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静
准备上课了,我比铃声提前了几分钟走进教室,忽然感到今天的氛围很诡异:
灯光昏暗,窗边挂着的几个南瓜灯发出阴森的几丝亮光;讲台上爬着几只拳头大的黑蜘蛛,毛茸茸的,張牙舞爪,咧着嘴向我示威;几个惊悚的“骷髅头”晃来晃去;戴着圆形大帽子,披着闪亮斗篷的小巫师们追逐打闹……这气氛,是不是有点恐怖?
几个学生把我团团围住,把手伸到我面前:“不给糖,就捣蛋!”
一个穿着僵尸外套的男生小跑过来,是班长,正色对我说:“老师,等会儿语文课千万不能拖堂,最好能早点下课!”我一愣:“为什么?你们有什么计划吗?”
原来,这节语文课一下课,英语老师就要在接下来的课间操举行“万圣节”活动——舞蹈表演、有奖问答、大吃大喝、派对联欢……总之,要多热烈就多热烈!这位班长果然思虑周全,事先知会我一声。
我挤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心里却“万马奔腾”:这个万圣节活动安排,英语老师并没有和我提前打过招呼,事发突然,学生无心上课的事实已经无法逆转。还没有开始上课,学生都盼着快点下课了,这节语文课如果按照常规上课,学生恐怕个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哪还会有什么质量可言?看着学生那一张张热烈、快乐、生动的脸庞,我突然灵机一动,一个奇妙的构思在内心悄悄地浮现。瞬间,崭新的教学思路在心中铺展开来……
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一脸不情愿地坐回原位,许多学生半天也没把语文书拿出来,还在积极地讨论着万圣节活动的各种细节。
今天我们准备学习的课文是《盼》。一上课,我直视全班,开门见山:“其实,一进来教室,我就知道你们一点也不想上这节语文课,都盼着快点下课,来参加一个期待已久的活动。”虽然我的语气十分平静,但教室顿时安静了,大家屏住气息,瞪大眼睛,紧张兮兮地看着我。如果有画外音响起的话,一定是这样的:“糟糕,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语文老师要狠狠地批评我们无心向学了!要么,就开始苦口婆心地谈学习的重要性!”
我却不按套路出牌,眨着狡黠的眼睛,调皮地问:“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你们的想法的?”
“我知道,我知道,”一个平时最活跃的学生一马当先接过话,“教室的装饰和往常不一样。老师,你看到了南瓜灯、彩带、还有蜘蛛……”他一边大声说着,一边挥手指着教室的各个角落,语气里带着满满的得意,因为,他是第一个能洞察老师心理的学生啊!
我佩服地点点头,表示肯定:“没错,首先,环境出卖了你们的心理。继续猜,还有哪些地方让我发现了同学们的小心思?”我顺势板书“环境”二字。
学生们来劲了,瞬间个个化身福尔摩斯,“侦查”着各种蛛丝马迹。
“老师,你是从刚才课间我们一直追逐打闹中看出的,对不?”“嗯,这是从哪方面观察你们呢?”“动作!”我写下“动作”。
“从我们脸上洋溢的兴奋劲儿看出的。”我写下“神态”。
“因为有同学戴上怪人的面具,还拿着一把斧头,被您看到了,是吗?”
“哦,原来是从外貌来判断的。”我写下“外貌”。
一个学生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声地喊道:“老师,是不是有人告密,直接告诉你的?”我赞扬他的细心后,学生自发说出“语言”。
此刻,学生们隐隐觉得这些内容好像与学习有关系,似乎有一份知识宝藏要打开了,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心里仿佛在等待一份神秘大礼。
轮到我来揭开谜底了:“我能夸赞你们很聪明吗?因为作家铁凝的《盼》也是从这些方面来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和你们的思路如出一辙!难以置信,你们在课文中找找看?”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个个着急地打开书来圈点勾画。
很快,学生陆陆续续举手发言了:“老师,我找到了。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下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作者通过动作来表现自己看到下雨后的激动。”
“还有,‘我今天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一个学生分析道,“这句话是作者被妈妈拒绝后,依然不甘心地再次争取机会出门,希望能穿上新雨衣。”
又一个学生补充:“环境描写的句子也不少。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雨点本是无情物,这分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点拟人化,表现作者恨不得马上跑出去的心情。”
“果然与我们刚才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用期盼的眼神鼓励着他们:“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过了一会,有同学举手了。“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时间过得很慢,该来的怎么都不来。课文是这样描写她盼下雨的。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漫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他停下来,坦诚地看着我,“其实,在上课前,我是这样想的,虽然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40分钟,但我早已迫不及待地盼着快点开始万圣节狂欢了,就感到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我赞成地点点头。“你完全不需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关于‘盼这一心理,你和作者的心理活动惊人地相似,这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而且,你能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观察,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内心的盼望,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我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如果以‘盼为题,写我们盼望着快点举行万圣节活动,你会写什么内容?”
刚才发言最积极的一个学生恍然大悟:“老师,我们中了你的圈套!”但,他的语气是高兴的,我们会心一笑。
有了刚才的启发,又刚好符合学生此刻的心境,这次写作对他们而言,自然水到渠成,很快学生便可洋洋洒洒成文。
后来,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这次作文是我写过最真实、最自然的一次,仿佛内心有一个魔鬼,在催促着我赶紧把心里的话写出来,一刻都不能停下来。感谢语文老师,她好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不知道用什么法子,就把难熬的等待时光谱写成美妙的乐章。”
读到这里,我心生温暖。其实,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如果架起语文和生活的桥梁,就能把一次次“事故”变成一个个“故事”。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民治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