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秋
(辽宁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外国留学生进入汉语中高级阶段以后,词汇习得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小范围(N=30)的问卷调查发现,达到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要素中,最需要解决的是语法和词汇习得问题,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词汇习得的需求程度更大,如表1所示。
表1 中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语要素习得需求顺序调查(括号内数字为各要素学习需求的平均值,代表需求程度)
关于词汇习得的标准,近年来学术界公认的是,“应从接受和产出两个角度考察,接受性词汇指学生能理解其最基本词义的词汇,而产出性词汇则指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学生能自主使用的词汇”[1]。收集整理大量外国留学生在进行词汇产出性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语料后发现,主要问题是构词语素义对词汇习得存在消极影响。
现选取“难得、难免”为例进行分析。经国家语委“语料库在线”字词检索“难得、难免”的词频可知,它们均属于常用词汇。但是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对这类词汇运用的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中山大学中介语语料库检索“难免”“难得”,没有得到数据;通过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检索,得到使用“难得”的词条37条,正确率几乎为100%。两次检索结果与平时收集到的语料有差距。为解决真实问题,主要采用平时积累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语料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作业及问卷中“难得、难免”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
典型偏误句举例如下(ND表示“难得”;NM表示“难免”;*表示错误,以下同)。
ND1*我觉得你难得高收入。
ND2*若你认真学习,世上没有难得取得的。
ND3*最近找工作很难得。
NM1*我跟她生气了,可是每天上课都能看见她,很难免她。
NM2*在中国,说中文,很难免。
NM3*考试成绩差,难免父母的失望。
可见,学习者在词汇的产出性技能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二字词占绝对优势,其中复合式合成词的比重居多。以苑春法、黄昌宁的调查统计为据,仅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二字词中,复合式合成词就占90%以上,且进入合成词后,语义没有发生改变或只发生一定改变[2]。这对已经具有语素意识和构词法意识的留学生来说,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效应。下面以“难得、难免”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消极影响①文中所用现代汉语语料均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在线。。
1.“难得”的语素义
(1)语素构成复合词时语义未发生较大改变。经词频搜索发现,除“难”单独成词外,“难”的构词数有113个,算是“高频语素”。其中,语素义主要为:困难、艰难、使为难、认为困难。“困难、认为困难”义的“难”共出现84次,占74.3%。“得”的构词数为253个,频率更高。语素义为“得到、实现”义的有67个。这两个语素构成“难得”,用其频率最高的语素项来解释“难得”,应为“难以得到或难以实现”。《学汉语词典》解释“难得”为:得到或做到很不容易,也表示很难遇到[3]。可见,该词语素义基本没有变化,语义透明度较高。
(2)语素项频率和功能频率构成复合词时发生变化。“难以得到/难以实现”作为词组,为偏正关系,整词为动词。“难得”,在词汇大纲、教材或词典中大多被标注为形容词和动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难得”为:①文中所用现代汉语语料均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在线。不容易得到或办到(有可贵义);②表示不常常(发生)[4],这个解释比较准确。从语义上看,“难得”不仅仅是难以得到,更有“可贵”之意,并引申为“不常常发生”。我们把“难得”的义项分解为:①不容易得到或办到;②可贵;③不常常发生。
通过与“难得”语素加合义相比较,可以看出“难得”的语义并不等于“难+得”。单音节形容词“难”与单音节动词“得”组成的偏正结构,经过语义的融合,词汇化后,语义发生了改变。经词频检索可知,“可贵义”和“很少发生义”的“难得”频率最高,且用于评价或描述已然或经常性的状态。而作为语素义类推得到的“难以得到”或“难以实现”,以接名词性或动词性宾语为主要句法功能,在语用上以推断功能为主。可见,语义类推得到的词汇知识是不准确的。
2.“难得”的词义、句法功能和语用条件
经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找到216个“难得”的词条,除去11条“难+得”的词组,剩余205条中,有46条为动词的“难得”,占22%。可见,动词用法的“难得”比例较低。判断依据除了看“难得”的位置、搭配对象外,还要看所述事件或情况是否已经发生,如果表示已发生或不经常发生则视为形容词,如果没有发生,则视为动词(见表3)。
表3 “难得”的词性、语法功能、语用条件
具体情况见如下例句:
(1)形容词
①>表示可贵。做谓语、状语、定语,用于已然。
ND4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能有这个样的火候,实在难得!
ND5芙蓉市平时不是阴天就是下雨,难得有这么个好天。
ND6谁会不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呢?
②表示发生的次数少,用于已然或经常性的状态。做状语。
ND7人家难得开口,咱也不好推辞。
ND8个人身上都带着很多的伤,恽复和顾大炎比较少些,只有阿毛难得挨几下耳光。
(2)动词
①表示很难得到。做谓语,接名词宾语,用于未然。
ND9桂英紧接一句:“状元公,也难得菩萨知己吧?
②很难实现。做状语,后接小句。
ND10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讲究节俭,讲究工作方便,在壮乡你一般难得看到壮族妇女佩金戴银了。
可见,“难得”的语素义及语素义类推整词语义,与“难得”实际上的语义、句法与功能,都已经不同。
1.“难免”的语素义
(1)语素构成复合词时语义基本没变。“难”的语素在“难得”中已经出现,这里不做解释。“免”,作为语素,有去掉、除掉、不被某事物涉及、避免、不可、不要等义。共检索到“免”及“免”作为语素所构成的词有38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避免”“不免”和“未免”,这几个词中的“免”都有“不被某事物涉及义、避免义”;而常用词“免费”“免税”等中的“免”,有“去掉、除掉义”。“难+免”的组合方式是状中结构,类推义为“难以避免”或“难以免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难免”为:不容易避免[4]981。整词义与语素类推义基本一致。
(2)语素构成复合词时词性与功能更为复杂。作为词组的“难以避免”和“难以免除”是动词性,后面应该接名词或动词性宾语。语用功能上主要用于推断。“难以避免”可以说是动词性的,但关于“难免”的词性众说纷纭。一说为形容词,如《学汉语词典》;一说为动词,如《汉语动词用法词典》[5];一说为副词或兼类词,如《现代汉语副词研究》[6]。而关于“难免”的用法在学术界更是有很多争议。
2.“难免”词义、句法功能、语用条件
在语义上,张斌所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注释“难免”为副词,意义和用法与“不免”基本相同。表示“由于前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产生后面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相当于‘免不了’。”[7]张谊生则把“难免”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词性,认为“‘难’和‘免’这两个语素本身都含有否定义素,合起来以后大致相当于一个表示委婉地肯定的双重否定式推断词。其作用就在于揭示p和q(前因和后果)之间客观上是必然的,然而主观上又很不情愿的联系。”[6]400周红分析“难免”的语义背景为:“在某一情况下(原因事件),叙述者按常理或社会经验推断出某一结果(结果事件)。”[8]也就是说,“难免”的基本语义比较容易理解,但它的语义背景、语义结构和语用条件却很复杂。分析整理情况见表4。
表4 “难免”的词性、语法功能、语用条件
具体情况见如下例句:
(1)副词
做状语,用于委婉地推断某种可能性,或是对已发生的行为或状态的解释。后接动词或形容词。
NM4第一感觉也许是在大陆土生土长了二十多年的缘故吧,所以初到台湾,心里难免有点紧张。
NM5平均海拔4 000米左右的高原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多,初来者难免有头痛、胸闷、心跳快、气喘、呼吸难等高山反应。
NM6只停留在生活理想上,人的情趣难免庸俗。
(2)形容词
做谓语或定语。意思是不可避免,或很可能。
NM7错误不仅是难免的,而且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NM8还有一个难免的现象,地盘的霸占。
NM9他说:“这很难讲,谁能安心,担保他们不闹饷,下级军官也难免。”
(3)动词
作谓语。
NM10十年内乱,生活失去了欢笑,舞台上百花凋零,滑稽戏自然难免厄运,被判曰“百分之一百是毒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难得、难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都有复杂的表现。这些表现与由语素义类推得到的知识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主要影响词汇产出性技能。
通过对“难得”的偏误句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偏误主要源于对“难得”语义的错误理解,学生把“难得”等同于“很难得到”“难以”或“难”。
ND1*我觉得你难得高收入。应为:我觉得你很难得到高收入。
ND2*若你认真学习,世上没有难得取得的。应为:若你认真学习,世上没有难以实现的(事)。(但我们通常说世上没有无法实现的事。)
ND3*最近找工作很难得。应为:最近找工作很难。
构词语素义对整词理解与运用的影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语义类推
把偏误句改正后,如果应该使用“很难得到”,则认定是同时受到“难”和“得”两个语素的影响;如果应该使用“很难实现”或“难”,则认定受到“难”的影响。经统计,有52%的偏误是受到“难”和“得”的干扰,48%的偏误是受到“难”的干扰,如ND1。虽然“难得”有动词性用法,但在检索到的句子中,仅有7条是“难得+名词”的用法,而且这7个句子都有明显的古汉语的语体风格。如“宜兴壶固佳,但难得精致小品”“诤友可贵,诤友难得”等,说明这一用法是古代汉语用法的遗留。
2.句法类推
偏误句改正后,应该使用“很难得到”的句子,是把“难得”的词性认定为动词,所以,会做出下面的句子。
ND11*那本书很难得,我买不到,都卖完了。
ND12*在中国,西式面包难得到。
ND13*我难得汉语的知识。
偏误句改正后,应该使用“很难实现”或“很难”的句子,是把“难得”的词性认定为形容词或副词。所以,会做出下面的句子。
ND14*难得中文学习。
ND15*这次考试难得通过。
ND16*这句话难得说。
3.功能类推
从语用角度看,“难得”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高兴、赞赏、满意、感谢等心情或客观判断,做形容词用于已然,做动词用于未然。但错误使用“难得”一词的学习者显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功能语境。而正确使用该词的学习者,大部分运用的都是“难得”做形容词表达说话人喜悦心情的句子。
ND17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ND18我爸爸每天上班,今天是很难得的周末。
ND19难得天气这么好,我要出去玩儿。
在中介语语料中用于客观叙述,表示次数少的句子很少见,只找到一例。如:
ND20父亲去小地方做生意,一个月难得回家一次。
而用作动词“难得”的,用例不多。
ND21朋友易找,知己难得。
上述是正确的类推。而把“难得”当做“很难得到”或“很难实现”做谓语或状语成分的,几乎都有错误。这是因为“难得”表达上述意义时,大都用于已然的情况,用于已经发生或经常性的状态。而做动词,用于未然时,一般后接名词,后接动词性小句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通常需要叙述前因后果,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发生。
ND2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讲究节俭,讲究工作方便,在壮乡你一般难得看到壮族妇女佩金戴银了。
因此,把“难得”当做动词使用的留学生很难不发生错误。
下面,来看“难免”的偏误句。
NM1*我跟她生气了,可是每天上课都能看见她,很难免她。应该为:我跟她生气了,不想和她见面。可是每天都要一起上课,难免看见她。
NM2*在中国,说中文,很难免。应该为:在中国,必须说中文。
NM3*考试成绩差,难免父母的失望。应该为:考试成绩差,难免让父母失望。
可见,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还是主要基于对“难”和“免”两个构词语义的认知,并由此产生了对用法的误解。
1.语义类推
NM1的问题在于,没有纳入语义框架——“原因”+难免+“结果”。修改后,符合语义框架。学习者的类推过程应该是:难→很难,免→避免→避开。于是,本来应该表达为“很难避开她”,却错误地使用了NM1。
再比如:NM11*作业是个难免的事。
应该为:作业是不能被免除的任务。
其类推过程应该是:难→难,免→免除。
再比如:NM12*上班时难免错开堵车。
应该为:上班时很难错开堵车。
其类推过程应该是:难→很难,免→()。“免”的语素义没有被激活。
2.句法类推
NM1,由于“难”可以自由地用“很”修饰,所以在“难免”前加“很”;“避开”后可以接体词性宾语,所以直接加“她”。NM3的语义框架符合条件,但句法上有误,需要在“难免”后加动词性成分。
3.功能类推
NM2之所以错误,是结果事件的性质不符合条件,“说汉语”不属于消极事件,而“难免”后必须接消极事件。
由上可知,“难得、难免”语义、句法功能、语义背景、语用条件相当复杂。“难得”从语素义来看,表示的是一种可能性推断,实际其高频义项的语用条件却是“不容易发生的情况已然发生”。而“难免”从语素义推断应该是“不能避免”,语法功能上应该做谓语,实际上可以做状语、谓语和定语,而且多用于情理推断,不常用于事实陈述。这些复杂的意义和用法,并未能在教材、词典中得到完整的标注,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这一情况说明,词典编纂和教材编写工作应该尽量与本体研究成果同步发展,否则不利于教学。
为判断“难得、难免”构词语素与整词语义的相关程度,进行了《现代汉语词汇语义透明度调查问卷》。共选择词语8个:同类、黑板、晚会、难得、难免、明显、除夕、马虎等。为形成参照,选择语义透明度明显较高的“同类”、次高的“黑板”“晚会”,语义透明度较低的“除夕”和“马虎”做对比。根据调查结果,8个双音节词语义透明度的排序为:同类(5.78)>明显(5.36)>黑板(5.13)>难得(4.86)>晚会(4.1)>难免(3.91)>除夕(2.38)>马虎(1.5)①括号内为按七度语义区分量表测量值计算出的词汇语义透明度的平均值。。很显然,“难得、难免”的语义透明度居中,整体偏高。这一方面会给留学生理解词义带来正迁移;另一方面,则会给词汇的产出带来负迁移。
为了解学习者理解相关词语时是否利用了构词语素义,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题项:请用汉语解释该词的意思(见表5)。
如表5所示,学习者在理解相关词语时利用构词语素义进行类推的比例非常高。他们利用已有的汉语知识,推此及彼,影响了产出性词汇技能的习得。
部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是从短语结构词汇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分开的语素融合为整词之后,语义会发生变化。但由于语言的承袭性,这些语素的古义并没有消失,它们会单独或在与其他语素组合时保留原来的意义,作为现代汉语词汇被使用,这种双重意义特征使得它们的语义、句法功能和语用条件更为复杂。
表5 调查问卷试题3回答情况(请用汉语解释该词的意思)
“难、得、免”都是现代汉语中高频词或高频语素,它们的基本义项义远比所参与构成的整词语义使用范围广。词频统计显示,词频高于“难免”的“难(很难义)”出现频率共计6 092次,约为“难得”的30倍,“得(得到义)”共计出现1 1518次,约为“难得”的 60倍,“免(避免、免除义)”共计出现1 696次,是“难免”的8倍。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高频词和高频语素迁移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造成大量的同语素近义词干扰问题。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构词语素义对产出性词汇的习得具有较大的消极影响,需要在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工具书的编写和教师教学中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