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霄,孙 珊
(1.云南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学院,云南 昆明,650221;2.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系,福建 福州,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教育部将“网络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的虚拟生活空间,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融媒体的兴起更是形塑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与当今网络时代相适应的网络素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随之发生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需要借鉴应用协同理论,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协同论是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aken)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从而使整个系统形成单个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新的结构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开放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其中,开放效应是指子系统在开放的环境下聚集,到达某个临界点时通过相互协作来提升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伺服原理是指系统内部的若干子系统中,序参量支配了其他状态变量的行为,决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对系统演变起决定性作用;自组织原理是指系统的子系统在没有外部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员协同合作,自发形成有序结构[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系统作为由众多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运动并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其协同效应的产生,取决于能否对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进行有效干预,最终形成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新的组织结构或功能。因此,协同论的原理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以把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之中,进而找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优化路径。
协同论自创立之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物理学、化学等方面,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较少借鉴协同理论。可以从协同理论出发,探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优化问题。
从协同论的基本原理来看,它所揭示的机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既帮助人们研究自然现象,又帮助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生命起源、人体功能,甚至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等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新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广泛实用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既包含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还包含组织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表现为时间、空间、教育主体、教育环境等均具有开放性。在融媒体环境下,还必须通过不断地获取信息、调整变化,促进整个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有序发展。因此,把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解决、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等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1.协同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协同论指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4]。相应地,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效应,必须协调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客体、组织与环境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校系统内部协同关系,并整合家庭、企业、媒体、政府等社会体系建构校内与校外系统的协同关系,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序参量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协同论的伺服原理认为,对系统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序参量,其他对系统有影响但未构成决定因素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序参量与状态变量是非线性的关系[3]10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系统中有两个关键变量,其一是育人主体形成育人共识,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和根本任务;其二是遵循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整合与协作推动各育人主体达成共识,正确把握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遵循其成长成才的规律,推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3.自组织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即使没有外部指令也能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4]13。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系统中,教育的主客体、组织和环境等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之间,能在育人共识的驱动下互相协调配合,结合时代背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系统有序稳定地发展,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系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以学生居多,占比达到26%[5]。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融媒体的兴起,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置身其中的外在环境,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日常社交、休闲娱乐、生活的必需品。相对于网络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处于较低层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以往大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官方媒介或者学校教师的讲授接收知识,相对比较系统。现在多通过微信、微博、知乎等各种媒体平台获取,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这容易造成大学生看人看事不够系统客观,缺乏系统性思维;另一方面,当前各种自媒体平台审核把关的宽严度不一,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成长阅历尚浅、缺乏充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被断章取义、别有用心之人误导,跟风评论或转发。
当前,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各种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仍然以显性教育为主,未能有效结合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统一。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仍较多停留在灌输性地讲授媒介知识、媒介理论,不能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与媒介素养,无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针对网络空间发生的意识形态事件侧重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针对校园贷或各种网络诈骗事件则侧重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技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等,未能充分发挥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发言者的身份具有隐匿性。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充分结合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特点,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有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失去了约束力,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例如发表不文明言论,制作或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图片表情包等。此外,还存在通过复制粘贴百度资料完成作业、抄袭网络文章等网络学习违规行为,以及观看盗版电影、使用盗版软件等网络责任侵权行为。
随着各种社交聊天工具、娱乐游戏平台的不断开发和推广,大学生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严重者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甚至个别大学生出现网瘾倾向。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缺乏完整合理的机制和专业的教育队伍,没有充分协调好课堂、实践等多环节的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易发。
协同论认为,系统能否有序、稳定地运行是由序参量决定的。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协同是根本。在目标契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的基础上,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纳入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考虑供给侧的教育主体能够提供什么,也要兼顾需求侧的受教育者需要什么,从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需求出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内容体系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日臻完善,需要运用协同思维进一步推进。
一是纵向协同。2004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开设媒体素养课程,但仅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之后,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中小学以合作的方式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将媒介素养课程推广到中小学,但在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因此,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建设尤为重要;其次,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课程所蕴含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解决各类课程与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横向协同。一方面,借鉴国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而国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起步较早,相对成熟。英国作为世界上网络素养教育开展最成熟的国家,已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通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首个通过立法将网络素养作为常规教育的国家,网络素养教育是澳大利亚学生的必修课[6]。可以借鉴国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另一方面,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系统中,除校内育人主体外,还有家庭、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校外育人主体,可以充分挖掘各类优势资源,通过整合、互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方法体系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蕴涵着科学性、创新性的子系统。在实施过程中要促使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的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入第一课堂。一方面,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并辅以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系统地阐述网络素养教育知识,帮助大学生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知识体系。如电子科技大学开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集训营,通过“名师经验分享,提升媒体素养;朋辈导师指导,转变创新思维;技能拓展培训,听说读写演练”等多个环节,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网络媒介教育引入日常教育体系。适应融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积极使用媒介,通过向大学生推荐学习网站、专业公众号或爱课程、学习强国等各类线上学习平台,顺利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网络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第二课堂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借助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如湖北师范大学通过开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培育研究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阵地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网络媒介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校园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网络行为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三是挖掘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一方面,要发挥传统育人载体的优势,借助校内宣传栏、广播站等载体,宣传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平台,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微、校园官方抖音账号,或依托易班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结合起来,在实际参与中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网络道德意识,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协同旨在实现教育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协同。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推动教学、管理、服务等不同职能人员形成教育协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使得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运用各类媒介工具,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构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舆情信息员,在日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面引导舆论,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系统内部的协调,推进教学队伍与管理、服务队伍的深度融合、协同联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媒介素养培训班,通过学习研讨热门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官方微博等实际案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是内外协同。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首先得从大学生自身做起。一方面,发挥朋辈榜样作用,配齐建强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学生们具有相似的年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与思想状况等,朋辈榜样教育与教育者的说教相比更具优势。高校要重点培养一批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构成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在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中进行正面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主动发声。深入挖掘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内在驱动力。通过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判断以及辨别能力,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向各类先进典型看齐,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育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科学合理使用网络,遵守网络法规条款以及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主动加强网络心理知识及调适方法的学习,产生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整合学校、家庭、企业、媒体、政府等环境资源,建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校内与校外系统的协同关系。
一是完善学校教育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执行力。要加强顶层设计,在遵循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网络育人组织、制度以及沟通机制,建立一支由学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队伍。要建立健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考核评价信息的反馈和整理,推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制度化,确保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二是联动家庭教育,强化网络媒介素养外围教育。发挥家庭媒介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长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实施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宜“疏”不宜“堵”,与大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此外,家长的网络媒介素养是影响孩子网络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家长要积极提升媒介素养,培养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并通过行为示范、情理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网络环境中的素养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素养教育息息相关,家长应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着重培养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道德意识。如北京海淀区永定路学区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邀请家长一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思辨力和判断力,提升媒介素养。
三是整合政府、企业、媒体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政府是公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者,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公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如制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划,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全社会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例如广东共青团2019年起开展主办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交流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主题培训、名企探究学习、参加儿童互联网大会等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上带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完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各类互联网企业在盘活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保障各类媒介平台健康有序运营。同时,借助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主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四是媒体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各类媒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应增强责任意识,恪守行业自律,充分利用其传播优势,激浊扬清。
总之,产生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协同理论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借鉴。运用好协同理论,对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当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的优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实践过程,需要根据系统优化的不同阶段,对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主体协同和环境协同作出相应调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之更好地为了增强教育实效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