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驭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原则

2020-02-25 22:55:08张全洁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含义人工智能人类

张全洁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如果说工具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创造自身的开始,那么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标志着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驱动力,能够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1]使得人类从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中抽身,在为人类带来精准化服务的同时,关于人的隐私泄露、自主性退化、安全风险等问题也被人们广泛关注。尤其是2014年至2016年间,Facebook由于管理失当,造成了大约50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的事件和2018年1月特拉斯Model S在使用自动驾驶仪时与一辆停在路边的消防车相撞造成人类死亡的事件,给人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敲响了警钟。

一、以道驭术——合乎天道发展的理念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技术哲学研究都在经历“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两个过程,技术伦理问题已经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2]通过伦理规范把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统一的意见,那么如何将伦理规范运用到人工智能技术中去,既消解人与对象物的主客二分的局面,又将人—人工智能—对象物融合统一,避免技术异化,是当今学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探寻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以道驭术的思想,尝试用以道驭术的思想解决人工智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在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中,“以道驭术”的含义在儒道墨三家学派中各有不同的解释。具体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以道驭术”中的“道”被规定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道家的“以道驭术”思想,由“道法自然”立论,主张“道进乎技”,倡导“以道驭技”。……墨家尚俭节用,倡导兼爱非攻。……墨家专注重“利”,专注重“功”。墨家的“利”,非一已之私利,是指“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墨家估定一切价值的标准,在其“以道驭术”思想中,对“道”的理解亦当作如是观。[3]大体含义都是通过“道”来驾驭、约束“术”的发展,这里的“道”,可以指道德、规范、规律等含义,“术”(技)是指方法、手段、技艺、工具等含义。道本技末,追本逐末,不可倒行逆施,自原始社会晚期到近代,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思想家都主张科技的发展必须用道德来制约。[4]“道”①在中国古代思想当中,有作为自然本原的本体论意义,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也有作为天地运行的规律含义,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还有道德秩序的含义,如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虽然“道”的含义一直被人们广泛探讨,但大体上“道”,不仅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的意义,还具有伦理价值的意义。

本文吸收各家学派的合理内核,将以道驭术中“道”的解释为二重含义:一是作为天地运行的规律之义,主张万事万物都需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而运作,推自然以成人事②,自然在此作双重含义,既有“赞天地之化育”,繁衍生息,促进万物变化、生长的性质,又有实体大自然的含义,即所指的“天道”。二是作为伦理精神之义,主张事物的运行同样需要遵照人的价值尺度、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即所指的“人道”。在我国思想中,不管是从“天人合一”还是“以德配天”当中,都可以看到“道”可作为以“自然”和“德性”的含义。而以道驭术的“术”,指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手段、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产品和人工智能体。

中国传统以道驭术思想中,儒家以道驭术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修齐治平,因此儒家在技术发展中,格外重视“六府”(水利、烧荒、冶炼、耕作、贵粟之类)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对于“奇技淫巧”之事大力抨击。道家因为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的目的,所以在以道驭术中通过“道进乎技”、“道技合一”,注重发展技术主体的技艺和经验。墨家因其兼利天下的主张,因而以利为导向,凡是对国家百姓有用有利之技术,可使百姓富足,就大力认同。因此三者在以道驭术中的由“道”驾驭“术”的机理并不相同。而本文中阐发的以道驭术思想以自然规律为准绳,以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为依托,走向道器相容的发展之路。

首先,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维护等背后都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依托,技术发展规律中看似无关自然,只是人与技术的交互,其实自然依然在场,只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中介工具,遮蔽了背后自然的因素。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通过数理逻辑的方式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运算,展现在人类眼前的可能是人与屏幕的交互,但屏幕背后的物理机制依然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即使是以后不断发展的物联网时代,如果没有电力设施的保驾护航,这些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医疗的服务同样会在瞬间退化到原始社会,所以在把控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时,首先依然要以自然规律为度,当人滥用人工智能时,其实是在滥用自然资源,依然需要“天道”为准绳,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限度,以不损害自然资源、不破坏自然规律运行为准则。

其次,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的建设以现实世界为基准,依靠集合、分析、挖掘现实世界的人或物的信息作为自身发展的“养料”,不断解读现实世界,按照0和1的数字编程手段和运算逻辑将虚拟和现实搭建沟通起来。如果在现实世界中,人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就会抛弃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在虚拟的人工智能世界中也同样会被抛弃。

二、以道驭术——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的“以道驭术”观念中,道为本,技为末,要求追本逐末,以“道”为根本,而在这里的“道”,又可以从“人道”上来阐发释义。具体来讲,“人道”就是人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与人建构起的社会秩序,而技术的发展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符合人伦道义、社会公平正义秩序的基础上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的目的在于人,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而技术异化,反过来控制人,则被视为舍本逐末,本末颠倒。

道家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预见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带来消极影响的学派。老子看到技术一旦离开了道德制约,就有可能破坏人性,造成危害。[4]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同样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潜在危险和伤害,如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在应用中一旦将人视为可伤害的对象,那么此种隐患因人工智能技术的联结,将具有无法估量的危害,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生灵涂炭。在传统道家的老庄思想当中,技术被视为和道德具有相互排斥的力量,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发展技术,就一定会造成人类道德的退化,所以老庄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通过“抱瓮入井”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民众拒绝使用先进技术来减少对人性的伤害,因为那时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但是另一方面,庄子同样看到了,技术给人带来的便利,提升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梓庆为鐻等,都是以操作者为中心,注重技术操作者身心活动以及与工具间的关系,注重技术生产和使用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5]

1.保护人类性命无忧,是人类发明人工智能的首要前提条件。人工智能作为人的模仿物,以人为尺度,模仿并增强人的行为能力、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运算速度等功能,通过物理机械化的组合或合成,以不同于人类化学生物细胞合成的感知、理解和处理方式——收集、筛选、处理、联结外部信息的方式,发挥出能够媲美于人类器官、智慧,行为,组织方式等功能,克隆出甚至超越出限制人类自身局限的部分功能或集合体的总称。因此,人工智能的发明与发展,必须以人类的安全尺度为前提,不仅服务人类的最低目的在于不伤害人类,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去保护人类不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的伤害。

2.人工智能发展以人为价值尺度,其追求的目的是符合人类标准、人类目的、人类价值的高科技方法或手段。以不破坏人自由发展的根基为限,总体发展水平不得超越人类。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人是根本性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成为其他“在者”的存在,尤其是人工智能存在的根本,所以不管是从人工智能的发明也好,还是人工智能信息的需求也好,人属于追本溯源的“本”,不可本末倒置,不可利用人工智能损害人的根本利益,人的主体性如果都丧失了,那么这样的人工智能无异是自戕的工具。

3.人工智能处理与个人的交往原则,参照阿西莫夫机器人的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6]在此基础上,全面的审视道德两难的问题,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准则的基础上,又不走向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跳脱出功利主义的局限。

三、以道驭术——道器相容的理念

“以道驭术”的“术”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有时也被作为“技”,“术”与“技”二者合一,可以作为“技术”一词使用,也可以单独指代技巧、技艺或方法、手段,注重的是由人练就一门精通的本领术法来统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要素的划分,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这与我国传统思想注重发挥人的技艺作用不同,西方科技工作者更加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良,对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未像我国追求“道技合一”、“道进乎技”、“技进乎道”的境界做过多的要求。所以本文将“术”的含义看作为广义的用法,将工具、器皿等实体的含义也囊括在内,因此中国传统的科技思想“以道驭术”的观念本身就蕴含有“道器相容”的理念。

首先庄子的“以道驭术”就具有“道技合一”、“道进乎技”、“技进乎道”的三重涵义,注重人的体悟和技艺的高超,而局限在于,忽视了器具的重要性,不注重工具理性的发展,所以在现今时代,尤其是加速革新生产力(工具)的时代,在这里,凸出强调“器”的含义,更能符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

其次,“道器相容”的观念,来自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含义,在抽象和实体中,二者的关系可以依据形体的外在形象有所区别,那么在本文中同样可以借用抽象和实体的关系,将道与器的关系融合进不同的外在具象之中,最终走向道器相容的境界。

再次,“道器相容”的“器”强调的是人工智能发展出的实体产品,如机器人索菲娅(Sophia)、机器狗爱宝(AIBO)、成吉思汗(Genghis)等。人类通过与这些具有类人智能的拟人实体的进行对话互动,在某一程度上,会将对方看作为能够自主思考、选择、行动的同类,因而会对其产生情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护对方,以获得内心世界的满足。

对于发明、创造人工智能的人来说,他们依然追求的是传统“道技合一”的境界,就将庖丁解牛一样,解剖分割整牛时,不见整体,心领神会,技法贯穿在牛的世界内部,对于发明者或者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来说,与机器的融会贯通,是其追求的目标。而另一类掌控、应用人工智能的人,在使用便利、高效、快捷地人工智能时,逐渐消解了人类积累通达“天人合一”的经验,以朴素、真挚的人机情感交流为主,也逐渐达成了人与物交互的需求,但此类人本身无法控制自身情感的外泄。

“以道驭术”的第三重含义是,“道器相容”的理念,具有“器”的形体的人工智能和“天道”、“人道”相容,在此过程中,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道技合一”的理念来说,人与机器的交互,更多的是人对其情感的交流,机器本身并不能理解人类情感,只能仿照人类交往的准则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道器相容”的理念当中,人是通过机器与机器背后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发明者在设计人工智能时,不仅需要注重工匠精神,也需要注重人与人的交往准则,更多的需要依靠“人道”的道德约束机器的言谈举止,不仅使其外形拟人化,还需要审视、反问负载其上的价值是否符合人类文明。

以道驭术观虽然产生于中国农耕时代,但以此阐发的三重现代含义“合乎天道发展”、“以人为本”以及“道器相容”的理念都是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尝试和解读,除了以上的这些理念之外,当然还有要求人工智能公开“黑箱操作”技术的透明原则,对数据收集、挖掘时进行模糊处理的准则等,这是本文尚未涵盖之处,属于以道驭术观不能填补的空白道德规约的地方,但通过对“以道驭术”的新解读,本人希望可以将中国传统的科技伦理进行更多的现代转化,使其思想具备新的时代活力。

【注释】

①本文中“以道驭术”的观念,主要继承于道家的思想。

②推自然以成人事的思想来源《易传·系辞》、《春秋繁露·竹林》。

猜你喜欢
含义人工智能人类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