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架上至架下 综合材料绘画的空间型转化
——以劳申伯格为例

2020-02-26 06:16杜倩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材料

杜倩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三万到一万年之间。原始造型艺术包括了洞窟壁画、岩画、雕刻、建筑等早期艺术。而绘画则是原始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较早出现于人类生活中的艺术种类之一。在绘画艺术存在的漫长时光中,绘画的表现方式大多是以二维形式出现,雕刻作品则大多以三维形式出现,在艺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远离,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系统。无论是早期的古希腊罗马艺术,或是巅峰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亦或是后来蓬勃发展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绘画的语言性表达都臻于纯粹,始终无法跳脱出二维基底的表现方法。直至二十世纪,经过西方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最终由劳申伯格以其作品“组合画”彻底打破画面平面的存在方式,使绘画艺术从架上至架下成为可能。

劳申伯格早年就读于美国黑山学院,师从约瑟夫·利伯斯,期间受达达主义艺术观念的深刻影响。二十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艺术画相结合,创造了著名的“综合材料绘画”。“综合材料绘画”对西方艺术界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消除了艺术家对于材料选择的界限。使艺术表现内容不再束缚于平面造型,而完全受控于艺术家思想的支配,在表现方式及思想上给予艺术家最大的自由。

拼贴是劳申伯格早期作品中最富特色的要素之一,拼贴作品虽立足于平面,但在拼贴材料的选用上却在不断扩宽新的界限,劳申伯格将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照片、明信卡片、T恤、湿漉漉的画布卷、可口可乐瓶和剥制的鸡等作为拼贴材料。在画面中劳申伯格对于这些材料的选择及排布让人震惊,借助于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素材,强化了画面整体的构图效果,给拼贴带来新的尺度和活力。以拼贴材料的不同选择为始,劳申伯格随后将视线转向全然不同的制作方式。“夜色绽放”系列是劳申伯格将家用白漆使用滚轴涂抹于画布上,再将潮湿的画布面朝下压在撒缀的烁石上制作而成,使画面营造出黑暗、秘密的神秘氛围。

1953年,劳申伯格的海外经历促成了“元素装置”系列作品的诞生。这些装置取材范围极广,有时他用卫生纸或金叶片拼贴成画,有时也往不深的木头盒子里填上泥巴或脏土。如果他的“泥画”中有种子发芽的话,他还会定期去往画廊,在作品展览期间给长出的小草浇水。在作品《音乐盒》中,劳申伯格在侧面打开的小木头盒子上由外到内的钉满生锈的长铁钉,作品外表方正,内部却是“荆棘丛生”,营造出一种诡异的视觉效果。颇富创新特色的是,他把这个丝毫不精心打磨,甚至暗藏凶机的“物品”在内部扔进了几颗鹅卵石后,变成了一个敲打乐器,展场如有观众“胆敢”晃动,这木盒内部就会哐当作响。在这组系列作品中劳申伯格意在体现材质的本质属性。他认为这种具有实验性的作品有助于艺术家与其材料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而非那种仅仅是基于创作者单方面控制的关系。

劳申伯格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尝试摆脱出“画面”对于艺术家语言表达的禁锢,这一阶段虽使用装置艺术结合绘画材料的语言表现,但作品体量相对较小,并且装置元素与绘画语言结合的不够紧密。

《组字画》或许是劳申伯格最为知名的“组合”作品。《组字画》作品的中心是一只大安哥拉山羊标本——来自一家家具店。劳申伯格保留了山羊与众不同的特征,在清理了蓬松的羊毛后,用水彩颜料涂抹其受到损伤的脸部。但在与装置艺术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劳申伯格花费了4年才得以完成。最后,受到贾斯帕·约翰斯所提建议的启发,他把山羊放到了一张表面有拼贴作品的平板上,寓意将之放归牧场。平板上拼贴了几样鞋跟、一组4个脚印的图,在一个角落处还贴上了用模板印刷出来的通知——上面写着“超重”,作品的玩味之处就在于山羊身上套了个轮胎,让劳申伯格想起字母押花图中的字母互锁设计;在平板别的地方还出现了艺术家的姓名首字母,印在作为拼贴物的木板上暗示着作品异乎寻常的取向,也为这组作品提供了多样阐释的可能性。

除了“固态材料”的运用,在劳申伯格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织物等软性材料也扮演了多面化的角色。在“组合”系列作品中,织物做的东西,例如领带结或T恤衫等,成了劳申伯格艺术表达的创作元素。而作品《床》中的家居图案装饰布、蕾丝和被子等元素的运用则给观者带来与居家环境相关的联想,在作品呈现时劳申伯格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展场环境足以充满变化和生活气息。除了主题相关外,织物还拥有其他“固态材料”所没有的飘扬之感,这对于劳申伯格的艺术语言表达无疑是扩展性的。从《细枝末节》到“白霜”和“干扰器”系列作品都是他努力尝试的成果。织物既可以像一张画那样平平展展,又能以动补静,是一种具有折中作用的创作材料。

1976年是美国建国200周年,劳申伯格计划该年在首府华盛顿举办个人回顾展。为了着手准备这个展览,劳申伯格在艺术语言使用方面又回到了绘画。但与以往单一元素运用不同的是,劳申伯格将作品与织物、移画和二维素材相结合,选材从纸板箱、板材到纱门,到更让人吃惊不已的“扩展地”构图,无所不包。“扩展地”重温了组合画的手法,所不同的只是用溶剂迁移的图像大量取代了实物。结果,“扩展地”有了一种流线型的存在感,组合画的那种强烈的质感让位于更为深思熟虑的构造。在创作过程中劳申伯格对以下两个问题做了重新定位:什么材料才能构造出艺术品?一件艺术品应当是什么样?——再广而议之,作为一个艺术家,又意味着什么?多亏了他所树立的典范,其他艺术家得以释怀,尽情借取几乎是任何媒介和方法,而不必局限于单个素材。他还经常与舞蹈家、工程师各式人等进行合作,进一步申明了这样的艺术主张:艺术家大可不必在工作室中独居一隅,只做个离群索居的天才。

至此,艺术语言的表现范围已经彻底摆脱出了“二维”的空间概念,不仅如此,得益于劳申伯格及其他艺术家的不懈探索,美国艺术史在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了最为活跃的试验期,那些试验溢出了艺术的既定概念,努力向生活靠近:艺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身体,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表演,可以是生活本身……所有这些最大胆出格的试验让美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出风头,新名堂层出不穷,造就了西方“当代艺术”这个新的种类。

1976年在美国举办了回顾展之后,劳申伯格产生了举办全球巡展的想法。从1985年到1991年,R0CI(劳申伯格海外文化交流)项目遍及北美、南美以及欧洲。在1984年的多巴哥声明中,劳申伯格定义了这一项目所遵循的信念,尤为强调“通过艺术所进行的一对一接触蕴涵着平静而又强烈的力量,也是最为非精英化的方式,让人们分享无论是非常的,还是寻常的信息”。为免遭到充当美国政府或是大公司工具的非议,劳申伯格不接受任何外来资助,而是从自己的收藏品中选出部分出售,以提供海外文化交流的资金支持。文化交流所到之处有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中国、日本、古巴、苏联、德国、马来西亚以及美国。

1985年“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无题·中国》亮相中国美术馆,在中国艺术界造成了巨大轰动,展览期间超过30万人次观看,展览所展出作品直接颠覆了国人的艺术审美标准。他所创造的“综合材料绘画”这一艺术表现所带来的艺术思考直接影响中国85美术思潮的产生及之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致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像徐冰、蔡国强、谷文达、黄永砯等享誉国际的中国艺术家。就像徐冰所描述的:“我其实希望我的作品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人的思维、习惯和模式上,它刺激你习惯的思维方式,给你提供一个阻断,给你一个打击。因为我相信人的思维都是懒惰的,都是靠概念、知识来行事。但是只要有一个东西是固有思维没有碰到过的,而你给他插进以后,他就一下子停那儿了,碰到了障碍。这是有益的阻截,重新启动,将会打开更多的思维的空间,促使新的概念的生成。”

劳申伯格在其艺术生涯中对艺术表现和材料选择之间关系的思考及探索与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史有着相同的文化脉络。得益于劳申伯格不懈的艺术探索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得以脱离“画面”的禁锢而成为艺术家手中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身观念的工具,这种处理手法并不是单一的认为三维表现将超越二维表现,而在于无论使用何种表现方式,重点都在于艺术家自身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传统艺术中的单项文化输出转变为需要观者参与的双向互动性体验,无论对于艺术家或是文化大众都将提供对于艺术理解新的解题思路。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最美材料人
材料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