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建构及其意义

2020-02-26 09:03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李 岩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紧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探索人类发展的共识和目标,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既具有马克思主义话语特征,又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国际交往理念。要想准确理解、完整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应该了解其生成逻辑、理解其建构逻辑、领悟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时代的精华,绝不是随意杜撰和凭空臆想的,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和思维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合”理念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国情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些无不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的生成逻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沿袭和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形式,共同体依次表现为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三种情形。这也是对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一个高度概括和精确总结,其中国家又被归结为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或异化物,一部分由人数相对较少组成的被称为统治阶级的群体对另一部分人数相对较多组成的被称为被统治阶级的群体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或渠道。显而易见,国家共同体是作为虚假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作为阶级激化并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大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彻底满足、精神世界得到彻底解放,就丧失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了,也就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遭到淘汰而消亡。因此,国家共同体是一种偶然性的、阶段性的、过渡性的共同体,最终会达到真实共同体,而真实共同体正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是在扬弃了“虚假的共同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2]。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经历三年的卫国战争后,敏锐地意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很有可能长期共存,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无法将自己在经济上封闭起来,必须与这些资本主义经济体建立各种联系,并且想方设法建立“能够同那些现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3]。列宁已充分认识到在经济上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经济联系、打通贸易往来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因此在政治上必须奉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列宁关于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已然孕育着未来人类社会共同的理念探求、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诉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和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合”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根”,是中华民族为之不懈奋斗的“魂”,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源于《诗经·硕鼠》篇中把剥削者比作害人的大老鼠并发出逃离的呼声的故事,酝酿和蕴含着大同思想的思考和探索。这思考经历上千年封建社会的演绎和扬弃,体系庞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孙中山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世界大同,这些美好的畅想如同田园牧歌般的画卷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充满了人们对世界大同的执着和憧憬。虽然大同理想在当时更多的是一种空想、一种情怀、一种追求,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从未付诸实施,但这并不妨碍今天的人们从这一理想出发来思考全球化的未来和出路,这也彰显了我国文化的魅力、魔力和吸引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一,“和合”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身的一种辩证统一的思考和总结,诸如“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理念无不体现着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统一性。“和合”理念中本身就包含“和谐”“融合”之意,试图追求本质的人和社会的人辩证统一,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和合”理念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谐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述说着一种宁静祥和、安宁美满、和平自然生活的价值诉求,为我们处理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困境提供深层次的文化给养和文明渊源。“和合”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立足点不谋而合,都试图在漫长的人类演进历程中寻求和谐、融洽、协调的共处方式。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诞生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国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杀戮、巧取豪夺等,丧失了自身生存的完整性和发展的独立性。历经艰苦的抗日战争和残酷的解放战争,使中华民族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与和平的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主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试图打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历史性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周边环境的改善,使邓小平深刻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主题、主流和主旋律,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和有必要实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举措。“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4]我们的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前期的担忧、疑虑甚至反对一直不断。面对各种质疑和彷徨,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370这样,邓小平就很好地把内部经济改革的伟大目标与对外经济开放的指导方针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邓小平又很好地把改革开放的举措与维护和平的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和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就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一国的经济举措必然或大或小地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导致的阶段性政策失灵,以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危机借助全球化,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的悲剧,更是全球经济乱象之根源。西方世界经济失灵,必将影响全球政治经济难题的解决。因此,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就是一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出发点。在全球联系紧密的大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安全问题的日渐显现,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盘根错节,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给各国政府提出了史无前例的困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解决好与他国合作发展的问题,解决人类长期共存、和谐共生的问题,就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落地,就是中国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不断向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庞大,其核心理念及建构逻辑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打造全球朋友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5]。习近平数次借助国际舞台和多边会议平台谈到,中国将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根据自身屈辱的历史教训、得之不易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及面向未来和谐共生、和平共处的使命担当所实施的战略抉择和伟大构想。

首先,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不干涉他国内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国不论大小、不分强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在文明多样性、文化差异性日益凸显的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经济发展阶段或程度上、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上、在道德法律制定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我们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充分照顾各国的合理关切和正当权益,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平稳定的共同家园。作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维护者、主要推动者,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顺应时代潮流提出这样的倡议、提出这样的构想。然而,西方社会仍然沉浸于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自我世界中,并打着貌似合理合法的幌子肆意干涉他国内政,致使一些国家陷入长期混乱的局面,以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出发点和基本着力点就是要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往,互利共赢。

其次,做到平等协商处理国际分歧,发展对话、不结盟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这是在解决主权问题上的方法创新和思路改进,也是和平解决争端、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有效措施,更是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真实体现和彻底落实。这也打破了二战以来西方所主导的“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模式,开创了处理领土领海争端问题的全新方案和可供选项。面对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我国秉持不回避、不避讳,积极面对、平等协商,保持沟通、积极交流,找寻共同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的态度,稳步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积极探求政治安全对话渠道,构建牢固的地区安全框架协议;加强双边或多边交流与沟通,增进政治回信和政治谅解,消除猜忌疑虑,避免战略错判误判。中国与大小强弱不同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这些合作伙伴或富有、贫穷,或发达、落后,或邻近、遥远,各种各样,千差万别,但中国都秉承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特色和创新。这种不附加任何政治经济条件的对话、不结盟合作关系,创立了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最后,做到摒弃“大国至上”理念,不断打造全球朋友圈。中国是一只雄狮——睡醒了的雄狮,但她是一只和蔼可亲、温和可靠的雄狮。中国的和平崛起,打破了西方列强数百年来所遵循和倡导的“国强必霸”的传统思路模式和传统发展道路,开创了不同于以往西方崛起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成长道路,奠定了与他国和平相处、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积极发扬正确的义利观,全方位各领域多渠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沟通、开展合作、共同发展。这其中,非洲是发展中国家集中连片区域,由于宗教、历史因素及大国势力干涉等,使该地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加强与非洲地区的友好团结、真诚合作,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工作和任务。拉美地区虽与我国相隔遥远,处于地球的另一端,但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中拉人民交流互信、合作共赢的情谊。阿拉伯世界国家,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文化差异巨大,但我们仍秉承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交往理念,互相尊重各自选择的经济道路和政治体制。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沟通、加深交流、彼此尊重、建立平等关系、共促经济发展,不断打造越来越大、越来越广阔的全球朋友圈。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一种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又是一种政策指针和行动指南。其贯穿的核心理念宗旨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共同合作观和具有世界战略的利益共享观。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前所未有,然而,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框架不适应、不符合时代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越来越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国必须承担自己的职责、扮演重要角色,主动建立各种沟通的桥梁,积极协调各种事务,和世界各国一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首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达成广泛共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不是对原有成绩和现有框架的全盘否定,也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而是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扬弃,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挑战,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快地反映国际局势的变化需要,更好地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全球治理方案,更多地照顾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正当的利益诉求和合理的发展需求。我们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决维护二战的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坚决维护经济全球化的伟大成就和进一步推进形成全球持续开放、深化合作的战略格局,坚决维护全球各国政府间、非政府间双边、多边的合作共赢的经济合作,坚决加强国际社会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能力,尤其是针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安全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不是一国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精诚团结,秉持平等共商原则,携手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新体系。

其次,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作为历史发展趋势,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前进方向不可逆转。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或先或后、或早或晚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展中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创伤”虽已“痊愈”,但其所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后遗症”却很难治愈。某些国家以保护国内产业、保护工人就业为名,叫停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设置各种名目的贸易壁垒,致使贸易摩擦升温。关税手段与非关税措施、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绿色壁垒与技术壁垒,大大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6]。因此,各国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撑起担当,摆脱狭隘的、短视的国家利益观,着眼于人类长远的共同利益,不断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把经济全球化的航标调整为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方向,在包容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在平等的框架内实现互惠,团结一致、汇聚力量,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进步的和谐世界。

最后,完善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走向生态共同体。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在给我们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空前紧张、矛盾冲突的程度亘古未有,已严重威胁全球各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生态问题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难题。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庞大工程,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不分你我,花大力气、下血本、出真功夫,真心实意来完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抛开种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文化传统差异、社会制度差异、思想观念差异等社会因素,人类需要一个纯洁、美丽的生存环境,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生存环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要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达成全面的、真实的、有效的生态保护协议,达成公正合理、被各国认可和接受的全球生态问题治理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回归生态理性,一心一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竭尽全力构建唇齿相依的生态共同体。

(三)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和行动指南,“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和指南转化为实践措施及具体行动,也是习近平着眼于全球发展大势和人类未来出路,为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实现人类美好生活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打破传统,开拓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肩负的历史使命,前所未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持续推进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伟大的中国古代人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与结晶,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全球经济上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政治上正处于新旧国际秩序更换期、文化上正处于深度交流高度融合高峰期,这些都要求有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来支撑、新的发展渠道来维持、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向好来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发生在后金融时代,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动力来源、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的东方大国——中国,将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资金和管理经验、人员队伍和培训体系等优势由一家独享转化为合作、共赢的模式;将自身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巨大红利惠及沿线各国政府和人民;将自身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与沿线国家分享,供其借鉴和参考;将自身发展的挫折、波折、教训等分享与沿线国家,使其避免重蹈覆辙;最终建立起更加平等互惠的新型伙伴关系,夯实全球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7]。这种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交流的对外战略,着力点、立足点是沿线国家政府和人民共享这一倡议带来的成果及福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平等互惠共赢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经贸合作。这种全新的、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完美地解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功之道,妥善地维护了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很好地找到了脱贫减贫这一世界难题解决的有效途径。这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突破了原有的、简单的对外经济援助的思路,打破了传统的类似马歇尔计划的带有政治目的的冷战思维框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符合全球政治经济利益的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其立足点站在全人类的福祉上,其视野覆盖全世界各国,其着眼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寻求发展的共同利益,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实际行动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和目标上,从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来分析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集成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个领域,从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的视角来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认真思考,其蕴含的文化底色和思维方式,传承和发扬了包含“大同”思想和“和合”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财富,秉承和弘扬了包含和平交往观和文明互鉴理念在内的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思想的精髓和结晶,并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新时代,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体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对自然共同体的模糊认知和笼统向往阶段,到对虚幻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的理性反思和彻底批判阶段,最后到对真正共同体的科学理性和现实超越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蓝图,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协调共存、和谐共生、平等共处,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但前者为后者勾画了理想、展现了未来,后者是前者的必经阶段和前提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探索寻求共同利益和化解矛盾分歧之道,也是在试图解决围绕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的难题,但是仍还没有脱离驶向马克思所论证的真正共同体阶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念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与自信,又体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担当和责任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程度前所未有,早已成了“美美与共”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为全球各国谋发展、为世界人民谋福利统一起来,在自身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带动和兼顾他国的发展进步,这也完美诠释了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高度自觉与高度自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极大提升,中国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一些不和谐的论调、诋毁的言论、扭曲丑化中国的观点也开始甚嚣尘上。中国提出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自觉将自身发展成果惠及周边乃至全球各个地区,自觉将自身发展成就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自觉将自身发展成绩与大国担当、责任结合起来,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错误论调,真切地发出了大国声音,完美地展现了大国立场,坚定地维护了大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已经开始取代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的传统理念及落后思维,也让更多的朋友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担当和责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引导世界发展走向正确航标,又使世界经济政治体系走向公平正义的航道

经济全球化在持续平稳推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南北差距增大、治理困境加剧、公平赤字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和难题。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给出了鲜明的思路和正确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在一定阶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过,西方资本逻辑而引起的危机和灾难,是自身无法解决和难以避免的,并周期性地“施展威力”。不同于西方资本生产逻辑的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各国指出了新的方向、指明了正道的航标,这既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全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又是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提供了最大的正外部性。

此外,在政治方面,我们既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又一贯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在文化方面,我们既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念,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并增强文明交流与互鉴、坚持文化开放的理念;在社会安全方面,既减免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债务,又提供一些低息、无息贷款,甚至无偿援助帮助他国应对各种社会危机;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既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又倡议为全球的环境问题做贡献。因此,我们要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流等大的时代背景,引领世界经济政治体系走向公平正义的航道。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