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探究

2020-02-26 03:35许绍平王海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普通高校国防

许绍平,王海芳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没有巩固的国防,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没有保障。建设强大国防,基础在国防教育,普及和加强普通高校国防育人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它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国防素质、培育尚武精神、凝聚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概念释义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国防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准确理解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概念,是将其运用到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从其实质、根本任务和形式上进行梳理。

1.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实质。普通高校国防育人从质的规定性来看,至少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普通高校国防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普通高校国防育人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同样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同样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三是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使命是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战略支撑[2]。

2.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国防育人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提高综合国防素质[3]。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国防意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青年大学生。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在国防育人中把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国防取得巨大成就的曲折和艰辛,在实践中感受肩负的强国梦强军梦的使命和责任。

3.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方式。普通高校应通过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文化活动等多种国防育人方式,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青年大学生在国防育人活动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真正在教育中成长成才。

总之,普通高校国防育人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实际,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普通高校开展国防育人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开展国防育人既是贯彻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安全形势重大变化的客观要求,还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1.贯彻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自1985年开展普通高校学生军训试点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规,为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4]。为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军事课建设水平,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纲施教、施训和考核,严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调减、占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时数。”[5]这些法律法规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也起到了指导和保障作用。

2.有效应对国内外安全形势重大变化的客观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6]。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加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国遇到的外部阻力与挑战日益加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这一切对国家安全与和平稳定、对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普通高校开展国防育人,不断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应对国内外安全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3.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价值追求在于有效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综合国防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主体性理论而形成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必将进一步促使“学生为主体”理念真正确立,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局限,而且还有助于推动普通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切实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普通高校国防育人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为基本遵循,通过引导大学生在国防育人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当前制约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普通高校大学生入伍人数逐年递增,彰显了国防育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国防育人水平迈上新台阶,国防育人作用已逐渐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是,在充分肯定国防育人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非常清醒地看到普通高校国防育人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改革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1.国防育人工作存在供需矛盾。普通高校在国防育人工作中,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育人活动,对于国防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提升大学生军事素养和国防意识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部分普通高校对国防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防育人氛围的营造还不尽如人意;对国防育人专业性平台、技术、设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关注与投入不足,使得教师与学生自身对国防认知主要来源于平日未成体系的阅读,缺乏权威的讲座、媒体与报刊阅览等[7]。这就导致新时代国防建设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防素质的需求与高校国防育人供给不足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2.国防育人内外动力激发不充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普通高校国防育人应注重激发内外动力的双轮驱动效应。但从笔者调查看,许多高校在制订国防育人方案与组织实施过程中尚不能使内外动力同时发挥作用,没有切实遵循内外因辩证统一的原则,从而造成青年大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例如:多数普通高校在制订国防育人方案时未能真正分析学情,依据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根据他们的需要、兴趣、个性来考量方案的可行性。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也有强调“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内容,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落到实处。

3.国防育人协同机制运行不畅。普通高校国防育人良性运行,既需要充分发掘校内的育人资源,又要协同校外地方武装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建立育人共同体。但从走访调研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上方面。一是军事教研室与其他教学部门依然习惯各自为战,国防育人活动与其他党政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方案设计、教学内容选定、校内教学资源使用和时间安排等方面,未能做到统筹协调、合理优化,未能实现同向同行。二是在对外协同方面,普通高校缺乏有力及有效的协同手段。地方武装力量对普通高校国防育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平衡,差异性比较大,尤其是地方性普通高校缺乏充足、稳定、高质量的承训师资力量和国防育人基地。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印发后,普通高校承训力量得到了基本保证,但校外实训、实践活动仍未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4.国防育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当前普通高校国防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核评价机制单一。多数普通高校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提交心得体会、教官认定等方式进行考核认定,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对于军事理论课及军事技能训练来说过于单一,难以彰显国防育人的特有价值。二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普通高校国防育人评价目前还缺乏比较科学的量化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考核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不强。

四、“大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改革路径

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普通高校必须注重国防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在育人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回应时代的需要,契合学生的现实吁求,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在校园里营造起热爱国防、支持国防、献身国防的良好氛围。

1.更新育人理念。没有理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工作的突破。国防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国防育人的实践经验看,做好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梳理和明晰教育理念。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育人改革,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对标新战略、新要求,强化政治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教育部门应当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8]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党委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落实国防育人各项制度,必须把支持国防育人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切实增强党管武装工作的使命感,实实在在把党管国防育人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提高育人的能力。

2.规范机构设置,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相关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领导机构没有一个规范的设置方案,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目前只有少部分高校设立了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其挂靠其他教学部门或行政职能部门,导致职能相互混淆,不利于工作开展,极大影响国防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在机构设置上应该借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置经验,构建“自上而下”统一规范专业化的国防育人组织领导体系,可以依据2019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机构,统一名称,明确职责。各高校要统一成立校党委直接领导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直属军事课教研室,将武装部、体育部、学工处等部门作为军事课教研室的支持部门,切实把军事课教研室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教学与科研上面来。

3.围绕中心任务,创新育人方式。普通高校国防育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着眼点,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征,增强国防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首先,在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9]。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0]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探索军地联合教学模式,创新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是新形势下发挥军队资源优势,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深入的重要举措,为高校与地方各部队协同开发育人资源提供了基本遵循。各高校应密切协同军地教学资源,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军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军营参观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亲身感受我军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新时代军人良好风貌,激发大学生爱军尚武的热情。

其次,发挥“课程国防”育人功能。普通高校的“课程国防”育人就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国防知识、国防文化以及所承载的育人功能,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实现隐性国防育人,从而形成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国防育人新模式。由于国防知识的广泛性,使其可以贯穿于任何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这样能使国防育人活动得到更多专业和技术的支持,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课程国防”的实效性,也是坚持国防育人常态化的一个有效路径。

4.建设高水平的国防育人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国防育人队伍的主体,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培养和引导。首先,继续做好国家层面政策规划,“完善军事课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办法”,确保军事课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11]。其次,要从学校和教研室两个层面制定军事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标准。在引进军事课专业教师时,应有专业学术委员会对其做全面考核,既要把好专业关,注重其国防理论学术水平,也要考虑其综合素质。要做好教师入职后的培养工作,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要形成专业培训、跟踪观察、后续培养等成套机制。

5.建立综合立体多元的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确保普通高校国防育人工作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关键,是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应将“军事课纳入国家教育督导体系,各学校要建立军事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将军事课程评价纳入学校课程评价总体框架、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5]。创新国防育人考评机制,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在考评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原则,注重考评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体系运作上,采取以教师(自评与互评)与学生评价为基础,专家评价为重点,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2]。定性分析主要针对相对稳定的项目包括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师资结构、学术水平、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设备等;定量分析针对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监测的相对变动的项目,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基本数据、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教学成果等项目,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客观评价。

新时代普通高校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国防育人力度、扩大国防育人规模,不断在育人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方能以自身的显著成绩彰显国防育人的价值,方能不断凝聚起建设巩固国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普通高校国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