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理论的立场方法及其价值定位

2020-02-25 22:28林玉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创中华中华民族

林玉美

(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前进的航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助力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的腾飞。当此之时,进一步探明、理清习近平“双创”理论的立场,方法及其价值定位等,凸显“双创”理论的指导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创”理论的立足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的课题。现时代要践行习近平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首先要探明“双创”理论的立场。站位不同,视域不同,结果迥异。

(一)深根于民的立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把“民惟邦本”列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条。中华文化传统的重民思想虽然认为民是国家兴亡、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但其立足点是为统治阶级稳固王权的利益服务的。习近平站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进行成功转型。以民为重,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改善人民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使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获得创造性发展,得到根本性的改造、升华,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隶属于家,家庭、家教、家风、家德都是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重视民本,必以重视家庭家风家德的建设为抓手。习近平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家庭关系和鼓励人们同舟共济,相亲相爱,共同向上向善的传统美德内涵要与新时代新状况新条件相结合而推陈出新,[2]使民利固,民心稳,民义正,民愿遂。

(二)高居于国的胸怀

胸怀天下、追求强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主线。习近平以高居于国的胸怀创新性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爱国强国精神,使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再次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中华儿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糅合成人生目标,矢志追求,至死不渝,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重叠,使人生不朽,使价值不竭,使国家强大。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就在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永远传承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腔热血荐轩辕的文化因子。

唯有高居于国的胸怀,才有洞察传统文化肯綮的远见,披荆斩棘,留得良木。儒家的内圣外王心性之学着力于“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强调立人之本之道德修养及知行合一的践行功夫。习近平着眼政治治平,期冀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全体人民“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3]以高居于国的胸怀志向激励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一起书写波澜壮阔的新史诗、共同创造举世瞩目的新奇迹。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法融促”,德法并重互促互融,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习近平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中,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

(三)越盼于世的视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提出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是传统文化的“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和中华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升华。面对新的全球化趋势、风险和挑战,习近平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呼吁各国之间和睦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确保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越盼于世的高远视野,升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计利当计天下利”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价值,成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趋势必然带来多文化的交流交汇乃至冲突。文化间的和谐和融反过来促进保障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平和开展。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自身的特性、优势与差异,冲突在所难免。越盼于世的视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文化间的冲突时,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走向更高的辉煌和自信。“和而不同”就是中华文化可以提供的中国方案。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合作、友善。和谐的文化理念播种着和平友爱的种子,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十分注重“义”,孔子的“君子义以为上”、孟子的“舍生取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视野转化就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平等相待、互尊互重,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二、“双创”理论的价值目标定位

(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走向文化新繁荣,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选择。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5]充分激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聚集所有力量,筑起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精神长城。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志在四海、胸怀天下”的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风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民族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基因表达成独特的精神风貌,演绎成独特的精神品质,衍生出独特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最深厚的精神文化软实力。

(二)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最重要的在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文化力量。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必然是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扬弃,并赋予时代的期冀,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精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时代我国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信念追求的高度概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6]的延续。尚和合、求大同,重民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的就是立足自身,追求国家的和谐昌盛,文明富足。先有国后有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皆以国家为先,国富民强。“崇正义”,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观念是对“义”的推崇。“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制利”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尊崇“义”,即是对“应该”之事的肯定、支持、赞赏。“义”之“应该”在当今时代赋予新的含义,社会层面的“应该”价值追求即表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崇尚个人之自由,人与人之间之平等及公正法治制度对自由平等的保障。讲仁爱,守诚信,为国家,“敬业乐群”的职业操守,“讲信修睦”的处世原则,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价值追求俯拾皆是,异常丰富,而且其传统文化思想的优秀品质具有穿透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特质,可以直接助力或稍加改造即可助力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潮观念此起彼伏,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并存混杂。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民族情感为纽带,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杂的思想意识,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三)助力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凝心聚力,随着我国文化思想输出,也将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助力添威,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发展贡献智慧。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创新性地提出和平、发展、包容、共赢的外交理念,获得了世界人民的盛赞。

“和”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所在。习近平在多次外交场合指出,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而不同”“和睦共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理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一定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8]

和平共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是中华优秀传统的“和”文化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新开拓,新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的唯一路径,是赢得世间人心的不二法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事实。然放眼世界,贫富差别依然严重,富者物欲无度,贫者穷困潦倒;人类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互相敌对。合作共赢是人类的希冀,也是人类的出路。习近平在各种外交场合以“和”文化思想为媒介,展示了中国坚定地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文化底蕴、文化支撑,增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外交政策、理念的认同和信任,极大地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情怀特质,突出表现为自尊与尊人。在国与国关系上,中国坚定走中国道路,又充分尊重他国的道路选择,是这一文化特质在政治领域的践行范本。既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性,又尊重民族国家道路选择的能动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又充分尊重他国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共同朝着最为合理、公正、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地造福本国人民。这种充分尊重他国自主性的人文情怀,反过来也使中华文化软实力获得世界的认可、尊重,并保持持久影响。中国道路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其创造和树立了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性选择的成功范式。中国道路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文精神的成功,更是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三、“双创”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习近平提出的文化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论,既是对待传统文化存量与现时文化需求、未来文化发展之间传承与变革的指导理论,同时是一种富含启示的方法论。

(一)转化激活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表达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本来”,“不忘本来才能开拓未来”。[9]现阶段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的最浓重色彩就是中华民族,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色调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屹立几千年,作为最古老的民族,文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内在因素,在历经沧桑的历史进程中自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团结统一的国家主权,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睦团结的社会形态,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对形成和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等方面都有许多富有永恒魅力的合理内核。但这些合理内核由于历史的剥蚀及局限性,在其内核上必然掺和着历史的陈迹与杂质;在其外在上必然蒙蔽着重重的迷惑外衣,有着不合时宜的外在形式。对于这些仍有生命力,依然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创造性转化理论要求我们“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进行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更新表现形式,赋予新时代新的话语形式,也就是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把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价值内涵,进行合乎时代精神与时代话语体系的表达,激活其生命力。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完成承继的历史任务。

(二)创新发展

创新是指打破旧有、创造新有,是革故鼎新、与日偕新。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包含创造新有,更应注重在承继基础上的创新,“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目标,着重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是在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命脉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思想观念的承继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

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丰富、发展”是“双创”理论创新发展方法论启示的另一层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文化基因”。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事业,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吮吸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结合新时代新进步新发展的“天时地利”,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和需要,生发新的枝叶,开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果实,续写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篇章,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拓展、丰富和发展。[10]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承继基础上的开创拓新,而不是另起炉灶的完全创新,以唤起炎黄子孙共同的情感记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实践引领

以实践为导向就是要立足现实,自觉回应时代要求,“坚持问题意识,着眼于现实需要”“努力解决和回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10]特别是在应对和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1],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变通求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充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1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实践为导向就是要为实践目标服务。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原则,进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创造性地转化,特别是创新性地发展出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以实践为导向,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最终检验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论和现实“双创”实践是否一致,“双创”后的成果是否正确回应时代要求和为实践目标服务,都必须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去粗取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局面。

猜你喜欢
双创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