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圣
前段时间,在福建福州,一名中学生因对学校统一发型管理有不同意见,而写了一封长达1800多字的投诉信。信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强制发型统一,超越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禁止项,学校的硬性推行扼杀了青少年追求个性美的权利。在这位学生看来,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甩锅”到“发型”身上是教育的缺失,“学校的良苦用心”是畸形的。
对这位中学生有理有据的投诉,教育局给予了充分肯定。俗话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是最美好的,青春理应多姿多彩。一味强制发型统一,的确有违规则,有损害学生权益之嫌。那么,学校在推行发型管理时,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学校觉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留长发还是短发不是主要问题,要求学生统一剪短发,避免把心思过多花在穿衣打扮搞发型上”,统一发型管理是为孩子好,也无碍大局。另外,“青春期的男生也容易对长发美女产生萌动心理,留短发能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能有效控制校园早恋的发生,总之是利大于弊。
从学校的言之凿凿,到学生的不领情,不难看出,造成矛盾的根源是学校与学生双方都在“自说自话”,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寻求共生共长的解决方法,以至于学生用激烈的“投诉”向学校发难。
其实,于学校方面,因采用“自说自话”式的德育,客观上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对抗,并不是福州这所学校一家独有的失误。毫不夸张地说,在很多学校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显性爆发罢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近代管理理论奠基人巴纳德说:“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而“自说自话”式的德育习惯,本质上就是缺失了有效沟通。德育要产生预期效果,需要德育工作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和孩子们“一起吹吹风”,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并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学生接受,从而自觉执行。
首先,推出德育规则要注重时代性。福州某学校从初中开始,便要求强制发型统一,男生要求剃平头,女生则是齐耳短发。这样的禁令摆在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的年代,或许有效,但放在孩子的权益意识、维权意识日渐凸显的情境下,则难免反对声起。因而在新时代,我们要推行德育新政,不能简单粗暴,要结合时代特性,预先考虑阻力有多大,可能来源于哪些方向,会有哪些应激反应,制定好化解预案,才能保证初衷可期。回到福州某中学推行统一发型的举措来,学校管理者应该以《中学生守则》规定的“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为蓝本,提供多种男女生发型,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不但决策有法可依,而且更为人性化,让校园气息在健康范畴内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方面,北京十九中在处理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问题的过程中,先行考虑到了智能时代,无论从孩子的成长,还是从社会氛围来说,强制让孩子远离手机,都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一味地“围追堵截”、收缴,甚至把手机砸烂、扔进水桶,而是找到了一个堵与疏的“平衡点”。他们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但只允许在指定区域、指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为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在非使用时间,他们来了个“手机入盒”集中管理……
其次,德育规则的制定要倡导民主原则。纵观各地的校园禁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许多德育禁令的制定,往往因为没有征求意见、没有讨论,尽管融入了一定的善意,可颁行时,学生还是感觉到是“被迫”接受,自然连带而来的是执行的被动而非自觉。一旦不小心越界了,他们大多是寻找禁令的不足,而不是主动维护禁令的权威,福州中学生的投诉就是典型例子之一。
去年,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推行校园惩戒制度时,创意性地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部分教师代表,以及由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代表参与,召开了一场听证会,共同讨论确定方案。一年多来,不但执行没有受阻,还一直受到师生、家长的点赞与支持。他们的创意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在设立一些涉及面广、内容敏感的细则和条例时,学校不妨改变“我说你做”“我订你遵”的惯性思维,充分信任学生,将程序变一下,从初始就将草稿毫无保留地捧出,以听证会、网上平台等多种渠道,诚邀家长、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再充分吸纳各方有益意见,反复修改。这样,当制度规则推广执行时,学生就会视之为己出,主动自觉地对照执行。
当然,要让德育规则畅行,不可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从福州中学生的投诉来看,学生看似有理有据,却完全站在“私我”的立場上,没有看到学校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善意,而是刻意放大个人追求青春美丽个性的天然权益。从建言角度而言,其意见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是片面的、不成熟的。
曾子有言:“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直接:“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我追求、获得或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学校为了达成沟通的高效,让德育规则有效推进,还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当学生能够返观诸己,跳出“私我”的立场思考问题,能顾大体识大局时,学校与学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理解与共识。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