主题,并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要求全党“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到了新的时代高度[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htm。。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第236页。,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党的人民性立场。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第236页。,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和始终坚守的为民情怀。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9页。,这一表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凝练升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立场,他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首要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的崇高选择。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党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目标指向和行动遵循。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之一,要求全党“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人民梦想,改善人民生活,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从作为价值理念到作为发展思想再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观、群众观和人民观的重大发展,是对党的发展思想、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凝练升华,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决心与使命担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渊源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立场,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作为一种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理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推进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精神也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并以不同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
在1843年秋至1844年初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所特有的那种把社会的东西归结为个人的东西的观点,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 页,第136 页,第152 页,第153 页,第422页。,人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体。以往的哲学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从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和社会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对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实质及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现了人的学说、人类自我意识的变革,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域。随后,在1845年出版的《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这一著名命题,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重要思想。为了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完成对德国古典哲学全面而彻底的清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强调,“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 页,第136 页,第152 页,第153 页,第422页。。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结束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思想领域的长期的独断统治,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而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并对这一历史观的起点做了界定,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马克 思恩格斯选 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年版,第1 页,第136 页,第152 页,第153 页,第422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强调指出,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都必须“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 页,第136 页,第152 页,第153 页,第422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朽文献,它为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树立起伟大的旗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定为共产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 思恩格 斯选集》第1 卷,〔北 京〕人 民出版 社2012 年版,第1 页,第136 页,第152 页,第153 页,第422页。。《资本论》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全体劳动者论证了“扬弃”现实社会的可能性,指明了人类走向真正自由的道路,展示了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无疑是唯物史观视域中人民立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彰显着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演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渊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到“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和政治立场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构成了不同时期党的宗旨内涵的具体表达。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纲领,这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就要站在人民大众这一根本立场上去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词中,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正式写进党章,明确成为党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实际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立党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秉承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的伟大壮举。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无论何时何地,牢记党的宗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集中反映了社会历史根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邓小平经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惦记着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多次强调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首要地位,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明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性地位和意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在这三个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最高价值取向和归宿,直接指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所遵循的最核心的标准,一切理论和工作的落脚点都应放在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理论的进程中,时刻关注着如何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的利益这一执政党的重要课题,并就此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党认识和评价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本指南,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方向,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走上了腾飞复兴之路。
3.“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历史任务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树立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最忠实的维护者和发展者。在任何情况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都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衡量标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能与民争利,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时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使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才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4.“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工作路线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发展问题上高度凝练的科学表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要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作为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好处,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目标。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党执政的根本指导,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为民情怀和不忘初心的人民本色。作为党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当代传承,既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至上的人民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国家治理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第10页。党的十九大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重新确定和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造福人民的新时代。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习 近平:《决胜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夺 取新 时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伟大 胜利——在中 国共 产党 第十 九次 全国代表 大会 上的 报告》,〔北 京〕人民 出版 社2017年 版,第6页,第10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全局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国家治理性质和方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维,贯穿着造福人民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起点上,国家治理“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使命”[1]欧阳康:《“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日。,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全新理论命题,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终极目标则是要达到“善治”。善治事关人民的幸福,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善治”的精神意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指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方向,明确了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和归属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彰显着我们党“不忘初心”的人民本色,因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主题,不断深化对“人民至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它不仅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而且需要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筹划。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斗争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中国人民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反复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7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能把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更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因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htm。。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治理局面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持续有效地引领国家和社会不断进步,最终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各项事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htm。,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事业才能集聚起磅礴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才能最终达成。
最后,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页。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依据,开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新局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4]《中 共中央关 于坚持和 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 现代化若干 重大问题 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htm。,又要不断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当前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历史使命和重任,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尤其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当代中国要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双重艰巨任务,必然会面临社会结构、阶层和价值理念的重构,必然会带来种种纷繁复杂和激烈尖锐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在拉大;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思潮涌动,网络影响力持续扩大,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社会舆情复杂多变;一些党政机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等等。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正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而这些问题尽管种类繁多,但本质上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妥善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指明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因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首先,理论层面上要凸显国家治理主体的人民性。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鲜活实践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作为一个始终以人民为根基、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是权力的所有者、委托者、赋予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主体力量和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人民群众充分组织动员起来,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现有的国家治理格局,凸显国家治理主体的人民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htm。,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其次,制度层面上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是当前中国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面临的最为基本的历史使命。其中,人民群众在公共利益维护、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权力监督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从“以政府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优化,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奋斗目标,以“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北京〕《求是》2013年第1期。作为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检验国家治理水平的根本标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本特点的变化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