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学院 法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1]。这是“发展型资助”这一概念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里出现。从以资金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到以资金资助为基础、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发展的发展型资助,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年普通高等学校共有4387.89万人次受到国家资助,资助金额1150.30亿元,同比增长9.48%。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项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高校普遍还存在着重经济资助轻资助育人等现实问题,传统的资助理念、资助政策、资助制度、资助措施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资助工作本质要求。
所谓发展型资助,是指为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国家资助政策总体目标,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高校结合各自实际,通过自强自立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科研和竞赛参与等多样化、成体系的育人方式,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动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心态、健全人格、良好人际关系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能力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资助模式。
发展型资助是一种新型资助模式,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资助内涵、理念、模式上的转变和发展,是传统资助工作的升华,基础是经济资助,核心是实现学生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发展必然也有了新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不断完善、提升,从建国初的 “人民助学金制度”,到现在的“奖、助、勤、贷、补、免”一体化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资助金额总量提升巨大,在资助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方面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主体性是发展型资助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强调政府和高校主体性特点,国家从制度上规范和指导贫困生资助工作,并给予资金支持,高校主导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比等具体工作,而相对较少关注资助后的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并对资助工作成效做出准确评判。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这与高等教育的育人内在逻辑性是一致的。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发展型资助是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每个贫困学生个体发展,突出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设计发展型资助体系时,充分尊重、了解受资助者的发展型需求和意愿,同时,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结合不同个体特点实施科学资助。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受资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受资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持久的发展潜力。
发展型资助工作,发展性是本质属性,也是核心特征。一方面,发展型资助关注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以及同一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鼓励受资助学生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前提下,明确目标,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在体系构建上,强调以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聚焦受资助学生发展需求,以发展型资助的新理念科学统筹资助工作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内容供给等体系建设,围绕“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3],帮助受资助学生科学实现自我发展,打造高等教育发展型资助工作全新格局,把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培养成有用之才。
实施发展型资助内容是关键,方式是载体。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存在多样性的显著特征。一方面,高校受资助学生均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成长的背景、家庭情况、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都有差异,在实施发展型资助时,必然要求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心理辅导、专业指导、自强自立教育、职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受资助对象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资助方式上,除传统的经济资助外,人文关怀、团体辅导、学业指导、竞赛参与、榜样事迹报告会等多样化方式,为学生提供乐于参与、满足其个体发展需求的资助形式。实现资助内容供给、供给形式与资助需求的吻合,提升发展型资助的实效性。
多元参与性是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典型特征。相比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重点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发展,通过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受资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和发展。发展型资助在内容供给和供给形式上的多样性,必然需要各方的多元参与。校内,高等学校各部门均承担育人功能,在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过程中,高校部门间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形成高校教育资助和育人工作的合力;校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效用,学生发展型资助必然包含政府、社会的积极参与,总体格局上呈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的特征。
发展型资助作为一种新型资助模式,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可以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体四个维度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明确指出要 “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4]教育是实现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石。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还持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数十年来,国家在学生资助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除资助金额保持稳定增长外,国家资助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内涵日益丰富。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经过过去数十年的资助工作实践,国家资助工作目标要求、价值要求均有了新变化,需要有新的理论指导高校资助工作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我国人口多、地区广、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的实际,科学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是高等教育践行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完善育人体系,实现教育公平价值理念的根本要求。
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人来推动的,人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人才构成中最有朝气、知识构成最丰富、最有探索精神的青年大学生,更是承载着重要使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培养了数百万毕业生,有力支撑了社会的创新、发展和进步。然而,从工作实际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一定比例存在着心理自卑消极、人际关系能力差、专业和职业能力提升乏力等短板。如果仅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而不提供自强自立教育、诚信教育、能力提升教育等个性化、针对性措施,那么,即便是这些贫困生能够顺利毕业,在择业时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他们也会处于劣势,毕业后的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也会因为短板的存在而受制约。为此,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视角,高校理应肩负起重任,不仅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还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教育等,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使之适应当今社会之发展和竞争,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高层次需求。
进入新时代,高校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样,作为高校育人工作重要环节的学生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制约着发展型资助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贫困生精准识别的现实困境制约着资助工作的效用发挥,精准识别是资助工作的起点,也一直是个难点。二是重经济资助轻资助育人的资助工作传统范式仍是常态,相比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资源更多,囿于对象的差异性大、实施的内容多样、目标达成不易,从主观动机的角度考虑,资助工作的传统主体更愿意集中精力做好经济资助工作。三是资助育人的制度推进乏力,制度具有导向功能,也是实现目标任务的根本保障。高校是一个育人系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这个育人系统里的子系统,制度可以规范资助育人这个子系统自身的协调和有序运行,同时也规范着这个子系统如何与高校育人这个大系统协调和有序运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资助工作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的发挥。四是资助育人举措的碎片化存在,从已有的实践来看,高校均在资助育人方面围绕人格品格提升、素质拓展、能力强化等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但总体呈碎片化存在状态,资助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
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追求和梦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从个体发展角度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个体的内在发展需求更加强烈,他们渴望通过求学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他们的发展需求有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期待能通过自身努力,享受各类资助政策、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等,保障自己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而因此丧失今后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他们的发展需求又是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活动、社会关系、需要、能力、潜能等的全面发展。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致贫原因及各自成长背景不同等,导致他们个体的发展需求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需求、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发展型需求各不相同,从需求的内容方面看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指导政策、制度、组织和支撑体系等建设。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递进的,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直至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国家在高等教育和学生资助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高,从经济方面基本保障了受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的总体需求,但现有的保障型资助工作理念和措施等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资助学生的需求,学生发展型资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首先,高校应全面树立起发展型资助理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国家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不仅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还要将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视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依照发展型资助要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注重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再者,倡导提升有偿资助的比例,杜绝学生“等靠要”的不良心态,鼓励困难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项目参与等形式,在劳动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拓展了阅历等,又获得了报酬,提升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制度是实现既定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部分针对贫困生的发展型资助活动,也有些高校形成了项目化的推进举措,但总体来看高校层面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相对乏力,制度缺失是首要原因。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制度可以系统明确目标任务,规范工作实施,强化过程保障,并对工作达成度进行考核。做好发展型资助工作,高校应加强领导和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学校层面发展型资助工作大格局,加强对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资源,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形成合力。研究出台实现发展型资助目标任务的一系列制度,如组织领导制度、统筹校内各部门间协调联动的管理制度、支撑保障制度、考核制度等,形成制度体系,促进发展型资助理念落地、推进,保障发展型资助工作有效规范运行。另外,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根据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谁受益,谁付款;多收益,多付款”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受益方的企业,理应参与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或设立奖学金等方式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资助。高校要加强社会多元参与的制度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来。以制度创新推进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整体创新发展。
内容供给是发展型资助的关键要素。实现发展型资助,对内容创新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保障型资助以经济资助为主,帮助减轻困难学生经济负担,使他们不至于因为贫困问题而失学,失去受教育的机会,重点在于保证他们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体现教育公平价值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发展型资助,主要是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发展这个核心,通过实施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实现发展型育人目的。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规划好发展型资助的内容属性,如有关受资助学生品格提升的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教育等,有助于受资助学生学业提升的学业规划、学业指导等,有助于受资助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参与、实训等,有助于受资助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指导、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二是在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环节,与时俱进,注重供给内容的创新,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科学设置供给内容,提升系统性、专业性和连贯性,提升内涵。
方式即方法和样式。实施发展型资助,必然要求高校在原有的保障型资助工作基础上,创新资助工作方式,采取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工作形式,满足受资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贫困生精准档案,尽可能多地掌握受资助学生相关资料和信息,如贫困家庭基本概况、致贫原因等,做好资助的基础准备工作,这也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实现精准分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经历、个性心理和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梳理,并精准分类,掌握发展型资助需求侧的准确意愿,根据不同个体,精准提供不同发展型资助方案,这是确保发展型资助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型资助区别于传统资助模式的显著特征。最后,要做好两个统筹,全面打造发展型资助工作体系,一是统筹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深挖党团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创新创业工作、学生工作等育人的有效功能和举措,培育发展型资助的育人项目,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二是统筹校外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争取政府、银行、企业等支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拓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强化受资助学生责任心、社会竞争力、发展能力等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进取心态、健康心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科学模式。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事关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施发展型资助,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资助育人的重要职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高校创新资助工作理念、制度建设、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挖掘资助育人的有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成长成才,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最大化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型资助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高等教育和资助工作育人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我国脱贫工作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教育领域脱贫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发展型资助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范式必将引起更多重视,并取得资助育人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