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文学传播思想研究

2020-02-25 11:46:42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青年白话文陈独秀

朱 妍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历程中,陈独秀旗帜鲜明地倡导新文学,他利用报刊传播民主的文化理念,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陈独秀注重文学的实用性,强调“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力图以文学来重构社会秩序,洗刷时代的污浊之气,其文学传播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启蒙性和反叛性。

《文学革命论》彰显出陈独秀文学思想的立论基点,他从本体论的视角批判了铺张腐朽的古典文学,抨击了传统载道文学中情感的虚伪和形式的雕琢,倡导建立朴实抒情的国民文学和真挚通俗的写实文学,“要使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真情则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条件。”[1](P166)情感是文本结构的本质内蕴,陈独秀强调文学的写实倾向与主情主义的密切关联,他将情感的传达视为文学独立存在的根本价值,尊重文学的审美特质,重建文学的自主性评价体系。

一、文学理论基础:现实主义

陈独秀在考察、分析、介绍西方文艺运动的历史后,发现欧洲的文学家曾揭露欧洲旧文体、旧思想的弊端,写作风格逐渐向客观的写实主义方向发展。受到西方文学发展的启迪,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更契合社会启蒙的预期目标,因此,陈独秀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文体革新,他在发动文学革命之初明确提出建立为人生、为社会的写实主义文学的理论观点。“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2](P5)陈独秀认为文学的存在与发展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应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作品的纪实性是衡量其文学价值的基本准则。

陈独秀将文学写实的理念寄托在戏剧这一文体中,20世纪初期,封建迷信思想充斥着整个社会,民众处于愚昧麻木的状态,报刊虽然有利于开启民智,但由于当时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从中受益,而戏曲因其通俗易懂深受民众喜爱,故陈独秀提倡用戏曲开启民智。

传统戏曲存在明显的弊端,它诞生于封建体制之下,宣扬陈腐的伦理思想,阻碍现代文艺的发展,不利于现代文学思想的传播,其中的神鬼题材、淫秽内容束缚民众的思想,瓦解民众的意志,充当了民众娱乐消遣的玩物。陈独秀提出要废除陈腐的旧剧,建立取材于现实、揭示生活原本面目的写实化戏剧,积极推行戏曲改革。他痛斥中国旧戏程式化的陋习,批判张厚载、张春舫等人屡次维护传统戏曲的行为,提倡用发展进化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戏剧的不足。为了将戏剧写实化这一理论转化成现实,陈独秀提出引进“易卜生主义”,并在《新青年》的第4卷6号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外国经典戏剧文本,如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傀儡家庭》《小爱友夫》,“易卜生主义”强调关注平民,关注现实生活,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傀儡家庭》被搬到戏剧舞台上公开演出,演出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环境、主体性格及社会背景,新式戏剧演出使民众认识到社会的真实境况,有利于民智的启蒙和社会的教化。

“易卜生主义”的引进促进了传统戏曲向写实戏剧转变,“易卜生专号”的开设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的热潮,莎士比亚、果戈里、萧伯纳等人的现实主义剧作逐渐被民众所熟知,写实主义的戏曲改革主张也迅速被民众接受。

在创作方法上,陈独秀倡导构建“写实”、“写世”的文学,创作者必须以客观的立场对现实社会进行正确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文学作品的描写要符合生活的原本面貌,表现出生活的本真状态,揭露出了国人真实的生存境况,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写实描写得程度越高,越能发挥其“治病救人”作用。针对当时国民的愚昧,现实主义文学以清晰易懂的语言揭露出当时社会吃人的本质,使民众正视黑暗的现实,进而挣脱封建伦理道德的重重枷锁。写实文学的理念化建构体现出陈独秀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启蒙思想,寄托了早期新文学开拓者的文化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

二、文学创作倾向:主情主义

陈独秀批判宋代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的写作模式,他指出载道之文是孔子学说的代言,存在着重形式、轻情感的弊端,丧失了文学自身存在的独立性。情感抒发是文学的本质性审美内涵,他曾谈到:“达意状物,为其本义。文学之文,特其描写美妙动人者耳。”[3](P58)文学的美妙之处在于能以真切动人的笔触写出文气清新的文章,陈独秀将“达意状物”与“以情为主”视为文学存在的最大价值。

他从中西文学的比较视野中论述中国传统文学的弊端和今后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径,西方文学重视真善美情感的抒发,陈独秀肯定了西方文学中以情为主的创作态度,认为这更符合文学创作的本质,西方的主情主义倡导用情感来代替理性,侧重于书写个人的内心活动,抒发个人的感情,坚守文学创作的本真性和自主性,维护文学的独立性价值。

陈独秀身体力行地践行主情主义的文学理念,五四时期,陈独秀因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围绕这次陈独秀被捕事件,刘半农、胡适等人都陆续发表了白话诗,对陈独秀的革命精神给予热情的赞扬。陈独秀为了对社会各界表达谢意,写了《答半农的诗》,这是一首篇幅较长、散文化倾向较明显的白话诗,他在诗中真切地写道:“我不会做屋,我的弟兄们造给我住;我不会缝衣,我的衣是姊妹们做的;我不会种田,弟兄们做米给我吃。”[4](P16)他直接书写了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他人的关怀备至中成长起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体现了陈独秀所提倡的达意状物、以情为主的文学创作主张。

三、文学语言:通俗化

陈独秀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扭转了文学的书写方式,他利用报刊舆论的力量,积极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陈独秀在《新青年》鼓励知识分子围绕白话文体展开理论探讨,并刊发了数量颇丰的现代白话诗歌、白话小说及白话戏剧。他认为思想不能离开语言而独自存在,语言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在普及文化理念时发挥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思想革命需要语言文体革新作为先驱和推动。

陈独秀倡议借助现代化的语言来传播新的文学思想,白话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打破了文学被少数知识分子垄断的局面,尊重民间的审美惯习,书写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阐述了白话文的必要性价值,他提出,文言属于落后时代,是应被淘汰的历史遗形物,而白话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值得大力弘扬,白话能产生有价值的文学,它简单易懂,有利于文学思想的传播。胡适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陈独秀的肯定,他指出,改良中国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白话文浅显平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陈独秀在《新青年》不断强调现代白话文的优势,把语言改革作为杂志的重要内容进行宣扬,促进了现代白话文的发展。为了让白话文在全国得到迅速有效的推广,陈独秀呼吁作家用白话文著书立说,《新青年》从第4卷1号起,刊发的文章大都采用了白话语体,从第2号开始陆续刊登胡适、周作人、沈尹默等人写的白话诗。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培养了大批白话文读者,衍生了一批优秀的现代白话文作品,白话文完全代替了文言古语在书面表达语言中的主流地位,陈独秀所倡导的现代化文学思想也借此得到广泛的传播。

四、文学传播对象:新青年和劳苦大众

《新青年》杂志的名称代表着杂志的传播对象,即“新青年”。《新青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杂志的编辑队伍新,主要是由当下的文学名流担任,如吴稚晖、马君武、胡适、李大钊、苏曼殊等。第二是办刊思想新,以民主科学的新文学思想为主导,倡导文学的现实化与主情主义倾向。陈独秀指出旧青年追逐功业和名声,崇尚礼教,新青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他们抨击孔教,痛恨专制权威,积极开展文学思想革命。“新”代表了社会思想进步的方向,一个“新”字的界定,使得《新青年》在思想传播上更具针对性,更具号召力。新青年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个性倾向性来说,他们对现代化的新信息有着强烈的兴趣,是更具备潜力的“可说服性”受众群体。

《新青年》杂志虽由《青年杂志》更名而来,但恰恰因为这次更名使《新青年》从一般性的刊物成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杂志,“新”字彰显了《新青年》的传播群体是具备科学民主思想的现代青年。《新青年》杂志所说的“新青年”不仅指涉到主体的年龄结构,更蕴含着从传统社会秩序中脱离出来的自由勃发的精神状态,“新”更多地被界定为与“旧”有天壤之别的昂扬奋发的青春激情,陈独秀强调:“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青年之资格也。”[5](P1)他在《敬告青年》中详细诠释了新青年的行为准则,他认为,新青年的行为是自由的,在思想上是积极进步的,新青年向往科学民主,挣脱了封建伦理的束缚,所以,青年要具备自主、进取、实利、科学等现代品质,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开阔的眼光。陈独秀赋予青年的文化内质契合了《新青年》杂志的传播理念,体现出杂志独特的思想内蕴。

在确定了《新青年》的传播对象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新青年而展开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的创作目的是启蒙青年的政治觉悟,高一涵的《青年论》《青年与国家之前途》等专门针对青年而作,将民族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之上。[6](P50)《新青年》中的翻译文章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通信栏中的论题大多涉及“大学教育”“男女交往”“婚姻家庭”等与青年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启蒙了青年的思想,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使青年勇于担负国家的责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民族建设中。

《新青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刊发了胡适、沈尹默以底层劳苦大众为文本形象的早期白话诗,正面展现了下层民众的苦难,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陈独秀号召知识分子要主动走下圣坛,走到劳苦大众中去,全方面多角度反映底层民众的悲惨境况,借此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如陈独秀在白话诗《丁巳除夕歌》中展现了“富人吃肉穿绸不费力,穷人屋漏被破无衣食”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揭示贫富悬殊来启发下层群众奋起反抗。陈独秀在《新青年》宣扬了民主平等的理念,他将视角下移,书写了民众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孱弱,使他们意识到时代的巨变和文化的更迭。陈独秀充分考虑到民众文化水平的局限,深入到工厂农村一线,利用演讲来传播现代思想。1919年,陈独秀联合北大学生组建了平民讲演团,亲自赶赴工人夜校进行思想宣传,他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做演讲,向民众传播新的文学理念,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力。

结语

陈独秀作为现代文化的传播者,他以“把关人”的身份引导了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他倡导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纪实性,重视作品中感情的抒发,运用白话语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学的垄断,使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建立了一种日常化、通俗化的平民文学。他的文学思想将青年从封建旧势力的荼毒中解救出来,为那些徘徊在十字路口具有反叛精神的迷茫的青年读者找到了思想的归宿。

猜你喜欢
新青年白话文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53:05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新青年(2016年11期)2016-11-29 18:02:46
胡适妙解白话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胡适巧推白话文
党员文摘(2016年3期)2016-03-12 21:58:22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晚报文萃(2015年10期)2015-12-15 07:47:55
胡适妙解白话
做人与处世(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