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儒车万育与湖南新邵车家桥关系考

2020-02-26 11:21黄业勇
关键词:邵阳县邵阳

黄业勇

(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市场部, 北京 100125)

邵阳车氏家族是明清期间湖南的名门望族、诗礼之家。明清两代邵阳车氏家族出了六个进士、两位翰林,有诗文传世者多达三十几人。特别是康熙一朝车万育祖孙三代进士,誉满湖南,名闻天下。而国学大儒车万育(1632—1705),1664年(康熙三年)进士、翰林,曾官兵科掌印给事中,并执掌岳麓书院,无疑是车氏群星中最闪耀的一颗。车万育诗书文俱佳,贵为翰林,为官清廉,以刚直敢言而名震天下。尤其是其《声律启蒙》韵律优美,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车万育是湖南邵阳人,但其具体出生地和成长地却存在争议。一说其为邵阳市邵阳县岩口铺大冲人(现邵阳县岩口铺镇吊井楼村),一说其是邵阳市新邵县迎光乡车塘村车家桥(又作车公桥)人。这是邵阳县、新邵县两地百年来悬而未决的一段不小公案。特别是近年随着传统国学文化的复苏,车万育的《声律启蒙》被国人再次热捧,两地民间争议又起,一时未有定论。

作为邵阳车氏文化爱好者,笔者近年来努力搜集车氏家族相关资料,试图解开车万育出生地、成长地这个谜团。但由于所考据的资料还不够全备,文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还望大家指正。

一、关于车万育的籍贯

关于车万育到底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邵阳岩口铺和新邵车家桥两地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车万育的遗迹、故事。但因为两个地方相距较远,就此问题彼此民间几乎没有交流,只是各说各话,隔空论战,故而未有定论。

(一)新邵车家桥关于车万育是本地人的证据

新邵车家桥关于车万育是本地人的相关证据主要有三点:1.车家桥等相关遗迹;2.车氏家族关于车家桥一带的诗文记录;3.车家桥一带流传的关于车万育的故事。

1.车家桥等相关遗迹

关于车万育是新邵车家桥人最有力的证据是现存的车家桥遗迹和车家桥本身这个地名。

车家桥既是地名,也是桥名。今属湖南新邵县迎光乡车塘村,位于新邵县西北与隆回县交界处,距新邵县城约36公里,距邵阳市区约40公里,与隆回县高平镇一山之隔。旧属湖南省新化县,解放初期才划归新邵县。车家桥这个地名现可查最早的官方史料记录为道光版《宝庆府志》[2]791(始刻于1849年)。

车家桥地以桥名,原本这个地方不叫车家桥,叫大湾山,是当年宝庆府西通云贵的必经之地。高平水自山口里奔腾而下,穿境而过。水上原建有一座非常漂亮的风雨廊桥,据传是车万育捐资修建。当地百姓为感谢车万育,称其为“车家桥”(或“车公桥”),久而久之,车家桥便成了大湾山这一带的地名。自建成之日起,车家桥一直是云贵古道上的重要通道。1837年(道光十七年)八月,时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前往湖南怀化辰溪视察,曾经路过车家桥,并在桥上小坐。这被林则徐记在了日记当中:“二十三日,戊辰。晴。卯刻登程,向西北行,五里马路桥,又七里草鞋铺,过岭即新化县界。此地形势险隘,立岭上南望,能见数里,有一夫当关之概。又三里栗坪……又七里顺水桥……又三里车家桥小坐,又五里卢氏茶亭,又五里观音桥,又十里富义桥……”[6]257栗坪、顺水桥、车家桥、观音桥这些地名沿用至今,这是“车家桥”这个地名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文字记录。车家桥桥身今已不存,原只剩三个石头桥墩。1996年大洪水,桥墩又被冲垮一个,现仅存二。

除车家桥外,车家桥周边与车万育相关的遗迹还有“车田”,传因车万育在此处购有田地而得名。“车田”位于高平水下游,距车家桥约2公里处,现属于新邵县迎光乡顺水村。

此外,车家桥一带还有车万育故宅遗址,在现车家桥遗迹南边约50米处。车万育故宅前为一高耸石壁(现称之为“白石岩”,旧名“笔架山”),如一座天然屏风矗立前方,高平水沿着石壁蜿蜒南流。现车万育故宅已杳然无存,据传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百姓在此处开垦田地时曾挖出过不少碎瓦片。2019年5月笔者回老家,曾与几个好友在疑为车万育故宅遗址的田地里勘探,确实在田地里找到一些碎瓷瓦片,也客观佐证了所传非虚。

在车家故宅遗址旁不远,据传还有车氏家族的三座坟墓。听老辈人讲曾见过墓碑,但后来发了几次大洪水,现在墓碑也不知所踪了。

2.车氏家族关于车家桥一带的诗文记录

关于车万育是新邵车家桥人的第二大证据是车氏家族留下的诗文里有不少关于车家桥一带的记录。

车万育及其家族存世的诗文主要收藏在《邵阳车氏一家集》中。《邵阳车氏一家集》收录了车大敬(车万育祖父,岁贡)、车大任(车万育堂祖父,进士,曾官浙江布政使参政)兄弟及其后人共10代35人的诗文,时间跨度300年。但遗憾的是因为战乱及文字狱等原因,车氏族人的很多著述未能留传下来。在这些诗文中,与新邵车家桥直接有关的文字是车万育侄子车鼎铨(1660—1729,拔贡生)的《重新先君子监修大湾山桥竣工,有感》[1]341:

其一:

百折溪环万叠山,大湾桥锁水云间。

当年石壁留题处,此日空寻翰墨斑。

其二:

十五男儿五十人,追随犹记此溪滨。

垂岩古树阴危石,坐理云屏理钓纶。

车鼎铨诗中所提到的“大湾山桥”就是今天的“车家桥”,这也是确定新邵车家桥和车万育有关系的最直接的文字证据。“大湾山”是新邵车家桥这一片的老地名,现在百度地图上能直接搜索到。在车家桥当地人的族谱里也还有大湾山这个地名记载。

车鼎铨的这首《重新先君子监修大湾山桥竣工,有感》,诗题翻译过来就是“重新翻修先父大人监修的大湾山桥竣工了,有感而发”。车鼎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父亲车万有(1629—1691,拔贡生)已经不在人世,所以他说的是“先君子”。诗题可以清晰传达的信息有三点:

第一,大湾山桥当年是由车万育的从兄车万有监修。车万育当时在外做官,其兄长监修合情合理。

第二,桥的修建年代至少是1691年之前,距今超过了300年。

第三,桥的第二次翻修依然和车家有很大关系,并邀请了车万有的儿子车鼎铨出席竣工典礼。

“大湾山桥”也即“车家桥”,初次修建是车万育家人监修,二次重修也和车家有直接关系。这充分说明了在历史上车氏一家与新邵车家桥这一片有很紧密的联系,因而说车万育是新邵车家桥人也是有理有据的。

此外,车万育的从兄车万有的一首诗也进一步佐证了车万育一家在车家桥一带生活的事实。车万有《大兄小筑落成以诗》[1]336记载了车家长兄车万备(康熙二年,即1663年举人,亚元,曾官沐阳知县)在车家桥周边隆回高平金凤山下建有房子这一情况:

处处浮家辟草莱,兄成小筑弟频来。

方池不禁红生浪,曲径何妨绿满苔。

金凤且能偕雾隐,囊萤聊自寄山隈。

好将图史消晨夕,涧竹篱梅听剪裁。

(金凤,山名。堂在其下)

金凤山是现隆回县高平境内的一座山,从车家桥山口里往西经孟公村过去约3.5公里即到。“堂在其下”指的是三国古高平县衙大堂,就设在金凤山下的小坳村一带,今仍保留了“堂下桥”“迎官桥”“马落桥”这些老地名。车家兄弟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分庐而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囊萤”二字取自车胤“囊萤映雪”的典故,表明车万育一家是东晋车胤的后人。

另外,车万育的儿子车鼎晋(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福建学政)著有《天竹山房诗集》《天竹山房杂著》[1]526,作品集的名字也与车家桥一带高度相关。天竹山是新邵车家桥与隆回高平交界处一座山的名字,紧挨大湾山、金凤山。车鼎晋后来随父远迁江宁(现南京),他的诗集以家乡的天竹山为名,为的是不忘故乡山水。

其他车氏家族成员关于车家桥周边的诗文记录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车氏家族曾以车家桥为中心,在周边广泛活动这一客观事实。如车万育堂侄车鼎黄的《马上望白云高平一带》[1]505,车万育父亲车泌书的《白云岩》[1]331《慈寿寺》[1]331,车万育大哥车万备的《慈寿寺》[1]333,车万育堂兄车万期的《鹤田诸子游白云岩,诗以寄之》[1]452《夜宿高平》[1]469等(1)以上各诗均载于《邵阳车氏一家集》。。白云岩是邵阳市风景名胜,位于现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慈寿寺则是白云岩四大古庵之一。白云岩到车家桥距离不到20公里,一天步行可以走个来回。高平则与车家桥一山之隔,步行约一小时即到。

3.车家桥一带流传的关于车万育的故事

在车家桥,只要问起车万育车翰林,定会有人放下手里的活劲头十足地给你说半天。笔者作为新邵车家桥人,从小就听车万育的故事长大。不仅是车家桥,在整个迎光乡,甚至周边隆回高平一带,凡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车万育的故事。在车家桥一带,关于车万育的故事有很多。这些故事口口相传了几百年,还依然活灵活现。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车万育一家在车家桥生活的轨迹,也是车万育是车家桥人的很好证明。

客观来讲,新邵车家桥列举的这三大点证据已经非常充分了。但站在更严谨的角度,我们要问如果车万育是新邵车家桥人,为何现在车家桥一带没有任何车氏后裔居住?如果车万育是新邵车家桥人,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何新邵县或者老新化县的官方史料里没有任何关于车万育的记载?这些问题我们在后文尝试解答。

(二)邵阳岩口铺关于车万育是本地人的证据

邵阳岩口铺关于车万育的证据一点不比新邵车家桥少。我们也同样从三个方面来论证:1.邵阳岩口铺大冲一带关于车万育家的遗迹;2.邵阳县官方史料记载及车氏家族相关诗文记录;3.邵阳岩口铺大冲一带流传的关于车万育的故事。

1.邵阳岩口铺大冲一带关于车万育家的遗迹

邵阳岩口铺大冲也即邵阳岩口铺吊井楼村,位于邵阳县北部,北接隆回县滩头镇,东靠邵阳市西郊,G60国道穿境而过,距邵阳县政府约17公里,距邵阳市政府约23公里。

邵阳岩口铺吊井楼村现存的与车万育相关的遗迹有:1.疑为车万育祖父车大敬的旧宅;2.车氏家族坟地,其中有车万育祖父车大敬墓;3.车万育叔父车雒书的直系后裔居住地。

为求证车万育到底是哪里人,2019年5月,笔者曾驱车前往邵阳岩口铺吊井楼村考察,也见到了据传是车万育故宅的车家老宅。遗憾的是,据考证,现存的车氏老宅并非车万育所修建。车氏家族有功名者众多,这座老宅只能说是车氏族人的旧宅,而非车万育故居。

据考证,车万育当官后修建的宅子在原邵阳县衙南侧、宝庆府衙西侧(2)旧邵阳县为宝庆府附郭县,府县同城。,现邵阳市四中西侧红旗路步步高超市到市政协这一片。这在光绪版《邵阳县志》有明确记载[4]68,在《邵阳车氏一家集》中也有记录[1]533。

据光绪版《邵阳县志》记载,城区的万寿宫原为车氏宅基地,车万育的孙子车敏来(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进士,曾任保德府知州)把车氏老宅捐出来作为县学地,后来因为县学搬到东门外,乾隆时期知府郑之桥把它改建为万寿宫(3)光绪版《邵阳县志》原文记载:万寿宫系车姓宅基,车敏来捐为县学地。。

邵阳岩口铺吊井楼村车氏祖宅对面就是车家坟山,车万育祖父车大敬墓在其间。车大敬是1639年(崇祯己卯年)廪贡生,一生以授徒为业,享寿八十有二,得祀乡贤。

从邵阳岩口铺吊井楼村现存的车氏家族旧宅及车家坟山,特别是车万育祖父墓碑等证据看,说车万育祖地在邵阳岩口铺大冲是确切无疑了。在现岩口铺吊井楼村,仍生活着大量车氏后裔。其中一支据说是车万育叔父车雒书的直系后裔。笔者曾有幸得窥车氏后裔珍藏的《邵陵车氏宗谱》,谱中对车万育的宗系源流有非常清楚的记录。

2.邵阳县官方史料记载及车氏家族相关诗文记录

很遗憾的是车万育本人及其诸兄弟的诗文里并没有其出生地明确的文字记录。在《邵阳车氏一家集》中,与车万育故里相关的诗仅存一首。这是车万育小儿子车鼎贲的诗《邵里偕兄弟至太冲二首》[1]552:

冒雨冲寒认故丘,
先人庐舍宿重投。
绸缪夜半联床话,
欢笑频随泪并流。

从这首诗可以非常明确得知邵阳太冲(大冲)是车鼎贲的故乡祖地。太冲就是现邵阳岩口铺镇吊井楼村。而邵阳县包括当年的宝庆府关于车万育的官方史料记载则非常明确。乾隆年修的《邵阳县志》记载:“车万育,大敬孙,初甲辰科严我斯榜,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户科给事,补兵科给事中……”[3]47从乾隆版《邵阳县志》记载看,车万育的籍贯无疑是邵阳县。

3.邵阳岩口铺大冲一带流传的关于车万育的故事

邵阳岩口铺大冲一带流传的关于车万育的故事也非常多。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是车万育幼年在山洞里和兄弟一起刻苦读书的故事,二是车万育幼年妙答风水先生的故事。在邵阳岩口铺一带,关于车万育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对比新邵车家桥和邵阳岩口铺大冲两地关于车万育的各种证据。客观来讲,邵阳岩口铺大冲现存的车氏家族遗迹更多、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官方史料记载非常清楚,无可辩驳。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说车万育的籍贯是邵阳县而非新邵县,车万育的祖地是邵阳岩口铺大冲,而非新邵车家桥。

那么,既然车万育不是新邵车家桥人,那又如何解释新邵车家桥为何有那么多车万育及车氏家族相关遗迹?车万育和新邵车家桥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车万育和新邵车家桥的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看车万育出生时的历史环境。

车万育出生于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家中排行老三,前面两个兄长。长兄车万备,比车万育大6岁。从兄车万有,比车万育大3岁。后边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车万藻,比车万育小20岁。

车万育可谓生逢乱世。车万育出生的时候,大明帝国已经步入黄昏。1629年(崇祯二年),大明王朝的掘墓者李自成在陕西揭竿而起。而15年后,大明王朝就结束了,这一年车万育12岁。而在明亡的前一年(1643)八月,张献忠攻陷宝庆,杀人无数,十室九空,当时的知府大人也不屈而死[4]687。1647年(顺治四年),清军占领宝庆。1648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与南明联军又恢复宝庆,并几乎恢复湖南全境。再后来,南明与清在三湘大地反复争夺。直到1658年,车万育26岁的时候,湖南才完全划归清政府版图。据光绪版《邵阳县志》记载[4]181,清政府第一次在邵阳派驻地方行政长官是1654年(顺治十一年)。当时湖南偏沅巡抚也驻扎邵阳,邵阳还处于军事管制状态。直到1659年(顺治十六年)第二任行政长官上任,邵阳才逐步回归正常状态,这一年车万育已经27岁。

所以在车万育的青少年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逃避战乱。这在车万育《归路》诗中有记录:“偷生常避地,褊性合幽栖。”[1]377另《邵阳车氏一家集》之《车教授泌书传略》也记载了这一段历史,车万育的父亲车泌书“明末遭乱,负父逃避山泽中,流离转徙”[1]327。

所以联系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这个大环境,再对照新邵车家桥一带关于车万育一家的诸多遗迹及诗文记录,我们可以论断新邵车家桥是车万育一家在明末清初这个特殊时期里的避难之地,也是车万育青少年时期重要的生活成长地。

三、车万育一家在新邵车家桥的生活轨迹

那么车万育一家具体是哪年到的新邵车家桥?在车家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又哪一年离开的车家桥?很遗憾这些问题在车氏家族遗存的文字里没有明确记录。我们只能试着从当年历史及车氏一家留下的文字里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努力还原车万育一家当时在车家桥的生活。

车万育到达新邵车家桥的第一个可能时间是1643年,也即张献忠攻陷宝庆那一年,车万育时年11岁。这一次车万育一家应是就近避难,不太可能直接跑到新邵车家桥。车万育《归路》诗说“偷生常避地”,车万有《大兄小筑落成以诗》说“处处浮家辟草莱”,均说明避难的地方不是只有一个,避难也不只一次。1643年张献忠攻陷宝庆,这还只是车万育一生飘零的开始。

张献忠占领宝庆的时间并不长,据光绪版《邵阳县志》记载[4]687,宝庆府总兵刘承允自武冈率部很快恢复了宝庆府城,但自此天下大乱。

综合《清史稿》[5]84-108及光绪版《邵阳县志》[4]688-690所载,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

●1644年(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五月,清兵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十月,顺治皇帝即位,改号为顺治元年。(车万育12岁)

●1646年(顺治三年)正月,清军进克岳州,逼近湖南。(车万育14岁)

●1647年(顺治四年)夏四月清军克长沙;六月,克衡州、常德、安化、新化等县。十二月,清军克宝庆,斩鲁王朱鼎兆等。进击武冈,桂王由榔走,追至靖州,下其城。复克沅州,岷王朱埏峻以黎平降。湖南平。(车万育15岁)

●1648年(顺治五年),明将王进才等率部自桃源来,恢复宝庆。(车万育16岁)

●1649年(顺治六年),清军调集大军又占领宝庆,王进才等败走。(车万育17岁)

●1650年(顺治七年)正月,明将马进忠再恢复宝庆。二月清军来,弃城走。(车万育18岁)

●1652年(顺治九年)七月,明将马进忠再回到宝庆,明将孙可望也同来,被清贝勒屯齐击败。当年十二月清偏沅巡抚及总兵也进驻宝庆。(车万育20岁)

●1655年(顺治十二年),明将孙可望部袭击宝庆,并驾驶大船在资江游弋。(车万育23岁)

●1657年(顺治十四年),明将高启龙占领武冈、洞口,并袭击邵阳。(车万育25岁)

●1658年(顺治十五年)春,明将薛志道诱使瑶人作乱,袭击邵阳。(车万育26岁)

所以,从1643年张献忠攻陷宝庆开始,到1658年湖南大定,这16年时间对于整个邵阳来讲,是无比动荡的岁月。如果车万育一家没有在1643年(车万育11岁,张献忠陷宝庆)到达新邵车家桥,那最迟不会晚于1647年(车万育15岁,清军克宝庆)。再往后,南明与清军在邵阳反复厮杀,再不走就没有机会了。

据新邵车家桥当地老人讲,车万育一家到了车家桥后,最开始躲藏的地方是在大湾山里边,搭了个茅草屋就住下来了。后来局势稳定下来,车万育一家便搬到山外边,即现车家桥遗址附近。

车万育三兄弟成家生子应该都是在车家桥完成的。据《邵陵车氏宗谱》记载[7],车万备第一个儿子车鼎铉是在1657年出生,其时年31岁;车万有的第一个儿子车鼎铨是在1660年出生,其时年31岁;车万育的第一个儿子车鼎锡也是在1660年出生,其时年28岁。在1658年之前,整个宝庆府都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车万育三兄弟只能踏实避居车家桥,娶妻生子,读书耕田。

车万育一家在车家桥的简单平静生活,到了1660年(顺治十七年)被打破。这一年,宝庆府的读书人真正第一次参加了新朝的科举考试[2]414(4)1651年(顺治八年),宝庆府新宁县人洪春锦曾中举,但随后宝庆又被明军所占领,科考因而中断。。邵阳人简策、武冈人江文燝高中举人[2]414。邵阳简家与车家历来交好,简策中举无疑对车万育三兄弟有极大的鞭策作用。在这之前,1658年吴三桂率军自湖南攻入云南。1659年,南明永历皇帝逃亡缅北。至此,南明小王朝的抵抗可以说是基本结束了,天下大局已定。车万育三兄弟审时度势,归顺新朝,投身科举是最好出路。

1663年(康熙二年,车万育31岁),车万育、车万备兄弟双双中举,且长兄车万备高中“亚元”[1]349。紧接着第二年(1664年,康熙三年,车万育32岁)[1]349,车万育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也就是中了翰林。这一年湖南考中进士的只有三人,进翰林院的只有车万育一人。

中翰林后,车万育在邵阳县城买地建宅,举家迁到邵阳县城居住。后因为吴三桂叛乱,邵阳又陷入长期战乱之中,车万育的父亲也在战乱中悲愤而死。为了给家人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车万育毅然带着一家老小近百口远迁南京,并最终在南京定居下来[1]350。

估算下来,车万育一家在新邵车家桥居住了大概20年时间。至于车家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因可能记录有车家桥修建过程的石碑至今没有找到,具体修建年份不可考了。至于车家桥修建好后,车万育本人有没有回来看过,有没有为车家桥题诗题词,笔者想他肯定是回来看过的,也肯定为车家桥写过诗文。只可惜车万育很多诗文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遗憾未能见到。

其实在《邵阳车氏一家集》中还有一首诗《龙岗里》[1]391,可以完全证明车万育晚年确实回到过车家桥。“龙岗里”是车家桥当地很乡土的一个地名。车家桥白石岩前所在的一整片稻田都叫“龙岗里”,车万育的车家桥故宅就建在白石岩“龙岗里”。

涧水空山道,山光见鸟情。
泉声闻复是,寂寞壮心惊。
百顷青云杪,栽桃烂漫红。
焉知二十载,已作白头翁。

《龙岗里》这首诗应该是车万育离开车家桥20年后回来所作。离开的时候车万育是37岁左右,回来的时候已近60岁,头发也变白了。

1691年,车万育虚岁已60岁,且其旧疾频发,无意再做官,从此辞官归隐[1]350。

辞官后,车万育心系家乡,回湖南做了岳麓书院的山长。至今岳麓书院山门前的自卑亭仍留有车万育亲笔题词的“自卑亭”匾额,且有墨宝《自卑亭记》存世,这是车万育留世不多的手迹之一。

车万育在岳麓书院当了几年山长,无从考证了,但这几年,车万育不仅在外边教书育人,更没落下对自己儿子的教导。1697年,车万育65岁的时候,儿子车鼎晋中进士,而且同时高中翰林,创下了父子双翰林的佳话[1]353。

1705年,车万育在南京病逝,实岁73岁,虚岁享年74岁。皇帝特召见车鼎晋询问车万育发病的情况,并下旨就近葬在南京周边[1]353。

四、结语

车万育的一生,无疑是十分精彩的。其虽少经战乱流离之苦,但青年科场得意,中年官场扬名,老来能有善终,死后享有清誉。这是千万读书人追求一生都难以实现的梦想。特别是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流传了300多年,至今仍为经典,这更超过了千万个同是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

对于车万育来讲,新邵车家桥毫无疑问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在车万育幼年四处逃离的时候,是车家桥无私接纳了车万育一家。车万育在此生活成长,娶妻生子,并自此高中翰林,荣登天子堂。车家桥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伴随着车万育成长,故乡山水情浸润到了车万育的骨子里边。可以这么说,是车家桥的山水风土孕育成就了车万育,车万育的灵感与才气,都离不开家乡山水的影响。包括车万育最负盛名的《声律启蒙》,在笔者看来处处都是车家桥的影子。如《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虫鸣”,风云雨雪、晚照晴空、来鸿去雁、宿鸟虫鸣,这些都是车家桥四季最常见的景象。

对于车家桥来讲,车万育对家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为家乡人民修建并留下了车家桥,更让车家桥百姓骄傲的是这个地方出了一个车翰林。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任何物质财富不可比拟的。车万育虽然已经故去300多年,但他依然活在车家桥百姓的记忆中,依然还在激励车家桥的后辈努力学习,激励他们走出车家桥这个地方,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猜你喜欢
邵阳县邵阳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乡下的味道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遗失启事
邵阳县获扶贫助学捐赠项目
资水邵阳段野生砂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My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