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诗歌中的经世情怀

2020-02-26 04:03蒋海英
关键词:魏源诗歌

蒋海英

(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晚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人们的思想逐步活跃,汉、宋之学的禁锢被打破,经世致用思想渐成潮流。魏源是晚清主张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其一直秉持“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偶然吟·久霖桑户卧》)[1]498的民本主义思想,一生致力于为民众谋福利,为国家改革弊政、致富图强建言献策。他的这种经世思想在他的作品中有极为突出的体现。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他的长篇学术著作和实务政事创作,而对他的诗歌了解较少,仅有的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对其山水诗的艺术探讨上。而实际上,作为清朝晚期的一位多产诗人,魏源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充实,艺术手法多样。更重要的是,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将他一贯践行的经世思想深深融入诗歌创作中,正如林昌彝所说,“默深所为诗文,皆有裨益经济,关系运会”[2]67。魏源诗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极具现实价值。

一、魏源诗歌中经世致用思想在国计民生上的体现

魏源一生坎坷,仕途不得志,然而却对国计民生表现出先天的责任感。早在二十岁时,魏源看到社会上生灵涂炭的场景即发出了“所忧四海饥”的感慨,之后由于科举未用,魏源曾在京城等地漂泊了十年之久,这十年中,他一直期待能够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三十岁时,魏源进入贺长龄的幕府,终于得到了“运时策”的机会,他一边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一边协助贺长龄、陶澍等人积极寻找漕粮海运的理论依据,并策划和实施漕粮海运的实践活动。之后,魏源又协助陶澍等人进行票盐改革、黄河治理,参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等事宜。当魏源通过科举考试后,他在所担任县官的东台县和兴化县,又实施了改建书院、设义学、整饬育婴堂、兴水利等一系列经世致用措施,为老百姓谋福利[3]。这些措施均与国计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诗歌中经世致用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水利方面。水是万物之源,水利则是传统农业的基础和命脉,中国历朝历代对于水利事业均十分重视,然而黄河水患的痼疾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治。到了清朝晚期,由于下游河道淤塞,黄河在流经下游时常常与淮水合流,甚至占用淮河河道,导致苏皖北部一带常年河水泛滥成灾,数不清的百姓沦为流民。魏源很早就了解到水利对于农业和国家的重要性,其一生中多次致力于水利改革。早在求学时期,魏源路过黄河时,就发现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曾写诗感慨道:“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其二)[1]494“千里河南北,高下寸地无。”(同上其四)[1]495“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同上其五)[1]495有感于老百姓的痛苦,魏源一直有治水利的抱负,“但使千坼皆水利,何烦万舸转江东”(《都门感秋》其二)[1]695。在《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其四的结尾处,魏源还以“旅客有奇梦,梦游古华胥。手持水利书,副以沟洫图。拜献神禹前,冀免斯民鱼”[1]495来表达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华胥一样为国献水利计策,为国计民生做出贡献。魏源是一个实践派,为了根治黄河水患,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做了细致的史料研究。同时,他又亲赴黄河两岸考察,对地形地势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总结出规律:“稽首黄河决北勿决南,川渎洪荒还大禹。”(《岱岳吟上》)[1]587进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改“防”“堵”为“改道”:“乘冬归壑之月,筑堤束河,导之东北。”(《筹河篇》)[4]354此工程虽然浩大,但从长远看,不但可以节省国家开支,还可以使以往遭受黄河泛滥之苦的人们重新安居乐业,而原有的黄河沿线则可以开发出大量的膏腴之地,使成千上万百姓受益。然而魏源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太过于惊世骇俗,因此并没有被采纳,诗人因而发出了“为问河汾《太平策》,刍荛何以献天聪”(《都门感秋》其二)[1]695的无奈叹息。虽然屡遭挫折,但魏源深知水利的重要性,从不放弃努力。在兴化县任职时,他带领群众治理河堤,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发出了“去年争坝如争命,此日调夫如调军”(《将去兴化登城北拱极台》)[1]690的感叹。

除为治理黄河献策外,魏源还在游历中对长江中下游做了详细的调研。由于受到沿线填湖为田、垦山为地的影响,长江中流地区的植被不健全,水土流失严重。而长江携带着的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为流速缓慢,逐渐沉积,导致长江下游河道渐渐被泥土堵塞。每年雨季时,随着沿线的湖泊水位上涨,长江下游江水常泛滥,导致周围的稻田被淹没。魏源因此对长江下游的水利产生了担忧,这种担忧集中体现在其诗歌《洞庭吟》中,“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安能塞川川不流”[1]607。在这首诗歌中,魏源从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对中游私自开垦田地,导致水土流失的行为给予了批评,“沿湖圩田岁增岁,曲防壑邻占地利”。提出人们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认为只有“以川还川湖还湖,那患阴阳妨噏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下游雨季湖水泛滥的现象。魏源的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出的生态环境理念极为吻合,是十分先进的。

其二,漕运、海运方面。漕粮运输是古代保证粮食安全的一种方式,也是统筹国内农业的一种方式,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漕粮运输事宜。清朝时期,漕粮最初从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运往北京。然而清朝晚期,一方面漕运中弊政风行,官员贪腐、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严重,漕粮运输的成本越来越高,效益却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运河堵塞,使得漕粮改革变得十分迫切。魏源在诗歌中对于漕粮弊政进行大胆揭露:“大漏卮兼小漏卮,宣防市舶两倾脂。每逢筹运筹边日,正是攘琛攘赆时。”(《秋兴》其三)[1]684直白揭露了如蛀虫般吞噬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贪腐官员。究竟怎么治水漕运?魏源在《秦中杂感》其六一诗中有云:“汾河特敕询舟楫,泾渭封章辨浊清。”其诗自注:“汾河通州,康熙事。泾渭辨浊,乾隆事。”[1]677很明显,诗人欲以康乾之事来提醒世人治理漕运之方。不久,魏源在漕运改革时恰逢其会,成为了全程策划、协助漕务、海运等事宜的人。为此,魏源创作了《筹漕篇》《海运全案跋》等一系列文章对漕粮海运政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官运为商运、改官船为商船、以漕费为运费的改革意见,该意见得到了贺长龄、陶澍等人的支持,最后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认可。这一改革经试行后取得了巨大成功。魏源欣喜地作诗歌颂漕粮改运,称“官民歌舞海商悦,只少未饱仓胥箧。海运不举海防多,水犀楼船方荷戈”(《君不见》其十六)[1]581。诗歌指出了改革给朝廷和百姓带来的益处,还进一步阐发了海运与海防的关系,认为发展海运事业能为加强海防奠定基础,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其三,盐政方面。盐政与海运、水利一样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件。而在清朝晚期,盐政上弊端重重,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现象十分严重;私盐猖獗,官盐则无人问津,导致朝廷税收锐减;盐商贩卖盐时被重重课税,导致盐价成倍上升。魏源深刻认识到现行盐政的弊端,所作《秋兴》其四就直接针对盐务、漕运而发:“书陈蠹要三薰沐,衣旧虮须九浣湔。甲乙《海王》微管策,下中田赋贡扬篇。鼎新革故神明事,盐漕何人破旧筌。”[1]684诗歌言明改革盐务和漕运势在必行,这是符合“鼎新革故”的必然性规律的。1830年,陶澍署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行淮北票盐,以票盐代纲盐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魏源诗歌中经世致用思想在边疆边防上的体现

中国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在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研究成为中国学术上的重要科目。晚清时期掀起了一股推行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潮流,魏源作为晚清经世之风的积极倡导者,将经世精神倾注于史地研究当中,“史”“治”结合。史学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他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就是这种经世史学的重要体现。除了《圣武记》《海国图志》和《元史新编》这三本学术著作为后世研究清朝的史地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以外,魏源在诗歌创作中也对边疆史地学多有涉及。在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我国面临的边疆问题不尽相同,魏源从经世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他的咏史组诗《皇朝武功乐府》中。

其一,我国的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边疆问题是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俄罗斯与清王朝的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争论和关注的要点。从清朝初年开始,沙皇统治的俄罗斯一直对中国北部地区虎视眈眈。清代康熙时期,国力强盛的清朝用武力暂时制服了沙皇统治的俄罗斯,直到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魏源在《皇朝武功乐府·和西洋》一诗中对此事进行了记载,“西抵欧罗巴,东抵黑龙江”形容当时俄罗斯面积之大,“首尾数万里,皆逼邻我邦,城我索伦貂、参壤。东兵御之终弗创,赐书荷兰达其王,卒定界石分戒疆”[1]564清晰记载了清朝初年俄罗斯入侵,清军出征,荷兰使者代清政府传书,最后俄罗斯战败,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一冲突过程。

朝鲜是东北部的另一个邻邦,其与中国结盟的关系在《圣武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在朝鲜与清朝结为臣属国关系后,魏源曾作诗称颂:“朝鲜我东邻,貂参通互市。东畏日本逼,于我翻倔峙。谓恃明强援,岂知明早靡。外和心不亲,螳臂独拒轨。遂怒十万师,终获再因垒。”(《皇朝武功乐府·收朝鲜》)[1]560魏源在这首诗歌中描写了朝鲜作为明朝曾经的臣属国,在明朝灭亡后面临的孤立无援,备受邻国侵扰的处境。最后在与清朝缔结盟约后,有强大的清朝武力作保,朝鲜终可以安心发展。在这些诗歌中,魏源传达出“寓绥远于训武”的理念以及与边疆邻邦加强联系接触的思考。

其二,我国的西北地区,聚集着准噶尔、蒙古诸部落以及回族等少数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魏源曾多次在诗歌中加以描写,并表现出“多民族凝聚”的倾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时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而与此同时,在各民族中也存在着一小部分主张民族分裂的人,他们企图通过这种分裂行为而达到霸据一方的目的。魏源曾作诗《皇朝武功乐府·定朔漠》称赞康熙三征准噶尔部,并在诗歌中指出,企图分裂准噶尔部的准噶尔、大小和卓等人在弱小时投到清王朝的羽翼下请求庇护,而在其羽翼丰满后不思报答清王朝的扶助之恩,而是走上了叛乱的道路,给当地百姓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倾国东投,若子投母……准复东犯,皇赫斯怒。战若雷霆,解如风雨”[1]562,这种“猰貐其性”的野心家必须由清王朝将其荡平。魏源还在诗歌中指出,清王朝这种三征准噶尔部的行为是一种“受天之庆”,即顺应天时天命的正义行为。魏源在诗歌中愤怒谴责分裂分子,强调民族和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显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民族团结观。在《西师》其一中,魏源用“虫生朽木非今日,蚁溃金堤自古防备”[1]678指出边疆发生少数民族闹事,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后一定要像防止水灾从查找堤上蚁穴着手一样,防微杜渐、谨慎处理才好。

此外,对于如何镇守西北边关,魏源强调要讲究军事策略,“守秦不守关,守关不守沟。守沟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潼关行示杨文广》)[1]598。

有感于内地人多土满,而西北边疆地广人稀,魏源提出了移民拓边的策略:“君不见八旗圈地遍三辅,生聚承平百万户。又不见边外上都千里沃,插汉故疆供垌牧。人满土满两堪患,何不移人垦土两得算。”(《君不见》其十五)[1]581主张开发边疆,使其与内地融为一体,最终达到防卫边疆的目的。后来的历史证明,魏源此番见解实为远见卓识!

其三,在东南地区的边疆问题上,魏源认为“台湾,为中国之右臂,可富可强,可战可守”(《圣武记》)[5]337。因为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诗人在《皇朝武功乐府·收台湾》中不惜笔墨详细记载了清康熙时期平定台湾郑氏家族叛乱、统一我国疆土的过程,诗以“雷霆震荡海水飞,竟入虎穴取子归”[1]564极写清军的英勇气势。在清王朝收复台湾后,康熙帝采取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魏源在诗歌中对这一决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非常之策,不谋于人,不然南海几作西洋邻”,并阐明收复台湾的重要意义:“至今海波澄不侵,休数内閧朱与林。”诗句以朱元璋和韩林儿的典故为喻,赞美清王朝在收复台湾这一举措上的英明。针对西方侵略军,魏源还在《观物吟》其八中,明确提出了“以杀来止杀”的战斗口号,批驳了佛教“戒杀”和墨家“兼爱”的不合时势,“戒杀兼爱无等差,狼麐一律何能弭。我今以杀来止杀,不容鹰隼与豺獭”[1]638。诗歌提出问题之尖锐深刻,分析问题之犀利精辟,都是难能可贵的,就其思想高度而言,远远超出当时一般的进步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其四,对西南地区边疆问题的关注。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开发较早,而西南地区的开发较晚,然而其在各国历朝历代的统治中却十分重要。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相继完成了平定三藩动乱、铲除闽地海寇、平西南土司、征缅甸、安抚安南国(越南)等一系列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边疆稳定十分重要,魏源将这些历史事迹都写入了诗歌中,有《皇朝武功乐府·戬三藩》《靖海氛》《靖金川》等。在《戬三藩》中诗人感叹边疆问题的严重性:“藩镇成尾大,封建真不可。”而要达成千秋功业,守业极为不易:“谁言守成易,功与创业符。丕承丕显文王谟。”[1]562清朝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事迹是在打击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叛乱时,对于西藏地区进行护卫。在《复西藏》一诗中,魏源对此事有详细描述,魏源还在该诗中对清王朝册封达赖班禅以及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维护西藏稳定的行为进行了颂扬,“金奔巴瓶卒领令,大哉神孙承祖圣……大西天,小西天,化身达赖与班禅。东瀚海,西青海,熬茶万里来膜拜”[1]563。

魏源在诗歌中对边疆史地如此重视,是由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前,魏源就曾在游历过程中对我国的边疆地区多有关注,而其在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中也涉及大量边疆史地问题。当时魏源对于清王朝面临的边患问题已有所察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越来越急切地认识到,在东南沿海的边防被英国帝国主义者攻破后,我国其他地方的边防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他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边塞边防问题的极大关注,也希望通过对清王朝平定或安抚边疆少数民族的事迹的梳理,以鼓励当时的清政府能够积极进取,抵御外敌,恢复清王朝的辉煌。

三、魏源诗歌中经世致用思想在山水勘察上的体现

清朝晚期,经世致用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经世文派应运而生。该学派主张文章要联系实际、切合实用,重视实践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魏源正是该学派最早的接受者和践行者之一。魏源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了很多山水诗。他的《古微堂诗集》就有“十诗九山水”之誉。魏源的山水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奇山异水,魏源也曾称自己爱好探幽涉险,然而他的游历绝不单纯是旅游活动。实际上,魏源的山水游历活动是他在实践中详细考察山脉、河流的一种方法。诗人游览山河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丰富地理知识、搜集边疆史料,为条陈疏治江河及有关著作准备素材,正如诗人所说,“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居庸关》其三)[1]703。魏源在《默觚上·学篇》中提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6]6在山水勘察中,他的这种追求实践之学的求实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经实地考证之后,魏源在山水诗中或补充地理名川之材料,记述河川的真实情况,如“人言黄山险,未曾识背面。山阳面太平,其阴负歙县”(《黄山诗》其六)[1]548;或对于前人资料中的错漏进行指正和说明,例如《关中览古·南山龙湫第三》诗序中写道:“华阳南山……今俗亦名南五台山,盖山之数峰环抱入城者,中条、王屋皆然,惟五峰内特起一中峰,则惟晋之五台,蓟之盘山有之,故盘山亦有五台山之名,与此而三矣。志乘中或误以此为古之太乙山,则予《禹贡解》已正其失。”[1]529“志乘”即“志书”,五台山,古称太乙山,志书中误将华阳南山,即南五台山,当做太乙山,魏源在诗中予以指出纠正。在纠正前人错误的同时,魏源也为其创作《禹贡解》和后来的《筹河篇》《湖广水利论》《海国图志》奠定了材料基础。由此可见,魏源的游历是一种行知结合、探索学术、地理、历史知识的活动,是一种对于魏源的“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默觚上·学篇》)[6]6的文学主张的践行,也是其一生笔耕不辍的资料来源。

综上所述,魏源的《古微堂诗集》中包含着大量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是建立在魏源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富民强国思想基础上的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古微堂诗集》不仅标志着我国清代诗歌的先进水平,也是一种近代中国经世致用诗歌思潮的珍贵实践创作。

猜你喜欢
魏源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歌论
漫画
诗歌过年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