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宽 孔亚暐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空间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在乡村建设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这也破坏了乡村内部原有的水系统代谢循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水系统作为乡村代谢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乡村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对乡村空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乡村水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以此重塑乡村内部水循环系统具有必要性。
但相对于城市的水系空间治理机制,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污水处理处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污水排污系统和有效的污水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未处理就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农作物所需的氮磷等养分,在传统闭路循环代谢模式下,这些养分会作为肥料重新回到农作物之中,在乡村内部循环流动;但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下模,过多的氮磷等物质却成了危害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物,引发了乡村的一系列水问题。
乡村村落空间形态的构因较为综合复杂,基础设施的布局方式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乡村水系统是村落内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雨水利用等“涉”水基础设施构成的系统体系。水系统空间的合理布局有助于“涉水”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其效率,重塑乡村的闭合循环系统;良好的水系统空间也有助于提升水环境、水景观和水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能。当前乡村的“三水”问题形势严峻:水体自净能力的不足以及污染的加剧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资源和养分的流失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引发了一系列的水生态问题。同时现代“涉”水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较少考虑与乡村空间之间的关系,不仅无法美化乡村景观,还使乡村原有的水景观逐渐消失。良好的水系统有助于重塑乡村的闭合循环系统,让原本直接流失的氮磷等养分重新回到农作物中,有利于解决乡村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同时整合后的水系统空间,也对乡村的水景观具有增益作用。
目前在乡村水资源循领域的研究中,对乡村水系空间结构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所述的水系统空间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乡村水系统是维持乡村代谢水循环良性运行的众多水基础设施组成的系统体系,涉及到乡村供给、传输、收集、处理四个子系统的相互衔接组合;第二,乡村水系统空间还包括各水基础设施之间的扩展空间,这也是乡村水系统与乡村空间联系的过渡空间,目前对于该类空间的利用被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较大的空间浪费。
作为基础设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空间在城乡人居环境及空间中发挥着多重功效。19世纪法国地理学家对乡村聚落开始研究;西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者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起对乡土水系与聚落与展开了大量研究,不仅对各类聚落形态特征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研究,也对其形成原因、要素等进行了大量分析,形成了相对丰富的论述与成果。
在乡村聚落类型与水系发展研究方面,梅村以德国聚落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德国北部的农业聚落形态;其划分标准中采用的聚落个体形态与水系发展标准现今也被广泛使用。国际地理联合会基于聚落功能、形态位置、起源、未来发展四项基本标准提出了乡村聚落的一般类型划分方法,这也是乡村聚落分类研究的突破性理论发展。帕乔内详细阐述了乡村聚落形态与类型;希尔归纳出六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类型,分别为规则型、随机型、集聚型、线型、低密度性和高密度型。美国人在乡村地理研究中还加入了人行为科学的部分,探索人类决策对聚落分布、形态和结构的作用。而现阶段国外乡村聚落,尤其是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GIS手段来进行定性的特征分析。张永娇(2013)提出“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模式,将空间重构研究与相应的技术支撑应用到实际村庄的研究性设计中,获得三个相关的研究性设计模式,藉此为农村发展及乡村人居建设提供指导。刘斯迪(2018)从景观绩效理念的角度探索了一种基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量化的空间绩效方法,并基于三方面绩效的综合分析探索了乡村水空间生态智慧的量化途径与绩效指标参照。
我国对于乡村水系统空间设计与技术方法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雨水利用与污水收集两个方面。刘滨谊(2013)总结我国半干旱农区村庄的低技生态雨水利用模式,提出水基础设施在乡村空间的组织方式。汪洁琼(2017)从水生态系统服务缤合效能的角度切入,提出乡村空间形态的增效机制,梳理乡村空间形态增效的技术途径,阐明“水环境一水生态一水景观”三阶梯、逐步提升的空间形态增效从而为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了参数、技术路线与支撑。孔亚暐(2018)以半湿润区内山地型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与空间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乡村水系统的体系构成、功能特征和空间适应性机制,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新思路及策略方法。王秋平(2011)设计了陕西地区污水、雨水的收集处理于一体的新乡村排水系统,并提出系统与村落空间的适宜结合方式。冯骞(2011)具体介绍了我国各种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的空间结合方式。孔亚暐(2015)通过对于泉水资源各种价值的层次化利用分析,提出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活态拓展空间格局是泉水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虽然国内外对于乡村循环水系统与乡村空间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但现有相关研究已经能够充分表明乡村水系统构成和乡村空间存在联系并可以有机结合,这对于解决当前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表明,对于乡村水系统空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双重角度来对乡村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