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哲学原理及其意义

2020-02-25 11:46杜永波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贫困地区马克思主义

周 丹 杜永波

(1.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大理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贫困问题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问题。而在我国有着全世界人数最多的贫困人口,因此如何解决好人口贫困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初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术语,并在之后的调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扶贫脱贫工作的思想理论。这一重要的思想理论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贫困地区摘掉贫穷的帽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唯物论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哲学原理中把实事求是作为其理论精髓,这也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应有之义和理论基础。要想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贫困问题是现如今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有找清楚贫困问题同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规律,才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和最终形成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而总结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和工作方针。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论,只有坚持这个根本观点,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可以说,没有实事求是这个最根本的方法论,就不可能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从贫困问题最大的实际出发,必须首先要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就是要找到贫困地区最大的实际问题,找到贫困的根源问题,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找出贫困问题所在。在找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实事求是的找到最贫困的家庭、人口数量、贫困程度、贫困的根源等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识贫,从而精准施策。贫困地区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扶贫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规律。要想通过精准扶贫,达到真正脱贫的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必须以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深入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时刻把实事求是牢记在心、贯彻到底。

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最佳方法,也是精准扶贫最基础最重要的敲门砖。只有深入到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才有发言权,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调查研究不是去观光浏览,而是深入到最基层的贫困地区,到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去。到那些生活最贫困、条件最艰苦、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调研,获得最真实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贫困问题最实际的办法。习近平同志说过,“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实事求是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应有之义,必须深入贯彻到扶贫工作的始终,这也体现出精准扶贫思想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哲学原理。

二、实践的观点: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认识论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是正确认识事物最基本的工作,认识事物的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践工作来进行检验。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事物最真实的一面。而精准扶贫思想正是立足于当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最大实际,通过具体的实践中找到根本的脱贫办法。现今,脱贫扶贫工作形势险峻,任务重,矛盾突出,特征明显。正是在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精准扶贫思想深刻分析了中国贫穷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哲学理论同中国贫困地区的最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得出来的理论思想。

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经过大量的反复实践,在扶贫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早在习总书记工作期间,就非常关心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多次到农村贫困地区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初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论述,正是习总书记在湖南下乡调研时。之后,在多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措施和目标,近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理论。

“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3]只有通过伟大的实践,才能把全面脱贫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成现实。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来,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脚踏实地的投身到实践中去,才能找到脱贫的出路。要发挥实干精神,脚踏实地,才是真正实现脱贫最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做好引导,帮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摆脱贫困。消除贫困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实践找到适合本地区摆脱贫困的方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实践的观点是精准扶贫思想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体现出精准扶贫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原理。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背景下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是一场为了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也是对我国综合国力和执政党领导能力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成现实。而消除贫困、精准扶贫更是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切实投身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对党员工作作风的检验。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扶贫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最重要的关键阶段,越是这种关键时刻,就越需要党员干部端正态度和工作作风,消除四大危险的影响,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大事办实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员干部要有顽强的工作作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际工作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深入走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位困难群众,了解困难家庭具体的实际情况,针对贫困的根本原因,实施相应的帮扶和解决对策。党员干部要多听多看多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施策。

真理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进行评判,任何纸上谈兵的理论都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搞清楚贫困地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践的方法探寻相应的脱贫对策。精准扶贫思想,正是把实践的观点放在扶贫脱贫工作的第一位,这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认识论的具体体现。精准扶贫思想中蕴含的实践观点是其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用实践的理论来指导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矛盾的观点: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各个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发展的,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之中,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有所差别。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种矛盾,有些是有利的一面,有些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在正确把握好矛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矛盾找到与此对应的的解决措施。贫困问题说到底就是矛盾问题,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矛盾,要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贫困的方法。精准扶贫就是要在正确认识贫困地区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贫困问题,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突破口。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就是首先要做到精准识贫,抓住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精准识贫要搞清楚扶贫对象的问题,把扶贫对象弄明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首要工作,这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扶贫的对象要做到精准识别,这样才能把扶贫工作的各项举措做到准确的开展。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扶贫主体的问题。把扶贫工作的安排责任到每一位负责人,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明了、分管到人。所有扶贫工作人员各司其职、责任到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准识贫。这些做法正是唯物辩证法中抓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的体现。

精准扶贫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涉及多方面复杂的问题。真正解决贫困、消除贫困就必须要把握好贫困问题中的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既要把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清楚搞明白,又要协调好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兼顾。扶贫工作要想顺利地开展,必然要把各个方面统筹好、计划好。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矛盾,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分清主次。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方法论,是正确解决矛盾问题所要遵循的规律,精准扶贫思想中正是把矛盾的观点融入其中,为扶贫脱贫工作提供解决矛盾的方法论。

四、群众观点: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唯物史观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观点把人民群众看作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看作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决定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精准扶贫思想正是把群众观点作为核心要义,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付诸于扶贫脱贫工作的实践中去。

要想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过上小康生活,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几千万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带领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必须把困难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牢记在心,真正发挥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着想,做到为人民服务。精准扶贫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最贫困的实际问题。习近平同志说过,“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基层,深人脱贫攻坚第一线,不能大包大揽,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要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4]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自我创造力,引导他们找到脱贫的根本办法,而不是包揽困难群众的一切生产生活。全面脱贫的最终实现还是要靠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力和客观能动性。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最重要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也是精准扶贫思想中蕴含的重要的哲学原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前,必须首先要全面解决好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最终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取得扶贫脱贫工作的伟大胜利,必须要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真正深入到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去,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把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现阶段正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节点,任务繁重、阻力重重,局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发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最大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找到适合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让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精准扶贫思想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要求负责脱贫攻坚任务的基层领导和干部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指导方针,才能打好这场战争。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贫困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精准扶贫思想的意义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意义。

1.精准扶贫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在早些年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过详细的论述,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在精准扶贫思想中提到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落下。如今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正是因为有了精准扶贫思想,我们才有底气到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精准扶贫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能体现出我国社会会主义制度带给人民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2.精准扶贫思想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心观点就是追求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精准扶贫思想则丰富和创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非常关注存在于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贫困现象,深刻分析了贫困产生的根源就是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解决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精准扶贫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提出的科学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这一理论。精准扶贫思想对我国的贫困现状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对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有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解决措施和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中并没有表明具体的实施途径,只是提出了目标,而精准扶贫思想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措施更加的全面和完善,因此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3.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十九大的顺利召开,给我们带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共产党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又一伟大思想。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理论创新。而精准扶贫思想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内容,旨在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精准扶贫思想是经过反复调研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对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我国尚有一千多万的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因此,精准扶贫思想作为脱贫攻坚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解决贫困问题,摆脱贫困有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切实干好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贫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在贫困地区,由于不发达的经济,社会问题频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贫困地区大都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不利于地区民族团结政策的开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尽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3.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精准扶贫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带领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大挑战,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了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群众问题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只有解决了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贫困问题,才能更好地稳固和提升党的执政地位和形象,才能彰显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解决贫困问题最重要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体现。

结语

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理论发展和创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它是解决贫困问题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它蕴含着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对指导中国的实际问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贯彻精准扶贫思想,发掘其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贫困地区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