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乐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617000)
培养学生使其在工作中运用自己校内所学知识,发挥出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体现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价值所在,是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目标。“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相结合,培养出拥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它存在于学生的整个培训过程之中,实现了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沟通,让学生体验了行业和职位的文化氛围,学生的身份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转变。只有通过“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但国外已有成熟的模式体系可供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追求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他们经营学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基本表述是:传授满足专业需要的技能;确保工业拥有所需的技术人员;减少失业的可能性。英国职业教育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不会先在学校里学习,而是直接进入工厂或者公司进行一年时间的培训,然后再返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学校经过2-3年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将再次进入工厂或企业实习一年。
在以上国家“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中,职业教育课程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所要求的“以办事为方针,以供职为目的,以培养第一线所需要的,拥有加工、开发、领导、服务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走生产与学习共存的发展路线”的高职教育办学理想一致。但是,因为“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未能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因此,对以“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1]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纲要中提出“以服务为方针,以供职为目标,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实施“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在对教育方面的意见中提出,工学结合与校企协作相融合是推进教育融合的重要切入点。这将促使人才培养的方式发生改变,推进高职教育专业化调整和建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校企协作、工学结合”将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政策取向;另一方面,校企协作、工学结合将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调整,建设与课程改革,都将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设与创新,这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领域的要求,制定课程和授课内容,参考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改革。制定的课程标准要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规范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确保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要共建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教育教学水平。[2]
虽然“校企协作、工学结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才培养重心的变化,无论是“学替工”还是“工替学”都不能满足现代职业对工作要求的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当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与高职教育人才的定位相一致时,工学结合可以使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更加有效。因此,实施“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优化课程设计,从课程入手,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能力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1.专业群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架构
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况、专业人才改革计划与专业性建设的研究,引进一个名词概念“专业群”。在专业群设置与建设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拥有“一个共享技术平台下的特色专业群及主要技能培养版块+ 职业岗位相互联系(理论+实践)版块”的课程体系架构。
(1)整体指导原则。根据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标准、达到专业特色建设的要求以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资格,具备学识+技能+素养的“三位一体”板块化课程;本着“理论+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全面落实教育部规定的职业教育方针,建设相对完善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结合必修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教书育人作用 ;设计标准化的专业群管理方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健全以休学创业为例的弹性学制 ;坚持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奔着一个共享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专业性人才。[3]
(2)课程架构和课程设计的准则。按照专业群设计与建设的发展要求,专业人才教育方案中的课程架构应由三个课程版块组成:①共享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个课程教学组成,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将理论课程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但技能实践教学也必须作为专业群发展方向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为主,并用相应的技术认证证书来保障教学质量。②公共基础课程。这个版块的设立可以为国家和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方法论,同时在培养专业型建设人才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质、思维逻辑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③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也由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但这一方向的课程侧重于校外实训,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2+1”模式,即最后一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 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的教学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在以校外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校企合作中找到一个契合点。
2.专业群建设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经济市场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专业群发展的变通性、社会性和订单性,高校在职业教育中更应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它除了为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也为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教师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发展方向 ,充分将高职教育中校企产学研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1)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习任务与职业评判的标准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2)坚持教学内容与国家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达到“直通车式双证融通”的效果。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工作内容、活动范围、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的明确规定和专业群课程版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实践的教学内容应与国家职业要求的相关内容充分结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利用自身不俗的教学实力、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品牌效应,通过自身实力,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中努力实现“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目标的同时凸显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特色。[4]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攒的经验,凭借自己的操作技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并从中体现了以技能为本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对专业岗位群体的专业能力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这让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会有很鲜明的基层性。这导致毕业生不仅要了解特定职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职位所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大方针和有效办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1.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注重对理论教学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其次更要注重对实践教学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如实践、实训、计划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2.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有校内的专任教师,还需要企业的兼职教师,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中的双方教师进行分段培养。
3.在教学主体上,需要实施双向教学。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的身份从教育者或传道士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应该进行积极探索,使教学和学习成为双向过程。
4.在教学手段上,努力实现现代化、科技化教学方式,广泛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和多媒体等技术,通过互联网迅速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开阔教学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来自企业的教师必须占一定比例,这些教师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非常丰富。“校企协作、工学结合”所需要思维,知识和技能,企业教师本身就具有。通过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式的研究,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思维,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融入课程改革建设中,把专业岗位中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真实的展现出来,强调高职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
2.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要求并通过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清楚地提出课程教学目标的方法:首先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质量,其次也提出由于目标的属性不同,对不同的理论学派分析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不同的理论课程。
3.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课程教学服务面向就业。“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在于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在就业时能够与本专业的工作快速对接。这项研究突出了专业服务的重要性。“校企协作、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就是突出对专业或专业群体的服务能力,在满足学生个性和找到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找到重点教育方向。
4.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的两方面应该仔细设计。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需要整合“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要素。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支持,如同案例演示、现实情境、模拟制作、现场管理等,使其简单易懂。实践部分包括校内练习和校外实践,校园内的培训是一种模仿企业方式的管理环境,而校外实践是一个真正的企业环境,学校的校内练习和校外实践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
5.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在理论和教学两个模块中贯彻“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思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通过严格的教学评估过程,及时掌握教学成果,为指导学生日后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提供依据,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5]
6.以“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校企协作平台创建的课程教学。围绕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更加了解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反映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能让学生最大化了解生产和管理机制的地方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企业。对于课程建设改革的研究,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作平台,从中找到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方式,着眼于探索校企协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教学体系,使双方合作共赢。
“校企协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建立“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就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要求,随时更新和调整优化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的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合作更加深入。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