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方
摘要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党在新形势下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其中,反腐倡廉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步。在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攻坚克阶段的今天,十分有必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新内涵,以史为镜,开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 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90
传统廉政文化是在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传统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一步。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上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诉求,将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与新时期党的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创新性发展。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之优势措施
第一,倡节俭,少兴作;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中国历代的创业型君主或者中兴君主往往注重身体力行,提倡节约,少兴土木,其目的就是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第二,建立监察制度,强化廉政监督。我国的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随后在历代的君主执政中不断加以完善,而设立监察机关的目的就在于整肃吏治。第三,严峻刑法,惩治污吏。重刑治法是古代反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秦朝的《为吏之道》、汉代的《上计律》、唐朝的《职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之弊端警示
首先,反腐措施对于君主本人缺乏约束。历代开明的君主如果能做到生活简朴和从善如流,基本都是汲取了前面王朝的灭亡教训,且懂得以身示范的重要性,但“无为而治”使腐败的发生成为了必然。其次,官僚体系享有法律特权,反腐立法效果大打折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政治口号,而在实际上,各级官僚以及整个体系都会享有不同层次的法律特权,这为跳不出历史周期率埋下了重要伏笔。再者,政府权力的行使缺乏外部制约机制。从“君权神授”到“王者授命与天”,封建王朝无不将自己的权力神化,早在儒家时期,思想家试图用“奉天以制约皇权”的理念去定义君主的权力,除了空洞的“天”,并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制约到君主权力,长此以往,反腐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理论的制定成为了君王以及政体的保护伞。
(三)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之理论借鉴
第一,“相濡以道德,相忘于法治”——反腐倡廉需要道德源头教化。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前者是软约束,后者是硬约束;法律是强制执行的道德,道德是自觉执行的法律。第二,“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反腐倡廉需要自我批评和民主监督。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甲申对”成为提倡戒骄戒躁的整风基础,1945年黄培炎的“窑洞对”使“民主”成为了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所在,在党中央从西柏坡到北京转移时,毛泽东同志对周恩来同志提出的“赶考对”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提议。第三,“法者,天下之程式也”——反腐倡廉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管子》中曾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后者更加靠得住”,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由此可见,拥有一套严格而又完善的法制法规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对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党情和国情的变化,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布局。而当前中国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转型中国、转型社会和转型体制给党的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课题,既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贡献,又要清醒的面对新挑战,从传统廉政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防微杜渐、保驾护航。
(一)需警惕“风暴式反腐”和‘碎片化反腐”带来的失灵
纵观世界上廉洁国家在实现反腐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出现过反腐的多重失灵,在当前反腐高压下我们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失灵,加快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首先要注意“支柱坍塌”导致的失灵,廉政大厦的支柱分为国家公权和社会力量的范畴,纪委查处和网络反腐分别是两者的具体途径,以史为鉴,两者的“打老虎”和“拍苍蝇”都可能经历反腐边际效应递增或递减的过程;其次要注意“孤岛效应”导致的失灵,一个或多个有效的反腐措施被推到反腐前沿往往是被孤立的,孤岛能产生的希望效应但也有可能被恶浪侵蚀,此效应一旦被渲染将会使原本具有生命力的反复措施被质疑;再者要注意“反腐悖论”导致的失灵,亨廷顿指出,如果一个社会腐败成风,采取嚴厉的反腐举措或许会增加腐败可能性,政府权威扩大和反腐机构都强化了权力被收买的危险,很多纪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的落马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需警惕当前政府问责依旧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问责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但依旧存在问题仍需警惕。我国的政府问责目前依旧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制定专门的行政问责的法律法规,关于问责机制,谁来启动、如何启动、责任分配、受责官员复出等方面缺乏规范。此外,责任追究制度也有待完善,不完善、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部分地方出现“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官员被问责后或许很快复出,平级调任其它岗位的领导职务等,都会或多或少引起群众对问责严肃性的质疑。
(三)需警惕我国反腐败立法尚存在的缺陷
加强反腐败立法是依法治国和制度反腐的必要途径,也是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反腐败立法层面还存在以下三大问题:首先,战略规划上的完整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重实体轻程序”是法规体系的显著特点,反腐败立法习惯将重点放在诊治和矫正上,偏重于工作程序的计算,但忽视对程序的监督,偏重于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忽视对职责限权的界定。再者,制度效能上的有限性。制度的决策力不足、公信力不高、保障力不强等都会导致“人治”思维盛行且崇权、怕权的现象发生。
建国以来,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所根植的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变化的是土壤,不变的是血脉;从传统廉政文化中获取能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汲取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实现新时代廉政建设的创新性发展。
(一)以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理论优势塑造官德人格,拧紧“总开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華民族是一个注重生命内涵和精神修养的民族,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对于教化官吏邪不压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代统治者都会将教化作为防止权力异化和保证吏治廉洁的基本手段;儒家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道家的“慈”“检”“不敢为天下先”,以及佛家的“慈悲为怀”都是优秀人文情怀的真实写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路上,首要一步便是从思想工作入手,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好思想建党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净化政治生态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进一步指出,廉政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也要重视党内的政治生态。时代无论变化得多么目不暇接,党的宗旨不能变,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能变;我们要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让思想经常回到原点,重温起步的初衷。
(二)以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制度优势筑牢权力笼子,限权“一把手”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古代监察制度以后,秦朝的《为吏之道》、汉代的《上计律》、唐代的《职律》等等都是早期我国严峻刑法的表现形式。在当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过程中,各级“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难的问题不容小视,主要是一把手的处事决定权使得权力滥用具有便捷性、用人的影响力使其对制约和监督者具有威胁性、对集体决策的操控权可能滥用权力的行为具有隐蔽性、而监督体制对其的约束缺乏有效性;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但需要强调的是,有效的限制“一把手”的权力首先需要厘清责任边界,不可能对所有事物负责,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理念不改,制度难行,实现真正权力约束便遥遥无期。
(三)以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法治理念健全反腐立法,适应“新常态”
从古代的“相濡以道德,相忘于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到今天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都不难看出:法治大于天。法律是外在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从古至今,历代统治者对于法治思维的加强都从未松懈。现如今,审视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历程,法制化是最鲜明的特点。但是基于我国的反腐败立法尚存在的缺陷,当前的反腐败立法工作需要以“权力过分集中”为出发点,以权力结构改革为核心,提高制度的耦合力,加强反腐败的战略规划,确立权力结构改革原则,提高公众参与力的方式来开展。对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反腐败立法和反腐败国际合作,这也是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要前提。随着十九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开展,官场正在出现反腐措施趋于常规化和稳定化的“新常态”,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信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做出更大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新时代廉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善于总结、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又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价值,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借鉴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应有之意。优秀文化历久弥新,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将加速推进我们党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天朗气清的社会廉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