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契合点
——谈教学思想与名师成长

2020-02-25 15:01戴世锋
师道(人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史学名师

戴世锋

教学思想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 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的、 深刻的、 清晰的思考和见解, 它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 对名师个人而言, 提出教学思想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 从工作经历看, 我一直致力搭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桥梁, 寻找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 1997 年我就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2001 年,我以年级总评第一的成绩被分配到福建医科大学。 2004 年起, 我先后在广州祈福新邨学校、 广州南沙大岗中学 (支教)、 广东仲元中学从事初中、 高中历史教学。 与此同时, 兼任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思想的凝练不仅是名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 也是名师工程培养名师的核心抓手。 在黄牧航、王继平、 张向阳、 魏恤民、 吴美娟等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凝炼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的教学思想。 该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 “社会转型” 视角作为切入点, 将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历史课堂, 找准历史教学的方向, 帮助学生通过对中外重要的 “社会转型期” 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 实现以点带面, 从而宏观地把握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 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一、 教学思想的学理依据

1.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的培养,还应是公民基本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学习需要以不同的视角理解知识的能力, 学会在学术前沿重新理解组织教材内容的能力。 这些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 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对于历史问题新的理解视角, 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历史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 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正如彼得·塞沙斯所说 “一个有批判意识的历史教师, 其任务就是对未经反思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检讨, 对它们进行批判的检验, 以便剔除过去给当今留下的不良遗产。”

2.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术的滋养。 历史知识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 历史教育是培养公民的最好的方式, 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 中学教师必须思考这个层面, 既要有学术的理解力, 又要对人类的基本价值观有一定的理解, 挖掘出隐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并把它们告诉给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整天忙着应付做题。

3. “社会转型”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社会转型的分析很好地运用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有效性的同时, 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时代性。 从社会转型视角出发对历史价值观念状况的描述、 分类、 归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状况的较为全面的图景。 社会转型研究不仅是一个宏观的历史哲学问题, 更是一个现实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问题。

二、 教学思想的探索实践

(一) 自发阶段

1. 思考历史教学是否需要关注史学研究? 历史是主体 (史家)与客体 (事实) 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不断被重写、 建构。历史既有客观性, 也有主观性。 历史教学需要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首先, 从历史自身看, 它是人类文明创造的实践活动, 是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留下的 “过去的足迹”。在历史教学中要从 “时” “空”“人” 等三个方面去把握。 其次,从历史的进程看, 每个 “历史时代” 都是 “现代的前夜”, 我们有责任了解过去, 更好地开拓未来。最后, 从人类活动的范围看, 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 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扩大视野, 把中国的历史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 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认识, 建立有序的立体知识结构。

2. 阅读提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必须密切关注 “社会转型” 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亦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近年来, 我主要阅读的专著有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侯建新 《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吴晓波 《历代经济得失》、 [英] 爱德华·H·卡尔 《历史是什么》、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美] R.R.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等。通过阅读开拓视野, 在促进历史教学的同时,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如关于阅读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的读书报告获广州市中学历史教学读书札记评比一等奖,论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高中 “中国近代史” 教学的若干启示》, 发表在 《中学历史教学》 2011 年第9 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 《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 2012年第3 期全文转载, 入选第二届“廿一世纪华人社会历史教育” 学术研讨会, 并作为大陆中学教师的唯一代表应邀赴港参会作主题发言。

3. 关注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专业化倾向。 在某种意义上, 中学的学科教育是比大学的学科研究更为艰难。 基于学科而不被学科所束缚, 立足专业而不被专业制约, 在人的培养和专业研究中谋求平衡,这既是中学教育的追求, 也应该是高考命题的追求。 根据此理念, 从历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的命题考查“时间点” 出 发, 形 成2010 年、2012 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题“社会转型期” 考查统计, 初步认识到中国史重点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世界史重点考查15~18 世纪的 “社会转型”, 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在转型中的作用。 该阶段公开发表论文8 篇, 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 篇。如 《社会转型期的高考试题特征及备考策略》 《“社会转型期” 的历史命题及高考复习策略》 《2012年高考对 “社会转型” 的内容考查与复习策略—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为例》 《“社会转型期”历史专题复习策略》 等。

(二) 自觉阶段

1. 如何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历史课程性质中写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并在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要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加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都表明作为人们传达其历史认知的历史意识, 对历史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 特别对学生形成历史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关注历史意识的养成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

2. 关注 “社会转型” 史学研究成果。 在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中,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转变。 广义的社会转型, 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狭义的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具体时期和具体领域内社会运行轨迹的转变。 “社会转型”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中后期, 但人类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 在18、 19 世纪已被关注。 社会转型理论不仅国外学者表述不一, 国内学术界也众说纷纭。 社会转型 (social transformation), 这个专有名词其历史的底蕴内涵十分丰富, 但基本上是从社会学、 历史学、 经济学等一些角度或层面对社会转型做出描述或界说。该阶段出版1 部专著 《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 获2008-2014 年广东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公开发表论文8 篇, 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 篇。 如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用“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工业革命》 《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以“鸦片战争” 为例》《创设探究情境 有效落实目标—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学为例》 《基于 “历史意识” 培养的教学目标》 《“研学后教” 理念下的历史学科“五环学习法” 探讨》 等。

(三) 升华阶段

如何传播教学思想、 升华教学思想? 总结教学思想研究成果, 形成用 “社会转型” 的视角解读历史系列文章,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广 “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思想, 多次承担市级以上专题发言或讲座, 如承担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行动》、 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教育、 厦门市翔安区历史教师培训 《基于大学与中学历史教育衔接的教学主张: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广州市 “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二批中学名教师 《科研: 名师成长的助推器》、 珠海市高中历史教研 《漫谈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等。 该阶段公开发表12 篇论文, 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 篇。 如 《用“社会转型” 的视角解读历史 (十篇)》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中西方现代化转型冲突与鸦片战争》 等。

三、 教学思想的成果固化

1. 教学思想的教材化。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 角度, 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 是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结合教学思想, 重点分析 “社会转型” 与历史教材的契合点对照。 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共性的要求, 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 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重难点, 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名师而言, 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 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 即独到见解。 我主张要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构建知识网络。 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就是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 以形成质量更高、 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 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譬如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Ⅰ卷第42 题要求考生“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运用历史阶段特征教学,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 还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 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其能够自如地, 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思想的教学化。 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 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 使名师的教学活动 “烙上” 自己的个性, 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社会转型期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 有人认为: “社会转型期” 一般是“黄金发展期”, 但也容易变成 “矛盾凸现期”。 “在社会学上, 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 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 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 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3. 教学思想的人格化。 教学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名师独特经历、 探究、 体验、 感悟、 阅读、 思考形成的对教学的一种见解、 一种思想, 简单地说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观。 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这种教学观进一步升华为名师的人生观、 价值观, 并转化为名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 我主持国家级、 省级、 市级课题15项。 在教育决策方面, 我2020 年参与 《2021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说明》研制, 并受聘为专家组成员; 2019年参与编制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2020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说明》 等。

总之, 如何寻找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 重新审视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重视对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以不同的视角理解知识的能力? 尤其帮助学生用 “社会转型” 的视角解读历史, 学会在学术前沿重新理解组织教材内容的能力。 这些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 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问题新的理解视角, 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这些都是我今后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成为名教师, 凝练教学思想应当成为新常态, 有了新常态, 就会反过来促进我们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如何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 最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 只要行动, 就会有思想的灵光, 只要去总结提升, 你就会发现自我的个性化思想原来如此亮丽。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史学名师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