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中自然观的滥觞
——以江夏民居之特色为缘起

2020-02-25 17:42汤若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夏天井民居

汤若濛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传统民居是产生时期最早且覆盖地域最广的传统建筑,因分布地区的不同,以及气候、地貌、水文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形成了多样化且相对自由的建筑形式。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布局结构和装饰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1]。这种自然观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有机结合,时至今日,依然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设计理念。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涵义辨析

“民居”一词最早可考证至《礼记》,是指皇室宫殿之外的存在于民间的居住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中也给出类似的定义:“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2]广义而言,民居是指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承性的一种居住形式,包括建筑本身、附属院落、周边环境及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类设施。而从狭义上来看,民居则被理解为包含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价值的具有居住生活功能的建筑物。

中国传统民居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式。《管子·小匡》记述:“民居定矣,事己成矣。”[3]中国人将居所作为生活的先决条件或人生的奋斗终点,这充分体现了对住宅的重视。建造民居属于民间相对自由的行为活动,大部分民居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水文条件、主人经济能力和个人偏好等要素来设计,这就不同于必须严格遵照礼制宗法而建的官方性建筑,所以传统民居具有时代、地域及阶级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了复杂多样的中国民居体系。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加以界分,其具体而微的特征往往依附于不同的建筑样态[4]。学界较公认的中国传统民居主要有“合院式”“四水归堂式”“三间两廊式”“土楼式”“窑洞式”“干阑式”①“合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最主要形式,由一正两厢组成开阔院落,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四水归堂式”是集中于江南地区的民居形式,建筑布局理念传承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三间两廊式”以广东民居镬耳屋为代表, 是由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和两侧房屋围合起来的民居形式。“土楼式”集中于福建西部,是聚族而居而围成的环形民居建筑。“窑洞式”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黄土层较厚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干阑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是用竹、木等构成的底层架空的民居形式。这六大类别。

结合在江夏地区的实证考察,通过反复比对,笔者认为,江夏民居从涵义上是指明清时期江夏(今武昌)地区兴起的一种“四水归堂式”民居与本土地域特点有机结合而成的民居形式。从属性来看,江夏民居属于江南地区民居的一个重要分支,平面布局多为三合院,较北京四合院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多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以扩张居住面积,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耕地面积狭小的特点。从分布而言,现存的江夏民居多聚集在现在的昙华林一带,如今的江夏区内也有少量留存。在建造和装饰方面,江夏民居很好地承续了江南民居乃至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观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三房一墙围合的平面

江夏民居多为三合院,以天井式院落为主体,临街筑高墙,其他三面由房屋居室包围,入户面对的是正厅,两侧是厢房。四面均为坡屋顶,下雨、落雪时形成“四水归堂”的场景。这种建筑形式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封闭式的民居样式,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2.多功能的“硬山顶”

湖北省的代表性民居大多为“硬山顶”②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高出屋面。,江夏民居也不例外,这也是江夏民居与江南民居的不同之处,如周庄等地的很多江南民居使用的是“悬山顶”③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延伸至山墙外形成挑檐。,这种差异与民居形成时间、地域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联系。硬山顶在明朝后期开始被广泛应用,梁思成先生曾特别推崇江夏民居中的“硬山墙”结构,称其不仅可以防风、防火,还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建筑的容量问题,使城市房屋可以较为安全地密集建造。[5]可见江夏民居的硬山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

3.相对简洁朴素的装饰

江夏民居由江南民居衍生而来,整体上与江南民居风格非常相近,但较之江南民居的精美飞檐、雕梁画栋、门窗纹样等装饰细节,江夏民居则古朴许多。江夏民居多为硬山顶,双坡落水,正屋瓦脊中间略低两侧略高,端头也只上翘一点,临街院墙的檐头也是如此,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檐”差距甚远。建筑整体呈现出朴素稳重的感觉,并不像江南民居给人以灵动优美之感。

二、中国传统民居中自然观的表征

(一)“天人合一”中的自然观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6]这是最早作为哲学命题出现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中心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被视作一个小天地,自然则被视为一个大天地,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万事万物皆应顺从自然规律。

天井是江夏民居对“天人合一”中自然观最好的物化体现,有天井的民居多为“四水归堂式”民居。“四水归堂”即各屋顶面向天井倾斜,下雨时雨水皆流入天井之内。天井与院落略有差异,通常不具备日常起居和收纳晾晒等实用生活功能,而是主要用来采光、通风和排水。天井是建筑与自然交融的一个空间,是封闭式传统民居中唯一对外开放的空间,其朝自然开敞,以此将阳光、雨雪、微风等自然元素引入到居所和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人与天的交融。一般的院落主要用于人与人或人与人造物的交流活动,很少考虑到人与自然的沟通,但天井这种功能单一的微空间使人只能专注于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沟通。例如坐落于武昌太平试馆4号的汪泽旧宅,是一个建筑体量相对较大的江夏民居,狭小的天井从平面上看仅占建筑占地面积的1/12左右,但正因为天井的狭小,才使人更容易集中精神去感知自然。每逢雨雪落下,天井内就是“四水归堂”的景色;如遇晴空万里,阳光就蔓延进天井实时变化;还有风吹之际,风则拂进天井而四处流动。身处建筑之内,居住者却能产生一种与自然共生之感。天井同时属于民居和自然,其存在使自然存在于民居建筑的里里外外,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观在传统民居中的具体体现[7]。

(二)禅宗思想中的自然观

禅宗思想中的自然观强调人要保持不被世俗打扰的安定心境。建筑是人造产物,属于世俗社会的一部分,禅宗思想中的自然观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要弱化建筑的存在。民居建筑的各个构件来源于自然,也应当归隐于自然。[8]也就是说,让建筑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将自然的空灵感和清净感引入民居建筑之内。

民居必须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这就需要实体墙和屋顶的围合,在这种功能需求的限制下要达到建筑的弱化和虚化,就产生了建筑设计中的虚实相生,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的虚实结合上。江夏民居在外部看上去形似严丝合缝的堡垒,但面朝天井的三个建筑立面皆由传统的木质镂空门窗构成,相较于代表“实”的墙体,这种具有透光透风功能的门窗即是“虚”。“虚”的面积增加,“实”的面积就会相应减少,实现了建筑的弱化,使建筑消隐于自然,虚实结合使建筑实现功能性的同时也使人感受自然的清净感和空灵感。以武汉市的江夏陈氏民居为例,面向天井的三面墙体均是由各式镂空门窗组成,镂空的纹样包括凤头纹、冰裂纹、云雷纹等。阳光和风透过门窗格栅进入室内,建筑的虚化使这些自然元素被引进居所,营造出具有禅意的安逸静谧的建筑氛围。

(三)民俗图样中的自然观

古人向来对自然界里的动植物怀有敬畏之心,民居的装饰中也经常可见自然元素,这是民俗文化之中的自然观,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古人利用动植物等自然元素作为民居建筑装饰,是借这些自然元素的寓意内涵来祈求生活幸福美满,带有实用主义色彩。[9]

以民居的书房为例, 人们经常将“梅兰竹菊”等象征坚定意志和高风亮节的植物元素点缀到书房之中,希望家中学子能拥有相应的品德。再如常见的蝙蝠纹,“蝠”谐音“福”和“富”,以此来祈求幸福、富裕。江夏民居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也不乏这种图腾崇拜的体现。2004年被拆毁的白沙洲“卢家老宅”,民居中一些梁架上雕刻了谐音“吉祥”的大象纹样和含有祥瑞之意的祥云纹样,均是反映主人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情[10]。民俗图样中的自然观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希望以自然的力量实现愿望或消除忧患。

三、自然观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进入现代建筑时期以来,欧美建筑界形成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民居中自然观理念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建筑设计风格。20世纪初,以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为首的设计师们设计的草原风格住宅成为当时建筑领域的风向标。赖特在解释自己的设计核心理念“有机建筑论”①“有机建筑论”要求建筑的存在要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和规律,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时提到了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的观点,并称之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可见,自然主义风格不只与传统自然观理念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自然观的传承。

近几年,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久居于忙碌、喧嚣的工业社会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已不仅是精神上的憧憬,更是对住宅等物质条件的现实追求,这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自然观在当代住宅中的延续和传承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所以,传统自然观的意义不可小觑:一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二是推动传统文化的“乡愁式”复兴。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自然观在住宅设计建设中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应使其与当下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合理结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注入到住宅和生活之中。具体而言,在当代住宅的设计中,应从三大路径强化对自然观的理解与应用。

(一)善用自然环境,让住宅与自然共生

住宅要顺应并利用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而不是让建筑改变自然环境的整体风貌。住宅与自然共生是指住宅要尊重自然环境,并且积极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体表现为遵从自然的整体地貌,不是为了建造而破坏原始的山川河谷,而是将住宅和谐地镶嵌到平原、悬崖、河谷等自然环境中,使建筑成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体,与自然共同生息。赖特的“流水别墅”正是善用自然环境的代表性建筑,流水别墅很像是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长”出来的,整个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住宅适应陡峭的崖壁和倾泻的瀑布,将自然引入住宅的同时也使住宅融入自然。

(二)善用自然要素,让住宅与自然相通

善于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取代人工光源和新风设备,不仅环保,还可以创造一种氛围上的自然感。通过阳光实时变化带来的光影效果和风力湿度不断变化的自然风,巧妙地将自然引入住宅内。这些细节变化决定了整体的和谐氛围和雅致格调,人工光源和新风系统则无法带来这样的体验。例如,把自然主义奉为设计信条的建筑师高迪,其代表作“米拉公寓”可以说是完美利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风,弧形围合结构保证每一户都是双面开窗采光,同时所有墙壁都可拆除重组,这意味着可以扩大窗户面积来增加采光面积,围合出的两个大“天井”除了采光外还起到优秀的通风效果。时至今日,米拉公寓也不需要依赖任何新风设备。

(三)善用自然材料,让住宅与自然一体

使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作为建筑材料是最简单直接的自然主义风格。自然主义风格对天然材料的使用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是大面积使用天然材料,让天然材料成为住宅的主体。原木是最能使人产生亲近感的材料之一,木材的大面积使用会使住宅空间产生被森林包围的氛围,所以有许多建筑设计师喜欢用木材来表达自然主义风格。另外,石材、竹子等材料也被广泛运用,如建筑师马清运设计的石头住宅——“父亲的宅”——用当地最常见的石头和竹节板建造,院墙到建筑外墙全部由附近河里捡的鹅卵石堆砌而成,室内空间均以竹节板覆盖,呈现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样的住宅几乎就是由自然建造的,居住者入户出户无非是从一个自然环境到另一个自然环境。

概言之,民居建筑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往往是最真实、最全面的,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民居中蕴含的自然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在民居设计中的融合运用,并将其传承到当代住宅等建筑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泥古拘方,必须与时俱进,借助科技,赋予传统的自然观在住宅设计中新的表现模式,如生态设计、仿生设计等,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江夏天井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总目次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给你一个橙子好不好?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