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玲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网络社会中的积极参与者——青年,对网络中的原始信息发挥引领作用,并带有特定信念与行为影响的信息在青年“追随者”中流动。进入新时代,高校青年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而就青年网络参与原因及趋势等深入探究,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理性爱国主义情感尤为重要。
“青年”一词早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产生较晚。 “青年,从青年学的观点出发,不仅指一种精神状态,而且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价值-历史”的综合实体。 因此,“青年”不仅是对生理阶段的阐述,也是社会角色的一个新的划分。它的含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1985年联合国于国际青年节首次提出,“为了统计的目的,联合国将15到24周岁之间的人定义为青年,这并不妨碍成员国做出其它定义。” 同时,青年又在个人经历、社会化程度、生存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这些现实基础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世界各国在实践操作中各类研究根据研究所需确定的年龄界限划定等。
“青年”是人生全过程中的一个年龄阶段;作为社会范畴,“青年”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力量;作为文化范畴,“青年”是由其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青年是可以清晰界定的。在虚拟生活中,虚拟身份的青年相对模糊不定。本文所谓的“网络中的青年”主要指参与到网络中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青年身份的群体,而非在网络中呈现为青年虚拟身份的群体。[1]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支撑,网络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在不断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度和广度,并日益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对立与冲突。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带来极大的冲击,民族、国家要参与全球化,实现经济一体化追求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就要让渡部分主权,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利益就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挑战,导致部分民众因全球化的影响淡泊和丧失了民族国家意识。另一方面,部分民族情绪浓厚的人员,利用现代载体传播民族主义,为抵制全球化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侵蚀,通过网络发动民众,高举民族主义大旗,抵制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促使了民族情绪高涨,也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可以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青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也借助网络表达对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意见。
当代青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参与网络民族社区,多是借助网站、BBS论坛、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和渠道实现的。爱国主义和弘扬正能量是网络民族社区的主旋律,当然也有一些个性独奏甚至是杂音。概括而言,通过透视当前的一些网络民族社区可以发现,当代青年文化性、政治性参与网络民族社区趋向成熟。[2]
当代青年的网络文化性、政治性参与存在一个从非理性到成熟的转变过程。这与中国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参与所处阶段具有一致性。囿于成长所限,青年参与的初期具有一定的非理性与不成熟性。部分青年网络的参与内容和参与方式具有一定的幼稚性和偏激性,只是简单的民众情绪的发泄,其参与方式难以完全体现民众参与、文化参与、政治参与的系统性和成熟性。他们给外界造成的印象是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最多只是情绪化的表达和极端情绪发泄。[3]比如,在2010年发生的“中日撞船事件”和2012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中,在表达对日本侵犯中国领土与国家主权的愤怒外,一些民族情绪浓厚的人员从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与回应,但在中国网络思潮的极端因素影响下,部分冷静思考的民众主义者被其他大众冠上“汉奸”的蔑称。在激进民族情绪的鼓动下,部分网络民族参与方式显示情绪宣泄、不良冲动、盲目不理性的特征。
但随着中国网络民众参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代青年在观察涉及民族利益的事件与问题时,开始向成熟的方向转变:渐渐可以抑制狭隘个人看法和感情冲动的色彩,逐渐可以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用辩证的眼光与思维分析和思考问题,逐渐能够对一些涉及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采取理智分析的态度,逐渐能够用成熟性克服内心的冲动与过激的行为,逐渐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表达民族情绪与爱国情感。
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要维护和强化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就需要关注对青年在网络社区中的参与行为给予积极引导,不断增强并运用网络社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辩证地全面分析和观察当代青年的网络民众性参与方式,并在科学分析、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青年网络参与的积极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宣传弘扬;并对其内在消极性与危险性,结合现代青年的思想成长规律做出适当的引导与管理。
1.主导议题的设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向地引导现代青年的网络民族性表达与问题争论,避免其极端与理性因素。开辟讨论专栏,定期邀请部分国际问题专家,开辟专家社区,有针对性的发表一些民族性表达言论,并组织专家和现代青年共同网上交流。从而实现专家和现代青年“零距离”的网上沟通,积极参与当代青年对网络民族性问题的自发讨论,主动在网上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一核心展开个人和群体活动,引导他们讨论如何利用全球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交往。[4]
2.加强对网络民族社区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某些网络民族社区的工作人员缺乏,而且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敏感意识缺乏。这与他们缺乏日常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有着直接的关联。部分网络民族社区具有政府背景,工作人员相对充足且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受到及时培训,能够及时应对和疏导极端民族性表达话语的流行,从而能够保持网站的理性风格和主流导向。鉴于各网络民族社区的工作人员、社区中的规范精英通过微博、博客、微信等在网络民族社区中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作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通过举办培训、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措施,对他们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有理性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成为中国网络民族情绪的疏导者,通过发挥其在网民中的巨大影响力,促使当代青年的网络民族性表达参与方式走向理性规范。
3.各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增强和网民交流沟通,疏导和促进社会力量的成长。通过对某些网络民族社区的观察和透视,部分网站由于部分青年的知识素养还不全面,欠缺基本的国际、外交与民族性问题的知识,经常通过社区、贴吧、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等发表一些偏激、激进的言论,其民族性表达色彩比较浓厚。所以,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手段增强与网站的沟通,邀请专家网上进行系列讲座,普及青年的基本国际常识,鼓励政府相关部门就现代青年所关心问题进行在线交流(相关地方部门与地区网站已做有关和有益尝试)。政府也应组织相关研究机构,激发大学的积极性,利用其丰富的智力储备和人才储备来承担疏导网络民族社区的功能。同时,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青年网络精英在当前网络民族思潮发展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会、社区活动等形式组织青年进行学术交流或意见研讨,及早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与要求,发现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与问题,纠正其部分极端民族思想,从而确保中国网民民族性表达参与的健康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当代青年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从加强法制建设的层面强化网络行为规范,限制部分青年发表极端民族性言论,从而削弱网络社区中的非理性与极端言语,为网络民性表达参与创造一个理性的文化氛围。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尊重现代青年的自主选择,营造相对自由、包容、负责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激发现代青年爱国积极性的同时,不仅要制定网络的管理法规与制度,也要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伦理观念内化为当代青年的自觉行为,加强青年作为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使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外在行为与内在自觉相融合,自觉遵守、维护网络规则,培育宽容精神和对自身言行负责的态度。
2.增强网络技术能力,密切关注现代青年网络民族性表达参与方式的新动向,建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网络民族社区中的表达和参与走向极端的预兆。当代青年的最大影响在于游行示威和网络抵制等参与方式的消极社会和国际影响,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技术储备,随时筛查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极端情绪的征兆和苗头,在网络民族性思潮的酝酿过程中多做引导工作。在此类思潮在网络民族社区中酝酿进行游行示威、抵制行为等社会动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实施不同程度的介入,及时疏导当代青年的民族性情绪,引导现代青年尽量理性化,培养现代青年成熟的政治态度。同时,有关部门应严禁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介入和渗透,禁止现代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政府部门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及时引导,弱化涉外问题转向国内问题、个体性问题转向民族性议题的可能性。
3.应该建立当代青年参与方式的危机预警机制与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发生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社会事件,应时刻关注当代青年网络民族性表达参与方式与动员方式,及时评估每次网络民族性思潮的征兆及所造成的消极不良影响,制定应对预案;密切跟踪有关民族性运动及事情的发展变化,及时选取应对措施,以免情势失控、陷入被动。在具备相关条件后,要建立有关的专家咨询库和资深应对机构,咨询和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发生民族性表达参与事件时,引导众多媒体客观且及时地报道相关事件,加强事件的透明性,有助于引导现代青年的参与形式与民族性情绪。所以,在引导和管理网络民族性表达参与的问题上,需要我们重视传统主流媒体在引导当代青年的参与方式走向理性化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传统媒体为现实生存发展其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其自主性和主动权日渐加强,很多媒体为扩大发行量使其利益更大化,运用炒作民族性问题实现发行量,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现代青年的民族情绪。同时,有些媒体因为政治的敏感性拒绝报道有关涉外事情或敏感的民族关系,客观上也使民族性的网络传言提供生存的土壤。[5]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当代青年的网络伦理素质,就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意识网络表达形式的积极引导和运用,充分重视且运用网络平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其时效性和实效性。
开展围绕以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根本利益为中心的民族教育。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培育现代青年具备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民族意识。加深对现代青年的民族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区分理性民族性表达参与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认清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正常发展的危害。教育当代青年要全面认识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国际合作的观念。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任何民族必须参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就应该正确处理民族国家利益与个人狭隘利益,并学着对各种利益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的分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体制,我们要借鉴其成功意义,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高校乃至全社会都要大力实施系统性的公民教育。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公民观念与公民意识,强化现代青年的公民观念,平衡并制约其偏颇而极端的民族主义言行,用公民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从而避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性与暴力色彩,从而为网络民族性表达参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