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
——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为例

2020-02-25 11:56:56赵丽丽王文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走出去语料库文化遗产

赵丽丽,王文雅

(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崛起,同时也包括文化的崛起。当前,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特有的智慧和魅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科学阐释,同时也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和视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明确指出了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不仅蕴含了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及伦理价值,而且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深刻内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3]。因此,在我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即外宣翻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四级保护体系,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相关工作,且出台了不断增补更新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国家和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其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而对于如何译介和对外宣传研究不足,成果也较少[4]。以山西省为例,截至2018年5月,山西省共有27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0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有《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等图书资料,但通过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实地调研,以及对省、市图书系统的检索,均未见有关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或其他语言的图书资料出版;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当输入关键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近60篇,主题主要围绕如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但输入关键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时,均显示尚未有研究成果;在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官网上可查询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中文资料和图片等,但网页资料也尚未翻译成其他语言。这些现状都说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并开展相关工作。

实际上,从全国范围而言,目前也仅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英文版)》(2011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集(中英文版)》(200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英文版)》(2012年)等数种英文图书资料较为系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对外译介;已有部分学者结合某地(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外宣翻译进行了研究,这为其他省份和地区的非遗文化的译介提供了参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实施路径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成功译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研究,各个环节的协作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外宣目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地方文化、国家文化向世界展示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具体实施首先要确定此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其次应明确翻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应借助计算机辅助等技术手段,最后还要依托于多元化的传播媒介才能完成其最终的译介。

(一)外宣翻译的实施主体

对于翻译主体的研究即要解决“谁来译”的问题[5]。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绝非易事,需要政府层面进行宏观安排,从资料提供、文本确定、团队建设、人员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计划,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真正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外宣、中国文化外宣的窗口。以山西省为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种类众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大量的国家级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中文资料,不难发现其极具山西地方文化特色,甚至某些项目的介绍对于该省其他地区的人而言都会存在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费解和疑惑,在外国语言中更无相对应的表述,此项翻译任务可谓艰巨。如何顺利开展翻译工作并保证译文质量,需要政府从较高层面进行统筹协调,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包括由相关部门和专家拟定非遗外宣资料的权威的中文版本,组织专门的由高质量的翻译人才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团队,鼓励支持其外宣翻译的相关课题研究,建立译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及传承人之间的有效联系,提供政策、资金、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建立与其他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外宣翻译团队的合作机制等。只有相关的政府机构充分重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才能保证其外宣翻译得到有效落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地方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外宣翻译的方法策略

近年来,在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下,外宣翻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虽然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必要途径,翻译活动自古有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也对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提出诸多翻译理论,如中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西方翻译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等,均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研究更多地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联系起来[6]。尤其是近年来,外宣翻译成为各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手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学者结合外宣文本的特殊性,将外宣翻译与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等紧密联系起来,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主要为针对政治类文本、时事新闻等的翻译研究[7],对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关注仍相对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文本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存在大量的文化术语,如何在保留文化和对外传播之间取得平衡,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为例,目前共有二十余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峨口挠阁、万荣抬阁、清徐徐沟背铁棍、柳林盘子会、小店牺汤习俗、洪洞走亲习俗、永济背冰、独辕四景车赛会、怀仁旺火习俗、尉村跑鼓车、南庄无根架火、蒲县朝山会等,仅从项目名称看,翻译的难度就可见一斑。在具体的介绍文本中,更存在大量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宗教信仰、成语习语、诗词歌赋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成为译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翻译团队应借鉴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文本,充分讨论其翻译方法的利弊,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翻译标准,在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的层面先达成共识,然后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如增译和减译、调整和转换等,力求在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使得翻译文本能够在外文语境中得到有效传达。如对于前文所提到的极具文化特色的项目名称,译者应首先保证对元语言的正确理解,之后可采取“音译+释义”的方式进行翻译,同时可配以相关图片进行说明,以便于外国读者的了解,如:“峨口挠阁”可在标题中使用“直译+增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Ekou Naoge Performance”,一方面可直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Performance一词也有助于外国读者对该项目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在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可对“峨口挠阁”进行进一步的增译“it is popular in Ekou town(说明Ekou为当地的地名)and in the local dialect, Naoge literally means to lift up(Nao) the children(Ge)”。通过补充说明,该项目的形式和意义可得到有效传达,从而实现外宣目的。 此外,对于历史朝代和人物等则采取增译的翻译方法,补充其具体年代和主要事迹等,如对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等中国古代人物进行简要的介绍,有助于外国读者更好理解相关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而对于诗歌、中医、音乐等专业性强的大篇幅介绍则可适当采用改写或省略的方式,灵活翻译其主要内容,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如介绍平顺县独辕四景车赛会时,原文本中引用了一首清朝咸丰年间的诗词,“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东下南北西流转,崇奉丹宵太乙仙”,该诗共8句56字,译文很难体现原诗歌的韵律及意象,因此在翻译中可采用改写或省译的方法将其简要译为“It was once vividly described and highly praised in a poem written in Qing Dynasty”,以更好地实现外宣效果。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翻译工作的最后,翻译团队应对译文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外宣翻译具有权威性的话语表达。

(三)外宣翻译的技术手段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所面临的翻译文本内容多难度大、缺乏统一翻译标准等问题,同时为有助于非遗翻译工作的可持续进行,译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语料库翻译的相关工具,从整体设计和具体操作等层面入手,着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8]。语料库的应用可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对现有语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尽可能全面地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中英文电子版、纸质版等资料,运用技术手段将其录入语料库中进行文本对齐和术语萃取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翻译提供参考;二是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语料库的建立,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术语的统一、检索查询、语言分析等,从而极大地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各译员翻译风格的统一和翻译质量的整体提高。在目前“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提升自己对各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是对现代译员提出的必然要求,与语料库技术的结合也是翻译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结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努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语料库,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且对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必须意识到,语料库的建设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宏观安排和政策支持,建立专业的团队进行语料收集和处理,要求所有译员共同协作,才能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四)外宣翻译的传播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译介最终取决于其译本的有效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从多方面着手,不断加快“走出去”的发展步伐。一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应充分重视网站的宣传力度,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源的英译工作,由专业团队进行网页的设计和维护,使得相关文本、图像和视频资料等有效结合和呈现,使网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展示的窗口[9];二是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传播机构展开多渠道的合作,如制作和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短片,开设专门的栏目或版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报道和推介等,大力加大其外宣力度;三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旅游文化深入结合,在旅游景点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使之成为旅游资源中的特色文化[10],使得国外旅游者能够真正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体验根祖文化、在孝义贾家庄村体验传统婚俗文化等,打造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形成文化外宣和经济发展的合作共赢。此外,政府也应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的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的建设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名片,成为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助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和微观等多层面的共同协作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使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助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传播。

猜你喜欢
走出去语料库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