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数列单元的整体分析,大致梳理了立足单元整体的数列创新题的设计路径。在命题技术层面,基于数列单元整体视角分析了问题载体和设问方式;参考已有的核心素养评价框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数列创新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三个层级。
【关键词】单元整体;命题设计;核心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3-0015-04
【作者简介】任念兵,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201203)教师,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采用了“内容主线—内容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结构,从总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总体,充分体现了数学本身的系统和结构。在教学实施层面,提倡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把握课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体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程、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评价层面,命制揭示数学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创新试题,是检测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关键课题。
近些年来,高考中的数列创新题不少,其中有两类难度还相当大。其一是通过限定某个集合中元素的关系来构造数列,比如北京卷压轴题多年来似乎都具有该特点;其二是利用函数迭代an+1=f(an)来构造数列,只是有些迭代函数十分复杂,令人望而生畏。虽然这些数列创新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便于选拔具有数学学习潜力的高水平人才,但似乎与教材中的数列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命题设计对日常教学的引导作用不够显著。倘若能基于对数列单元内容的教材分析,站在单元整体视角下命制创新试题,既能有效检测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又能基于課本高于课本,发挥考试命题对日常教学的反向引导作用。
本文以“数列”单元为例,在分析单元内容的前提下,梳理近几年来相关创新试题的命制思路,探讨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命题设计路径。
一、数列单元分析
“数列”单元的研究脉络遵循一般数学对象的研究脉络,即数列的定义—表示—性质—应用—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表示,主要研究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前者是函数解析式的具体形式,后者则体现了数列的离散特征。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其性质的研究也主要立足于函数性质和离散特征两个方面,离散特征重点体现在数列的单调性(只需要研究an+1与an的大小关系)、部分和(前n项和Sn=a1+a2+…+an),这些与一般的连续函数有本质的不同。类比于函数研究,通过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和反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有限次复合和运算,可以得到各种初等函数;数列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两类特殊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的运算、变换生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列。
代数的根本在于运算和运算律,而“运算”也正是数列研究过程中的灵魂所在。从概念的名称就可知,研究数列的基本手段是运算:施行减(除)法运算而发现“差(比)相等”,于是有“等差(比)数列”。而它们的通项公式、基本性质、前n项和公式等等,都是在运算中出现的规律性、不变性。在研究了等差数列之后,可以从“运算”角度类比研究等比数列:若{bn}为等差数列,则{ab }(常数a>0)为等比数列;若正项数列{bn}为等比数列,则{logabn}(常数a>0且a≠1)为等差数列。
在学生掌握了等差(比)数列的基本性质之后,可以从“运算”角度展开对一般数列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三大问题:
①数列的两种表示方式——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之间的转化。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由递推式求通项公式,方法是通过某些运算技巧转化为等差(比)数列来研究。
②数列通项与部分和之间的关系。各种数列求和问题都需要运算技巧的呈现,比如通过“配对”将不同数的和转化为相同数的和,通过“错位相减”消去中间项等,而裂项相消法更是体现了数列求和的本质,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
③新数列的构造。对于单个数列,可以进行各种变换(取绝对值、取倒数、取子列等)构造出新数列;对于两个数列,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构造出新的组合数列。
通过运算,可以将一般数列问题转化为等差(比)数列来研究;通过运算和变换,可以由等差(比)数列生成各种复杂的数列。总之,从“运算”角度入手,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是研究数列的“基本套路”。
二、创新命题设计
“数列”创新题的设计,关键是构造出新数列。为了让考生思维集中,在命制一道数列题时可引入一或两个数列,一般不超过三个数列。从单元内容分析中不难发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命制数列创新题的基本载体,其他数列都通过转化为等差(比)数列来研究。立足于等差(比)数列,通过运算、变换、约束、生成等路径设计新数列,是单元整体视角下命制创新试题的基本思路。
路径1:着眼于运算。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差、积、商(分母不为零)仍然是有理数,我们称有理数集关于四则运算是“封闭”的。类似地,实数集、复数集也具有对四则运算的“封闭”性,平面向量对加法、减法也具有“封闭”性。类比到数列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等差数列{an}、{bn}的和数列{an+bn}仍然是等差数列,即等差数列对和运算是封闭的。两个等比数列{an}、{bn}的积数列{an·bn}仍然是等比数列,即等比数列对积运算是封闭的。由此,可以考虑“满足什么条件的等比数列,其连续两项的积仍是该数列中的项?”“满足什么条件的等差数列,存在两个连续项的和仍是该数列中的项?”等问题。
在运算封闭性的思路指引下,可以自然地命制如下试题。
题1:若数列bn=aqn(a、q为常数,且aq≠0),对任意正整数m,存在正整数k,满足bmbm+1=bk,试求a、q满足的条件。(答案:a=qc,其中整数c≥-2)
题2:若an=3n+1,是否存在m,k∈N*,使得am+am+1=ak?(答案:不存在m,k∈N*使等式6m+5=3k+1成立。)
路径2:着眼于变换。
根据等差(比)数列的概念,修改关系(比如“等”改为“不等”)、数字(比如1改为2)等,可以“改造”出各种新的数列来。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系——差“相等”改为“不等”,可以定义“增差数列”:若对任意n∈N*,都有an+1-an 除了修改等差(比)数列定义中的某些要素外,最简单的改造数列的方法,是将两个简单的等差(比)数列进行“拼接”、取公共项等,得到新的组合数列。例如: 题3:已知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n=3n+6,bn=2n+7(n∈N*)。将集合{x|x=an,n∈N*}∪{x|x=bn,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数列c1,c2,c3,…,cn,…(具体问题略) 题4:若存在常数c、d、k(k∈N*,k≥2),使 得无穷数列{an}满足 an+1= ,则称 数列{an}为“段比差数列”。(具体问题略) 路径3:着眼于约束。 对于单个数列,可以定义该数列具有某种特殊性质,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若对任意正整数n,总存在正整数m,使得Sn=am,则称{an}是“H数列”。 对于两个数列,可以定义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特殊联系,常常是用一个数列约束另一个数列。比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给定无穷数列{an},若无穷数列{bn}满足:对任意n∈N*,都有 |bn-an|≤1,则称{bn}与{an}“接近”。这样的约束具有深刻的背景,我们可以利用特殊的等差(比)数列来“接近”一般的某个数列。类似地,还可以将一般的数列“嵌入”特殊的等差(比)数列中。 题5:对于项数为m(m≥3)的有穷数列{an},若存在项数为m+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bn},使得bk 路径4:着眼于生成。 由一个特殊数列A“生成”新数列B是指:当给定数列A后,由A生成的数列B也确定了。比如:记Mn,mn为a1,a2,…,an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则由无穷数列{an}可以生成数列{bn},bn=Mn-mn;还可以生成数列{cn},cn=Mn+mn。 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压轴题就是研究由一个等差数列生成的新数列:已知等差数列的{an}公差d∈(0,π],数列{bn}满足bn=sin(an),集合S={x|x=bn,n∈N*}。(具体问题略) 三、命题技术分析 首先,在问题载体选择上,数列创新题立足于等差(比)数列,主要考查数列通项、数列部分和等公式的灵活运用,等差(比)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数列的函数性质和离散特征(比如通过研究数列的单调性求数列的最值项)等,重点仍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其次,在设问方式设计上,数列创新题一般会设计“计算”和“证明”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求通项(或某些特殊项),求部分和,解不等式(或不等式恒成立时求参数范围),求参数所满足的约束条件等等;后者主要是判断或证明数列新概念或性质,证明(或否定)某些项或者某个性质的存在性,证明两个性质之间的等价性(充要条件)等。在计算问题中,除了需要运用等差(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外,常常需要分类讨论;在证明问题中,除了需要运用数列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外,常常需要灵活运用数学归纳法、函数方程思想等。 最后,在核心素养考查上,涉及“计算”的问题,主要考查数学运算素养;涉及“证明”的问题,重点考查逻辑推理素养。当然,有些数列创新题还涉及数学抽象等其他核心素养的考查。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在《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1]一文中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成三个等级,即知识理解(一级水平)、知识迁移(二级水平)和知识创新(三级水平)。下面参考这个评价框架具体分析一道數列创新题: 若无穷数列{an}满足:只要ap=aq(p,q∈N*),必有ap+1=aq+1,则称{an}具有性质P。 (1)若{an}具有性质P,且a1=1,a2=2,a4=3,a5=2,a6+a7+a8=21求a3; (2)若无穷数列{bn}是等差数列,无穷数列{cn}是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1=c5=1,b5=c1=81,an=bn+cn,判断{an}是否具有性质P,并说明理由; (3)设{bn}是无穷数列,已知an+1=bn+sinan(n∈N*)。求证:“对任意a1,{an}都具有性质P”的充要条件为“{bn}是常数列”。 命题技术分析:这里定义了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数列,并紧紧围绕这个性质设计问题。 第(1)问考查学生对“性质P”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涉及递推和简单的一次方程,这些都是对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属于一级水平。 第(2)问需要运用等差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才能求出an=20n-19+35-n,考查数学运算素养。通过判断an+1-an的正负,研究数列{an}的单调性(a1>a2 第(3)问充分性的证明只需要理解“性质P ”的内涵即可,必要性的证明则需要借助反证法。假设{bn}不是常数列,则存在k∈N*,使得b1=b2=…=bk=b,而bk+1≠b。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当的a1,使得数列{an}不满足“性质P ”。考虑到{bn}的前k项为常数,可以构造a1=a2,即a1=b+sina1,而a1可以看成是函数f(x)=x-sinx-b的零点(由零点存在定理保证其存在性)。这样的a1得到的数列{an}满足a1=a2=…=ak+1,但ak+2≠ak+1。所以{an}不具有性质P。上述过程中,对“{bn}不是常数列”的数学抽象和表达,寻找“适当的a1”,这两大难点分别体现了对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三级水平)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17(2):19-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