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 刘伟(通讯作者) 汪义奎 刘备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近端骨折[1]。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而在开展患者骨折内固定术时,采用内侧柱支撑重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针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采用植骨方式的实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 年7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80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1 例,女性39 例,平均年龄(61.32±5.87)岁。排除其他因素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锁定钢板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其中对照组40 例,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龄(62.33±4.79)岁;治疗组40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平均年龄(60.46±6.73)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包括CT 检查以及X 光检查。在这一基础上依据患者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内侧重建方法,具体如下。
(1)非植骨方式。对照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治疗,患者取沙滩椅位,采用全麻方式。待麻醉起效后,自患者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隙切口进入,显露患者肱骨近端骨折部位。在尽可能减少对于患者皮下组织以及骨膜影响的情况下,并清理患者骨折部位淤血与细小碎骨片,并复位患者大骨块与大结节,使用克氏钉暂时定位。在这一基础上使用透视仪再次确认患者固定位置良好满意后,使用锁定钢板于患者结节间沟外侧与大结节顶点下端,使用双皮质骨螺钉固定,近端使用2 枚锁定螺钉固定于患者肱骨外侧。在这一情况下,再次使用透视仪观察复位情况,复位满意情况下,与患者骨折部位植入6 枚内侧柱支撑钉,其中3 枚植入患者近端骨折部位,剩余3枚植入患者肱骨远端内侧柱支撑钉,从而有效固定患者锁定钢板。最后使用生理盐水冲刷后逐层缝合患者创口完成手术治疗。
(2)植骨治疗方式。治疗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植骨的治疗方法,患者采取沙滩椅位,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全麻。待患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隙做入路,分离患者皮下组织结构,注意保护患者神经不受损伤。在这一基础上清理患者骨折部位淤血与碎骨片,并使用克氏针复位固定患者大骨块与大结节,并选择2.5mm克氏针置入患者肱骨头,向上牵引上肢撬拨复位肱骨头,在这一情况下依据患者内侧柱骨折缺损情况选择合适尺寸的同为异体腓骨植入,重建肱骨间段内侧柱后使用克氏针固定。同时,采用锁定钢板固定于患者肱骨近端结节间沟外侧、肱骨大结节下端,植入4 枚锁定螺钉固定。并且使用透视仪观察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在复位情况良好情况下,于患者肱骨骨折部位近端使用3 枚内侧支撑螺钉,于远端部位植入双皮质锁定螺钉。完成后为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逐层缝合患者切口完成手术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患者肩关节UCLA 评分,划分患者治疗效果。其中患者UCLA 评分于35 ~30 分之间为良好;患者UCLA 评分为29 ~20 分为一般;患者UCLA 评分在20 分以下为较差。
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植骨治疗方式后,接受X 光检查以及UCLA评分测定,均有一定恢复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低于治疗组患者,UCLA 评分低于治疗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两组患者UCLA 评分对比[n(%)]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肱骨骨折患者逐年增多[2]。其中以患者出现肱骨近端骨折较为常见,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常见骨折类型之一。目前诊断患者肱骨骨折,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治疗,对于恢复患者肩关节正常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内侧植骨治疗建立在使用锁定钢板复位治疗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尺寸,骨髓腔尺寸的异体腓骨,修复患者肱骨骨折部位内侧柱缺损部位,从而实现患者的内侧柱支撑修复。同时采用植骨的治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维持患者内侧柱高度正常,避免患者出现内侧柱高度缺失,而造成颈干角度变化,影响患者疾病治疗。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采用治疗方式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锁定钢板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植骨的内侧植骨治疗方式具有良好效果,对于保障患者治疗效果,恢复患者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