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传统文化
——走进粤博之“博物馆+观众互动设计”研学课程

2020-02-25 16:33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展馆研学成果

文/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

近年来,“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字眼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可见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了研学旅游在知识探索、实践体验、德育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如何通过研学旅游促进学生热爱、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从课堂教学到项目学习

针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又是什么呢?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出发,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教育中,宜以具象化的事物切入,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文学典籍、艺术技艺、传统体育活动等上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等形而上的事物。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同时也是很好的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广东省博物馆,也称粤博,这个盛载了文物珍宝的“月光宝盒”,内设历史馆、自然馆、木雕馆、陶瓷馆、端砚馆等五大常设展馆,此外常年有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博物馆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无穷无尽,这有利于教学,也对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能教授的知识比较有限。笔者认为,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小课程,是一种有效途径。走进粤博研学课程,在五年级中开展,该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每个班级针对感兴趣的不同的展馆进行研究,这就在年级的层面上形成了项目学习群;每个班级又分成若干六七人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针对同一展馆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这又在班级的层面组成了项目学习群。在研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在最后集中展示研究成果,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内的各个小组之间通过交流和共享,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庞大的知识体系。

这种方式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到项目学习的转换,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加开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连接更广阔学习空间的通道。

二、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到成果驱动

该研学课程持续一个月左右,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导研”“走研”和“展研”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学生开展研学前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和研究方案正式进行研学,在研学结束后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整理、展示和交流。以博物馆为教学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借着这种项目式学习不断往前推进。

(一)导研

教师在上导研课前,提前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并从相关渠道进入展览界面,了解各大展馆的介绍,同时下发导学单,引导学生整理所学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该导学单指引学生进入展馆介绍界面,布置学习任务,同时设计了四大问题:Q1:我感兴趣的展馆(目的:在庞大的博物馆中,让学生快速明确自己想研究的展馆);Q2:我对该展馆感兴趣的藏品(目的:让学生在展馆中确定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利于细化研究);Q3:我所了解过的与观众互动的活动(目的: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的“观众互动设计”);Q4:我最喜欢的互动活动(目的:为学生下一步做互动设计奠定兴趣和知识基础)。学生带着对博物馆基本的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兴趣走进导研课堂,对于项目学习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走研

导研课后,学生带着研究方案走进粤博,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针对研究任务,采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开展研究。以选择木雕展馆为研究对象的班级为例,学生们不同的研究选题,都可以学到其中承载的传统文化。在针对“潮州木雕制作技艺”的研学中,学生对“制作技艺”有一定的概念,考量维度也有了一定的标准,他们从选材、工具、方法、传承人等角度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体认。

(三)展研

学生在走研之后,根据走研中收集的数据和一手资料,利用两周的时间形成研究成果,并在接下来的展研课上展示交流。

三、学习成果:从单维知识到多维能力

在“博物馆+观众互动设计”这个研学课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所得,形成以“观众互动设计”为呈现形式的研学成果。

(一)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连接

学生在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相应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吸收、内化,这就让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流于单维知识的层面,而是跟学生的兴趣、思考和创作连接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化,拉近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例如在对端砚文化的研学中,孩子们形成了一套“文创纪念类”的设计作品——端砚书签。在书签中,反映了孩子们对端砚的得名、历史、分类、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展研中,学生把对端砚及“文房四宝”这一中华传统的研究,与自己当下学习书法所用的工具结合起来对比考察,便加深了对书法及其使用器具的了解。

(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

由于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本课程转变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这能带来更多的收获: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层面上,学生可以进行内化;在知识之外,项目式学习的传统文化研学课程,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每个小组在开展研究时,潜移默化之中实现的是跨学科的学习。比如研究“木雕的功能用途”这一小组:在搜集和处理资料,进行线上交流和展研课的展示时,涉及到信息技术学科;在阅读归纳资料时,涉及到语文学科;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时,涉及到数学;在研究器型设计时,涉及到美术。

从能力提升方面来考量: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设计时,启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在制作作品成果时,训练了动手能力;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学生在对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介绍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整个研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合作能力,训练了沟通礼仪、培养了探索精神,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以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点,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了三大转换:课程的层面,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到项目学习的转换;学习过程的层面,实现了从单向输入到成果驱动的转换;学习成果的层面,实现了从单维知识向多维能力的转换。这样也解决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因知识体系庞大而无从下手的问题,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也更进一步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真正被活化,被内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

猜你喜欢
展馆研学成果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研学之旅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