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尊、自觉与自信

2020-02-25 12:55裴士艳
关键词:敬畏中华民族民族

邹 林,裴士艳

论文化自尊、自觉与自信

邹 林,裴士艳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文化自信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以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为前提,没有文化自尊与自觉,就很难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文化自尊,提高文化自觉,去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境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不同的讲话中强调和号召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放在四个自信的中心位置,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的战略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当今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怎样才能达到具有充分文化自信的目标境界,实现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文化自信相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言,是必须,是应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要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信的境界和目标,则必须以文化自尊、自觉为前提。没有文化的自尊与自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就不可能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就必须首先建立文化自尊,提高文化自觉,从文化自尊、自觉的层面做起。

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文化产生于实践主体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并对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

人们在一般意义上论及文化,往往是一种泛指,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人类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化,这是人类自然而必要的关于生产生活经验的领悟与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文化自信”语境下的文化不是文化的泛指,而是特指精神文化,是关于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以及与思想观念紧密相联、在思想观念引领下的行为文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就是从精神文化的作用、价值上去论述文化问题的,强调了观念思想文化之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具体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的创造与选择,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人生的一种认知与领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自己所处的独特自然生存环境下劳动创造繁衍生息,必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就必然凝练、创造、积淀出独具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形成反映自己生活印记和精神追求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认知、意志品格、风俗习惯以及行为准则等,它自带有本国家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印记,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2]这样一个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所形成的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反映着本民族本国家的精神特质,体现着本国家本民族的精、气、神,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色和立场。“美国优先”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引领下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指手画脚的行为,是美国“利益至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反映,是美国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坚忍不拔”“厚德载物”等等理念和修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品格。这样一种体现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特色的精神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人民的选择,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选择、认同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打上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印记,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价值追求、行为取向,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养育着我们国家一代又一代人民,引领着我们的人民生产生活奋斗前行。

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应有担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拥有文化自信,必须对本民族本国家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创造、积淀下来的独特精神文化持有坚定信心。

灵魂指的是一个物体的核心、根本,是指在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对民生国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又是引领人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一面旗帜,人们怎样面对自然和社会,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认识去改造自然和社会,总离不开特定的精神文化的指导、引领和推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曾告诉我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这个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伟大影响和作用”,指的就是精神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对民生国运的巨大影响力。文化不仅是引领人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国民心性品格、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等基本素质塑造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更是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一起的纽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团结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信仰认知等等,均决定于文化的教化和影响,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指一方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一方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们在这一方特有的生存空间里生产劳作繁衍生息,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一方土地上创造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心性品格,使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主流意识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追求,拥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心性、情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本。这个灵魂和根本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也为本民族本国家的人民所热爱、欣赏和向往,正是这种热爱、欣赏和向往,推动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显示着文化对本国家本民族人民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把有着相同文化认同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给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强大活力,特别是在人处逆境或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困难和危难之时,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会促使人们忧患意识增强,乡情国情更为浓烈,“根”的思想“种”的观念会使拥有共同文化传承的民族、国家更为团结,精神的力量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和文化在民族国家中的核心地位就更加凸显出来。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去百人二人回但持汉节不失,苏武牧羊十九载也持节不屈,民族危难之际,四万万同胞团结空前英勇奋斗,最终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都显现了民族国家之魂的力量,显示文化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中根本的核心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

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依赖于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认同,因此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之于民族、国家稳定繁荣与强大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必须传承,灵魂不能丢弃,自信必须拥有,只有对自己文化拥有坚定的自信,才能增强人们更加浓烈的家国情怀,使人们获得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国家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拥有着持续的永不枯竭的创造创新活力。

三、文化自尊、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

文化自信是心灵的觉悟与洗礼,是精神上的坚持和思想上的升华,而要做到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心,首先就要建立起文化自尊心,尊崇和敬畏自己的文化,克服文化自卑,更不能文化虚无、无视和否定自己的文化。而要确立起自我文化的自尊心,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心,则又必须做到文化自觉自醒,清醒地认识自己文化的地位与价值,树立起学习、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国家精神的自觉性。不能清醒地区分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优秀文化之于本民族本国家生存发展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就必然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敬畏和尊崇,于是也就很难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尊就是对自己民族、国家以及政党文化的尊崇、敬畏、热爱和接受,我们脚下的一片土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温馨家园,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孕育成长和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灵魂和根本。可以说是土地孕育和延续着我们的生命,文化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灵魂。对于祖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我们理当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热爱呵护它。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我们要珍爱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身体,就是珍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人应有的道德。而文化精神源于先祖的创造和积累,是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思想精华,是多少代人心血付出所积淀下来的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显示着祖先的智慧,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也反映着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这样一个传承下来的影响着人们经济政治生活体现着民族特质的优秀精神文化,热爱它接受它应当是最为首要的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祖先以及祖先生存发展历史应该拥有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在热爱自己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去赞美它欣赏它,深刻认识和领悟它的价值,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本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践行、传播本民族本国家的优秀文化,使优秀文化成为团结本民族本国家一切力量的纽带,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有热爱和接受自己的优秀文化,这种反映民族特质、国家精神的文化,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才能保证和维护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追求,也才有可能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一个民族、国家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创造美好明天的精神力量。如果自己都不爱护和接受自己的文化,漠视嘲讽甚至抛弃它,而对他人的文化崇拜有加,欣赏人家的做派,赞美人家的思想,言必称希腊,觉得人家头上的月亮都比自己头上的圆了一些,那就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4]。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忘记了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那就谈不上思想上的一致、认知上的同一,其结果必然是思想上的混乱不堪,行动上相互掣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盘散沙,社会的动荡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倘若遇到外敌入侵,其组织起来的号召力和克敌制胜的战斗力会大大弱化,民族和国家的危亡也就会到来了。其次是尊崇和敬畏。我们不仅要热爱、接受自己的文化,还要尊崇、敬畏、珍惜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既是一个生产生活的奋斗创造史,也是一个总结经验、增进知识,追寻真理、升华思想的认识发展史,更是经验、知识、思想和真理性认识的传承史。历史是一个点、线结合的历史画卷,把一个民族的历史贯穿起来并延伸向前的,正是生产生活的经验、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一个民族、国家的今天,是这个民族、国家昨天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伸,一个国家、民族的明天,又依赖今天的经验、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推动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我国历史时说道:“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利用前人的经验、智慧去生活生产创造历史的,前人用他的心血和汗水为现代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作为后辈子孙,理当尊崇、敬畏和珍惜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对自己文化的尊崇、敬畏与珍惜,就是对祖先的尊崇与敬畏,这还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们应当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文化自觉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觉悟、清醒和主动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学习、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自觉性。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尊崇和敬畏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是情理上的应该、必须和必然,后辈人对自己的祖先和祖先创造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理当热爱、尊崇和敬畏,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理上的热爱、尊崇、敬畏上,我们还要把这种热爱、尊崇敬畏之情内化于心融入血液并落实到行动上。首先,我们要拥有学习、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把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尊崇和敬畏之情,转化为学习和弘扬、传承自己优秀文化的自觉行动。自觉学习就是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研究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学习和研究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真谛,发现本土文化的精华,认识自家优秀文化之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的营养和力量,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自觉传承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做一个自家文化的传承人,把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在热爱尊崇敬畏的基础上掌握它呵护它,把本民族本国家的人民创造积淀下来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优秀的精神财富,作为养育我们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以及指导引领我们生存发展奋斗创造的灯塔指南。自觉弘扬就是主动积极地去宣传本民族本国家的优秀文化,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开动一切可以开动的机器,不仅使本民族本国家的人民热爱它接受它,还要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了解它认可它,使本土文化影响力超越国界,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觉悟,在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产生出来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特有气质和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也还带有着明显的历史印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都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人们要铭记、传承、弘扬,把它作为时代的旗帜和行动的指南,但糟粕并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自动消亡,因此在学习传承弘扬自己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自觉提高明辨是非的觉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有取有舍取舍得当。作为精华的先进文化我们一定要肯定它珍惜它保护它,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作为糟粕的落后文化我们要分析它批评它抛弃它。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自觉清醒地处理好自家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自己文化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他人文化不都是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有过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批评和无情痛骂;有过对自己文化的自满自足妄自尊大,不遗余力地大加吹捧;也有过盲目崇洋媚外,比如当国门打开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化,有人在惊叹于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之余,便有了对西方文化无限羡慕和赞赏,忽略了自己的国情和民族特色,把外来文化夸赞得好像一朵花,而对自己的文化则妄自菲薄自我贬损甚至全盘否定。这都不是在对待文化问题上的清醒认识,都不是在文化的运用传承弘扬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毛主席曾经说过对待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5],就是要求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使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待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要有分析地吸收别人好的东西,成为我们的借鉴和事业发展的推动力。茅盾也说要使之“化为自己的血肉”[6],这是应当深刻领会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情。”[2]

四、建立文化自尊,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持久的推动力

建立文化自尊提高文化自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之魂是我们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并在其基础上开拓进取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只有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尊,尊崇敬畏爱护自己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增强学习传承弘扬自己优秀文化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创造未来的重要意义,古为今用不数典忘祖,洋为中用不崇洋媚外,我们才能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从而相信崇尚自己的文化,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文化,从本民族本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力量,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没有文化的自尊与自觉,就很难拥有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弘扬,也就没有文化的兴盛繁荣,而“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光辉灿烂影响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之中总结而来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揭示,指出它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这样一个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既是我国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我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实践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创新与概括。它既包含有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讲仁爱、重修身,尚和合、求大同,诚实、守信、谦虚、节俭,厚德载物、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等优秀思想,也包括我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诸如理想崇高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讲团结顾大局无私奉献,以及反映党的工作作风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新思想新观念。这些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并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形态,这些优秀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的延续,也是我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思想武器,它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必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面对这样一个优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做到对自己文化尊崇和敬畏,而不是怀疑、轻慢、排斥甚至否定。在尊崇敬畏的基础上,增强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文化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有了文化自尊和自觉,文化自信便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必然转化为伟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0-15) [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2019-12-31.

[2]习近平.在孔子诞展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9-2) [EB/OL].

[3]孝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北京:解放社,1942.

[5]毛泽东.关于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语[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茅盾.向鲁迅学习[J].世界文学内部复刊号,1977.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EB/OL].http:// www. 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2020-01-03.

2019-11-12

邹林(1955- ),男,安徽太和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裴士艳(1992- ),女,安徽淮南人,亳州学院教师。

10.14096/j.cnki.cn34-1044/c.2020.01.17

G12

A

1004-4310(2020)01-0100-05

猜你喜欢
敬畏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敬畏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