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2020-02-26 15:41:19王理华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民办高校背景

王理华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高校教育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公司企业对高级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需求。民办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创新思维,采取一切措施,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笔者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提出当前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1 “互联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

1.1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各大高校应该转变旧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做到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教师要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为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拓宽学生的大局视野和格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

1.2 结合本校特色文化培养人才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创学理念和校园氛围,有不同的办学优势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模式培养人才,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考验和挑战

2.1 不正确的价值观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径越来越便捷。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随着互联网信息量的增大,信息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尤其是近几年“毒鸡汤”横行,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并不具备良好的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干扰和熏染而产生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因为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袭,大学生被那些宣传“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电影的渗透与诱导,很容易使他们认为金钱至上,从而过度追求物质价值,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和行为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谋取个人利益[1]。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利于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师生关系。

2.2 互联网挑战了师生关系和教师的知识权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很多教师都会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然而这种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很难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关爱,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把某一个信息点无限放大的特点,这也成了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一些不负责任的不良媒体在网上炒作教师与学生不良关系的信息,把个别教师的个人失责行为进行夸张宣传,这些都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了挑战。除此之外,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降低了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3.1 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思维素质

各大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师只是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要过度主导课堂,要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新型的多媒体导入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除此之外,由于学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优势长处选择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3.2 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促进人才就业创业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纷涌而至,互联网行业成为当今就业中的热门和创业的主要领域。高校在创设专业课相关课程时,可以酌情增加一些涉外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等互联网相关课程,高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互联网+”领域的杰出人物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业创新,激发学生对互联网行业的兴趣,让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更深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齐飞,就业思维与创业创新共同发展[2]。

3.3 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作为教授学生知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和社会之间起到了衔接与过度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大责任。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很多学生的实习变成了形式主义,敷衍了事。高校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与互联网领域进行资源融合,共同建立“互联网+”人才培训制度,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3],给予那些对“互联网+”感兴趣的学生一个学习、锻炼和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顺利就业,各大高校要应用上述的建议和策略,改革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培养人才模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民办高校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