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征,巧用修辞

2020-02-26 08:47潘凌霄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部编本比作托尔斯泰

潘凌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惱,看,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对春雨的描写。作者先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将春天的雨比作具象的事物:牛毛、花针和细丝。将春雨和“牛毛”相联系,读者自然就能联想到春雨细且密的特点;而“花针”从视觉角度给人一种细且亮的感觉;最后的“细丝”则从触觉的角度为读者呈现出春雨细且柔的特点。这三个比喻运用得极为巧妙,它们既准确地抓住了春雨的典型特征,又从不同层面互为补充。而它们所构成的排比句形式,通过印象的叠加,进一步强化了表达效果。本段最后一句中的“静默”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整体的角度渲染出春雨中安静又平和的气氛。

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类:比喻、拟人、夸张、通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所谓修辞,就是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巧妙而合理地运用语言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因此,修辞必须准确地把握被修饰事物的典型特征,使文章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从而富有感染力。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丰富事物的内涵、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一修辞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

在大多数描写中,平铺直叙的描写对于读者来说,往往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可我们知道,即使是写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事物呈现的特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准确体现事物的典型特征,将画面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修辞手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是先来看看《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这段景物描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就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首先把草丛中的花朵比作眼睛和星星,因为它们都具有微小而明亮的特征。春天刚刚到来时,花团锦簇的画面尚未出现,地面上只有一朵朵娇小而明艳的花在清晨的微风中,沾着点点露珠,一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一边摇晃着那弱小的身姿。好一副动人的情态!于是作者在后面紧接着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动感,成功再现了初春野花独特的玲珑美。

运用修辞手法,除了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美、画面美,还能带来层次美。不信,我们再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中一段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品味修辞手法带来的层次美。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儿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下,谁都没法儿遮遮掩掩。”

作者茨威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是“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极力表现其目光的敏锐、犀利、富有洞察力,任何人在他的注视下都难以逃避,甚至丧失了遮掩的能力。强烈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压迫感,非常恰当地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使读者感觉在和托尔斯泰面对面交谈一般。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都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在这段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闪光的珠宝”。这就在之前犀利特征的基础之上,高度肯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及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者刻画出一位不但可以细致地观察、研究人生百态的文豪,更强调了他还具备能用艺术巨笔将其准确显现出来、揭示时代本质和要求的高超能力。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巨匠!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从这段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中,读者进一步感受到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位写作能力极强的作家,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批判精神的有识之士。通过把他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我们能感受到托尔斯泰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极为不满的,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来刺中要害。

同样是对托尔斯泰目光的描写,本段作者则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大文豪的整体形象,由外貌到性格、由性格到才华,以至于最后提到他的精神品质及对世界的影响。因此,修辞手法的运用应当做到有层次地体现事物的特征。

二修辞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

修辞不仅能体现事物的特征,还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可以说,只有将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出来,才能使事物更具备打动人心的魅力,从而拉近其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在《咏雪》(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同样都是描写雪,同样都体现了雪的颜色与形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虽然谢太傅只是以“大笑乐”作结,但显而易见的是,谢道韫的比喻确实更胜一筹。

这是因为谢道韫运用的比喻,有意识地忽略了屋外白雪骤然而至的真实状态,并对这场雪做了美感上的艺术升华,将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客观真实的束缚,运用想象力将白雪比作飘飞的柳絮。我们知道,在古诗中柳絮纷飞属于暮春景象,因此以柳絮喻雪,既描摹出了雪花凌空飘逸的唯美形态,又让读者感觉到了暮春的温暖,让人在一刹那忘却了冬日的寒冷之苦,并与屋内一家人温馨的“讲论文义”的画面融为一体。她巧妙地用柳絮拉开了自身与骤雪客观形态之间的距离,但与此同时也缩短了柳絮与读者内心情感之间的距离。

这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所写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想象,将柔和的月光比作澄澈空明的流水,虽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有效地拉近了月色与心灵的距离。在这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里,作者的这颗拳拳之心也被洗涤得格外坦荡磊落。

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作者巧妙运用象征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所写到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里,莲不仅仅是莲本身,它的身上承载更多的是其象征含义,例如: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通达正直、独立高洁等。作者通过赋予莲以君子之德行,丰富了莲的内涵。

相似的用法还出现在《驿路梨花》(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之中。文章中多次出现“梨花”二字,起初“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开在山间小路边的洁白花朵;接着“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时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到了这里,“梨花”又变成了小姑娘的名字;进一步“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时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交相辉映,虚实相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相融合的意境;最后“我望向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情感终于在此处达到了最后的升华,充满朝气的小姑娘们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在此过程中,梨花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它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边疆淳朴民风的体现。

三修辞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成功的修辞可以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能够体现事物精神品质的词语进行修饰,从而增强其感染力,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

我们来看一看《一棵小桃树》(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对小桃树的描写。“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显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了,黑枯了。”这里的“俯”和“挣扎”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小桃树在逆境中坚强不屈的人格特点;而“像一只天鹅”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中的小桃树比作一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展翅的天鹅。这些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桃树顽强的抗争精神,以及作者对它凋零惨状的深深痛心。

还有一些修辞的用法,表面上看似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所矛盾,但其实隐含了作者真实的阶段性情绪,并为作者后续内心情感的变化做了铺垫。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接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是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文字选自杨绛先生的《老王》(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作者见到快要死亡,但仍然亲自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的老王。“镶嵌”这个词语,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看到老王此时的身体状态非常糟糕,可以说是软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这也自然为他不久之后的去世做了铺垫。紧接着,作者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王比作从棺材里倒出来的、绷着干皮的“骷髅”。虽然写得很可怕,但立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具体的画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自然地加深了文字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同情老王悲惨的遭遇,同时也被他的善良和朴实所打动。

众所周知,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发扬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为何作者将具有宝贵品质的老王写得如此可怕呢?

这是因为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立体结构的。作者一开始对老王的介绍是很无情的,她说“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个人似乎在外貌和品行上都有缺陷,但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作者不但没有嫌弃他,还帮助他、同情他,甚至怜悯他。后来随着作者对老王的深入了解,她发现老王才是那个最老实的人,无论是送冰还是送默存去医院的事情,都让作者发自内心地对他产生了敬意。后来,由于客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杨绛先生一家反而变成了弱者。在此期间,非亲非故的老王依然真心地帮助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回报。当作者真正明白这些的时候,不禁发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样的叹息。

作者从未直抒感情,但是她的心路历程都潜藏在字里行间,而文章的主题也是在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对老王看似可怕的描写,其实是作者对老王当时心理感受的真实再现,也为后来情感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总之,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丰富事物的内涵,还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相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修辞手法的魅力。如能根据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写作中适当增加修辞手法,那么你笔下的事物就会更有画面感、层次感和厚重感,就更能拉近与读者心灵的距离,触动彼此之间的共鸣。

猜你喜欢
部编本比作托尔斯泰
月师
比作诗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