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寅
这据说是老年间的一门行业。他们背着包裹走街串巷,游荡在乡野村舍。买卖的往往只是菜刀、剪子一类,卖也卖,但若没钱,赊刀人就会告诉你一个没有明确达成时间的预言。预言成真,他就回来收钱。据老人说,赊刀人的预言不论在当时听上去有多荒唐,却总能实现。
这一行据说最早出现在宋朝,当时叫做“卜卖”,也有的地方叫“打账”。这些人自称是鬼谷子传人,再加上那些玄之又玄的箴言,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清代咸丰辛酉年(1861年)就发生过一件事情,记载在1878年7月的《申报》里:
“浙之奉化县境,当咸丰辛酉年间,忽有外路人以舟载厨刀求售。每逢热闹之处,舟则维岸,刀则摆列岸上。如遇买主,但计价目而不收钱文,并云今日米贵,每升已粜至八十文,待日后贱至十八文再来收钱。众皆笑其痴。迨光绪初年,宁波米价果粜至十八文一升,于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据,唯其人则已不可知矣。乃本月初奉化萧庙前又来一外路人,船装厨刀求售,其言与昔无异,并谓将来米价有贵无贱云云。人尽惑之,幸为奉邑尊风闻,立即饬差往拿,然已杳无踪迹矣,惜哉!”
要知道当时的米卖八十文,要降价到十八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村民大多都会赊领一把刀回家。这种近乎白送的商业销售模式,让那些信息闭塞的乡野村夫、碎嘴村妇不免趋之若鹜。经年,谶语成真,赊刀人果真按图索骏,挨家挨户收取刀剪之钱。
最让人好奇还是那些箴言。即使不需要买刀的人,也会想要凑上去听听,然后在心里默默计较看它会不会实现。箴言或者预言这类,往往是乡野奇谈中最受欢迎的故事,是人们对抗生活庸常的灵药。从西方的《圣经》到我们的《推背图》,预言长盛不衰,一直挑动着人们最敏感的好奇心。我们今天也有我们的箴言警语,麦田圈、末日宣告、时空旅者,披上我们熟悉的包裝,就像赊刀人披着鬼谷子门徒的外衣,谈论着未来,从米价到火山地震,拨弄着我们的恐惧和渴望。
这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收集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糖纸。小时候我们以为顶好看的糖纸一定包着顶好吃的糖果,就到处捡来别人丢掉的或者自己吃到的糖纸收藏,对着剥下来的糖纸幻想糖果的味道。这些赊刀人的预言,就像是农夫们收集的糖纸,在他们的无聊的人生里,就好像看着别人吃糖,自己嘴里也泛出些甜味来。
让人迷惑的是,即使我们知道大多预言都是扯淡,但今天预言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可能是能源日趋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等极端事件拉近了人们和各种末日宣判的距离,尤其在网络时代,传播途径更广,各个族群的预言也全球化了。地球从工业时代之后,就进入了危机常态化的社会。今天的人更聪明,但也比过去更脆弱和敏感,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末日预言从来没有实现过,但相信和关注它的人却越来越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