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研究

2020-02-26 06:2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调研新能源校企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新能源汽车已被列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为培养新能源汽车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急需对目前社会所需的新能源汽车人才进行分析,探索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建设,合理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目的及对象

为适应重庆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掌握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建议和借鉴,特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国内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外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及在校生。

1.2 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取线上进行。由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通过QQ、微信、电话、调研问卷、查阅文献报告等方式进行。

2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求

2.1 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发放问卷,共收到44份企业调查问卷。总结调查问卷和线上访谈,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型人才、新能源汽车生产检测型人才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型人才等,如图1所示。图2为调研单位的人才学历结构。

2.1.1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关键性人才,需要具有汽车设计和研发的研究能力,掌握汽车项目的开发流程,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一般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2.1.2 新能源汽车生产检测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熟悉国家标准及整车性能,掌握新能源汽车结构和车辆检验业务,熟悉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及测试标准,会对其性能进行检测,一般为高职学历。

2.1.3 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型人才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新能源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维护保养方法和维修技能,掌握品牌塑造、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相关知识的人才,一般为中高职学历。

2.2 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

图2:学历结构分布

按照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惯例,汽车产能与汽车制造从业人员比例为1:0.6,汽车保有量与直接从事汽车技术服务的人员比例约为30:1。按照这个标准,预计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至少需要16.7万人。图3为调研单位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需求度。

图3:新能源汽车人才的需求度

3 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装调、质量检验、检测维修、市场服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培训,导致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大多依靠车企返厂维修,效率较低。因此,急需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企业线上访谈、调研问卷、资料查询等方式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和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为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3.1 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

3.1.1 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中心,依托重庆铁马集团等江津及周边区域汽车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时代汽车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紧密联系江津及周边地区汽车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完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资源共建共用、师资共培、学生共育、课程共构,模式共研,促进产教深入融合,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3.1.2 准确定位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企业需求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新能源整车制造、汽车、摩托车修理与维护行业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汽车制造人员、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件装配、调试、检测与质量检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件生产现场管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件试验、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服务等工作,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专业课程设置

3.2.1 “双融、三段、多向”课程体系

构建“双融、三段、多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双融”是指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内容与“X”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三段是指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三阶段,三阶段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多向是指在三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兴趣爱好多向选择拓展课程。

3.2.2 “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需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充分运用实车、实物、信息化教学手段、虚拟仿真软件等,构建“理实虚”一体化教学课堂,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对精英学生加强训练,创造条件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让他们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提供对外技术服务,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与技能。

3.3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搭建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平台,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探索“校企双带头人、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双向互聘”师资建设新模式。

专业带头人采用校企双带头人制度。校内专业群带头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具备创新意识,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教研教改能力强;校外专业带头人应具有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在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通过顶岗实习、企业锻炼等方式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外等职教理念先进、模式成熟的地方学习,出台相应的制度文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外兼职教师一般是实践能力较强,但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可通过校内培训、开展教学比赛、安排指导老师等方式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4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3.4.1 校内实训建设

校内实训条件包括场地、工位数、必备的资料、工具、工单等。建议不断完善专业设备的配套数,使实训条件具备教学、实训、承担真实项目任务、“1+X”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与培训等功能。校内实训室应具有汽车机械基础、CAD实训所需机房及配套软件、新能源汽车整车诊断实训室、新能源电机与驱动系统实训室和新能源电池与管理系统实训室。

3.4.2 校外实训建设

应具有2-3家稳定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内容相关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3.5 考核评价改革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求职谋职能力,突出学生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学习过程中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考核主要是校企合作,从职业素养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评价三方面进行。以校内学习为主的课程,由校内老师组织理论、实践、职业素养考核,合格的同学给予学分认定;以企业学期为主的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注重产业用人需求贯穿学生考核过程,企业老师负责组织岗位能力考核,考评结果可转换学分。

其中,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和协作能力等,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的态度及表现;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猜你喜欢
调研新能源校企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