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委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2020-02-26 15:03周浩波赵立成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周浩波,赵立成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传承红色基因代表性的课程,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独立成章,再次强调了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的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切实肩负起新时代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责任这一重要使命,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笔者在2016年以来对全国高校进行3年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高校党委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方面的显著成效和实践经验,可为当前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路径及走向。

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为此,各高校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切实担负起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责任。同时,各高校党委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使命和责任。各高校党委普遍认识到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职责,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机制,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深刻认识高校党委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能否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看高校党委能否真抓实干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第一责任人的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抓住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各级党委只有肩负起自己的首要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够得到落实。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认识到了党委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建设,全方位支持思想政治理论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职责。调研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党委都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各地普遍建立和完善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讲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地方已经或正在把民办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整体布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第三,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这项机制实现了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了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的工作,健全了高校党政领导及所属各职能部门领导服务学生的制度。从对全国“世界一流”高校的调研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及学科背景,主动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课、听课,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绝大多数高校党委(常委)会能够做到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解决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能够完成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大部分高校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也都能够完成每学期至少讲授2个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有些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的讲话中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高校已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比如,广东省决定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简称“第一课”)纳入领导干部上讲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在每学期开学初为本校学生讲授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2]。

第四,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还需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优化基层党支部的设置,不少高校在按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还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积极探索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相应的党支部书记。同时,积极探索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支部书记,部分高校党委甚至建立了党委常委(委员)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的制度,使得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得到了有效推进实施。

二、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成为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各级党委要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各高校党委普遍通过加快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影响力等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第一,加快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级党委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具有独立建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37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育部还组织实施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很多高校纷纷通过出台相关制度,保障和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第二,建设“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鲜明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4]各高校党委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建设原则,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姓“马”原则贯穿于办院全过程,擦亮了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首要任务,以研究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职责,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理论宣传等活动,积极回应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让青年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三,出台各项措施,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高校纷纷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建设学院,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基本落实了生均4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和外出考察。很多高校还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主要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评优表彰、教学设施建设等工作。

三、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5]。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各高校党委普遍对此达成共识,在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中,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学位点,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第一,大力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学位点。近年来,各高校党委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和学位点的建设,不仅学科点和学位点的数量迅速攀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截止到2019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8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230个[6]。各高校党委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许多高校制定了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建设的领航学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能力。把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密结合,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和学科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各高校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第二,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建设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2018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是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工作

目前,各高校党委正在抓紧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等关键环节,在操作层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努力抓好第一课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据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9.2%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非常好”,48.6%的大学生评价“比较好”,合计有近8成的大学生给予好评[7]。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让其他课程都上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味道”,使其他课程的教师都能担负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任,从而构建所有教师、全部课程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2014年开始,在教育部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上海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先后推出了“中国系列”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这项改革在上海已全面推广铺开,并在教育部指导和推动下,还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辽宁大学党委聚焦立德树人,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工程,着力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以通识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育人课程为辐射的融通互补、有机统一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沈阳师范大学以“问题导向的一多结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线,推动师与生互动、教与学互补、学与思互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发特色实践教学。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深刻把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绽放智慧的光芒,切实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例如,江西师范大学推进“一课一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实施学校“一课一品”教学改革方案,把阅读经典、社会调查、道德体验、参观红色基地等实践环节纳入教学内容,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8]。

第三,大力推广第三课堂,积极建设“慕课思政”。当今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边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介,其交互性、沉浸性、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要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教学新模式,创设教学新情境。很多高校纷纷采取慕课、微课等创新模式重新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例如,2016年,武汉大学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鲜出炉,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正式发布,这是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计划》的要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武汉大学联合推出的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4门课在推出后短短24小时之内,选课人数已突破1.3万人。武大版“思政课”慕课着重解决导学(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和重点难点专题)讲授问题,并为校内专属在线开放课程和校内线下课堂教学留有余地[9]。

第四,严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纪律。教学纪律的好坏事关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要有严明的课堂政治纪律,务必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确保学生到课率,为高质量开展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把课堂教学纪律的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予以相应处罚。

第五,严格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例如,山东大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加强对学生课堂考勤、纪律遵守、交流互动、任务完成等日常考核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论文、考试答辩、主题辩论等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认知[10]。二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听课督导指导。例如,2017年,陕西省大力推动省委高教工委、校、院(系)三级领导听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同时,要求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要联系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或一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提升[11]。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例如,四川大学党委制定了《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基本规范》,确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规范的教学检查和评价制度等项目构成[12]。四是各高校基本能够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合理有序衔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党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可见,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

第一,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据调研,各高校党委为壮大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普遍采取了如下措施:遴选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将有专业背景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聘任兼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通过以上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断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部分高校的师生比达到甚至高于1:350的基本要求。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划拨1 500名左右的名额用于硕士和博士培养;还有一大批辅导员和管理岗位人才经过选拔和培训等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中去。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在成长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调研显示,各高校党委均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培训的制度及规划,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例如,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13]。各高校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聘标准,严格把好“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例如,南开大学注重对候选人的言论和学术观点的政治把关,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山东省规定每年对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至少轮训一遍,定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为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许多高校党委尽其所能,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武汉大学党委组建和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基地、调查研究机构、信息资源门户及学术交流平台[14]。

第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机制。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以“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准绳,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普遍建立师德监督投诉平台,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各高校普遍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办法,不断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标准。一些高校在职称评聘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别,而且在校级职称评聘委员会中有一定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退出机制。

第四,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奖励激励力度。良好的奖励激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为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如四川大学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考察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对于在教学和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特别的奖励。每年教师节前后,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表彰会,树立和宣传“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管理服务标兵”“十佳教学辅助标兵”等教职工楷模,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探索设置“终生荣誉教授”称号[15]。一些地区还专门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

习近平强调:“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3]。总体来看,各高校党委建立起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形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共管齐抓、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起了党建为龙头、机构为支柱、学科为抓手、课程为核心、队伍为关键的体制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目前,高校党委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作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挑战、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及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斗争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使命和任务。随着党委责任制的强化及各个层面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将在队伍建设、课程效果、课程载体、课程资源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