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高职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国画基础》为例

2020-02-25 11:05王建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高职

王建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高职美术教学并非简单的教授美术知识和相关技法,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心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等。因此,有效利用美术教学,强化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将美育理念渗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高职学生的品格,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以美育人”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1]2014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开齐上好公共艺术课程。”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2019年国家出台最新美育文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为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提供重要制度支撑。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也强调了“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可见,学生的成长也是离不开艺术教育的。2019年国务院颁发“职教二十条”,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利好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坚持“五育并举”,让高职学生在学习技术时,又提升美育素养,探析美育视角下的高职美术教学实践正当其时。

2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价值

2.1 美术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美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时间较为久远,美术教学的美育相关制度相对完善。德国美术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多变,以生为本,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让美术教师的美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美术教学非常尊重和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通过作品的本体语言,引导学生延伸对社会和事物的见解,激发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3]在英国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运用各种美术表现方式和技法,如素描、速写、肌理等来展现他们所看见的、所认识的事物、形态、感受。经过系列的美术与设计活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面对不同的复杂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环境,并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判断。正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的那样:“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4]

2.2 美术教学在美育中的价值

美术教学是艺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也是新时代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课程,就美术教学和美育普及的关系而言,要从思想上更为深入地认识到两者是有机统一、相互渗透、互为发展的关系。在我国美术教学的美育普及方面,主要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美术教育的现状,从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方面做了途径探索。[5]同时也强调了美术教学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可以开启审美与创造思维方式,培养视觉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和高尚品格,提高智力水平,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6]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在他的著作《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中提到“从行业和职业的角度,讨论美术教育的产生及其对人与社会的价值”,教师只有真正去欣赏学生独特的创作方式,才能在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中巧妙地引导,从而以美育素养为驱动来教育学生。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本身也是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大命题,更是培养高职学生美育素养的主渠道,宗旨在于育人,让学生在“美”中成长成才。

3 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缺位

3.1 美术教学的美育内涵存在差异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大背景下,诸多学校能意识到“以美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随着国家美育制度的逐步完善,诸多高职院校也已经开始推行美育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的美育内涵相对有了一定的运用和延伸,但地区和学校之间均存在差异,如,深圳和苏州的相关高职院校,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而拓展了数字美术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作画,可以实现网络分享、点评及打印功能,还可运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班级和学校之间的同步学习和视频互动,这种云平台的玩学并举,通过跨时空分享,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然而,在一些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还很难实现数字化的标配,或者只能打造成为体验课和公开课,短期内很难形成普惠性的美术教学,难以将学生从传统的工具材料制约中解放出来,这种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美育内涵在不同区域不同院校中形成差异。

3.2 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不明显

诸多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把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等同于其他学科的育人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科特点来进行研究,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在美术学科中失去兴趣。或者盲目追求教学质量和成效,简单粗暴地指导学生去参加比赛或举办美术类的展览活动,而不是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完善学生的人格出发,来健全学生的心智发展。更有甚者认为,美术教学的美育工作没有多大价值,只要抓好专业课程的教学即可,完全忽视了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方面,美术教师在对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但有些美术教师没有领会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毫不考虑美育的功能和意义,只顾课堂技法教学;或者是直接满堂灌的理论形式,从不结合技法和作品分析来渗透美育价值;又或者完全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根本不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从来不考虑非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更谈不上体验式和个性化的实践教学,“以美育人”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得不到全面的呈现。

3.3 美术教学的美育目标难落实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嵌入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术情操影响较少,更谈不上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明确的美育目标,导致美术教学的美育实效性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美术教学的本体语言无法得到呈现,在图像与创意、心理与视觉、审美与表现等实践素养方面,美育目标呈现较弱;第二,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物、自然、社会、历史等重大事件和环境中,很难将其与美术教学联系,学生的美术体验感不强,脱离了实际生活,美育目标难以切合实际;第三,没有注重以生为本的美术教学设计,在研读教学标准和学生成长实际需求方面,认识不清晰,理解不到位,“以美育人”目标的实效性较差。

3.4 美术教学的美育理念不突出

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育修养具有突出的作用,可以通过美的视觉形象,美的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育人功能。但在美术教学实际工作中,尚未提炼相对标准的美育理念,多数美术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法课或欣赏课,并未在教学中渗透美育理念,或者“以生为本”的美育理念不够突出,不能完全贴近高职学生的审美需求,如在美术教学大纲制定方面,不够深入严谨;对于美术教材,也是研读不精,即便是在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中,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和教学环境适应也缺乏应有的关注,针对性不强;在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以课说课,以美言美,疏忽了美术教学的美育理念。

4 美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缺位的原因剖析

4.1 教学条件有所欠缺

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要得以实现,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设计,这直接关系到美育功能能否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侧重职业技能教学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育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还不够,缺乏社会调查和企业的科学论证,以致美术教学相关公共课时太少,甚至有些连相关公共美术课程都未开设,基本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美育功能无从得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保障不力,例如在仪器设备、教学环境等条件限制,育人理念和教学观念的不一致,难以从美育视角下构建美术教学的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大量教学经费投入了,美术教学的相关美育功能亦会缺位,难以落到实处。

4.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在美术教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中,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多高职院校的公共美术课,由于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或者临时聘请教师兼任,甚至有些学校的美术公共课程没有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做任何要求,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得不到充足保证,缺乏相应的美术教师核心素养,又或者对高职美术公共教学的育人工作缺乏深刻认识。

4.3 教学目的不明确

通过对人物访谈和网络问卷分析,在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弄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方面没有处理好,教学双边互动不明确。第二,教材研读不深入,没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以自己过去专业的学习模式套用给非专业的学生。第三,教学过程不合理或不重视,课堂设计混乱,课堂导入流于形式,内容随意,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发。第四,没有充分把握美术课堂的实践性,没有合理处理好学、导、练三者关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4.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美术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与新时代美育精神融合不够,往往只是通过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让学生对照教材学习,应付了事,教学内容简单无趣,没有拓展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相对固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还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持久引导,教师在课堂简单讲授,或者是简单示范,没有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审美认知过程方面,没有结合美术教学规律与美育融合发展来开展教学。

5 美育视角下高职美术教学实践的创新途径

在推进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美术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学有着独特的美育价值,学生的人格塑造、心智启迪、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针对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存在问题进行功能补位,需要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美育理念,融合美育实践活动,基于此,在《中国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寻美”“赏美”“悟美”的“三美”意识,并探索“作品”“艺品”“人品”即“三品”的高职美术教学理念。

5.1 “三品”的缘由与意义

在历来中国画格调的品评中,虽有不同的说法,诸家不外乎的是对能品、妙品、神品、逸品等方面的分类,在这几类品评标准中,主要是从审美理念、理论体系和笔墨技法等方面来界定,即中国画作品的本体语言,换而言之,“中国画作品”本身有着最重要的涵义阐释,因“中国画作品”的内容和涵义的不同,品评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在“中国画作品”与“作品品评”关系的启发下,基于《中国画基础》教学的特性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将美术教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提升高职学生的品格?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作品”“艺品”“人品”的“三品”教学理念。

就“作品”而言,“艺品”中的能品、妙品、神品应属的“作品”的正格,此三品恪守法度,随其所掌握法度的精熟渐次递增,在于守正;“艺品”中的逸品则属“作品”的奇局,逸的字义意指“逸出”重重法网,其法在于出奇,在于超逸脱俗。可以说“艺品如人品”,所谓“人品正,众人敬”,“人品”常常决定了画品格调的守常与奇变,画面的品格高低也能反映立意造境的“人品”。“三品”正是基于从美术教学的作品分析,探寻美的艺术品质,从而升华到体悟人生的境界,它们是一组互为联系驱动,呈现“铁三角”发展的关系,是“以品化美”“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的教学实践探索。

5.2 基于“作品”教学,创新美术教学的本体语言

5.2.1 教师要提升美育核心素养, 涵养美术作品的本体语言

教师要严以律己,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深造和进修,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和行业研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的修养,拓宽自身的视野,丰富自身的阅历,形成专业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和美育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考虑学生的特殊学情,不断探索和完善更适合高职学生的“作品”教学。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教育能力,加强教法研究,钻研美术理论知识,提升创作水平和美育能力,因材施教,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形成高职美术教学的系统观点,提炼为美育实践研究成果,从而转化为典型的美术作品语言。通过不断的学习先进经验,优化美术课程教法的特色,完善“作品”教学的过程,努力丰富美术作品的本体语言。

5.2.2 围绕“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弘扬美术作品的美育精神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美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德智体劳的互为发展,美育并非只是美术教师的工作,而是全员的育人工作,高职院校应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在相关课程性质中要明确美育的指导地位,善于将美术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进行拓展,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推动高职美术课堂的美育作用。

美术教学和美育是互为关联的,都以“美”为先,美育的概念应大于美术教学,美术教学应以美育为指导来开展教学,把美术教学的感性经验与美育的“以美育人”进行结合,来升华美术教学的目标,弘扬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精神。具体可以从党和国家的教育任务进行切入,宣传相关美育政策,重点从理论知识、创作能力、美育实践、价值引领和审美情操等方面,革新美术教学的美育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挖掘美术作品的美育精神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为目标,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态度,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让学生健康成长。

5.3 基于“艺品”教学,营造美术教学的美育生态

5.3.1 “以文化人”的艺术品评启发学生的美育思维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下,高职美术教学需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的特点,以中华美育精神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美术教学的内在个性教育,遵循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艺品”的教学驱动,来启发学生的美育思维。如讲到北宋山水画时,重点阐述以“师造化”为主,在登临大山探索自然奥秘之时,让人心向平正,仰望山峰,主山堂堂,山与天连;环顾崇山,景象繁密,彼此呼应,造境生动,强化了画家对北方山水“雄正之美”的认识。

在结合经典名作分析“艺品”时,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如北宋大家范宽所作《溪山行旅图》,所绘景象主要是以陕西的太华山和终南山为题材,太华和终南二山为关陕名山,两山的雄伟纯正,其山形的自然之美和地域的人文气息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正”的艺术基础。《溪山行旅图》景象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由前至后,都是通过画家精心设计而后安排的景致,力求全面地表现自然地域的景象,其主峰山石的塑造,“雨点皴”应景而生,行旅途中的人物和动物作为点景都是认真对待,全面进行刻画,看不出半点马虎草率之笔,与山石形体的硕大对比而形成“正”的气息。同时,画面描写的山川所在地域的少雨干旱和山石的地质结构,也通过两壁狭长细瀑的布局进行了衬托,让人感受到了此地域少雨的气候环境,细长的瀑流与高大宽厚的山石相间,林木的布置设计繁密精正,营造了北宋山水画艺术的雅正,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全景式”的“正”审美。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对于美术美育的实践研究和成果转换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就其教学而言,要注重在精神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渗透,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美学思想、美育实践、学校精神等内容融合教学。利用课堂讲授和实践体验,设计和打造出高格调的美术文化品味课程,高水平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形象直观地传递美术文化精神、打造美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使高职学生得到美育文化熏陶,提升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既愉悦身心又发挥美育文化熏陶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成效。

5.3.2 完善“艺品”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多元内容融入有效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利用不同造型艺术和设计构成等创作设计载体,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现艺术的具体内容和展现不同的艺术形式,诸如师法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了解历史文化,搜集设计素材,分析人物性格等,利用教学中不同的创作设计内容和形式,寻求好的立意,将美术教学与大自然、现实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环境、个体特性等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关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视觉审美能力,并在审美观念、鉴赏能力、艺术气质等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美育素养。

2)团体形式焕发教学魅力。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将高职美术教学融入在有特色的美术社团活动中,如《中国画基础》每学期的课程,均有书画社团的学生积极选课,通过社团活动开展与美育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锻炼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自身美术教学育人的特色。还可通过工作室或项目组的形式,将本校或本行业教师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名师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将来服务社会,美化家国等责任,从而使得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贯穿始终。

5.3.3 创新“艺品”教学的方法

1)学科交叉教学法。正所谓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就是美术创作,其本身即为创造性审美活动,教师在美术创作教学环节时,面对大自然和现实世界的同一个表现对象,不同的视觉角度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便在同一视觉角度,由于不同的个体,发挥了不同的主观艺术个性,其表现的艺术旨趣也不一样;甚至相同对象因受时空和心境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于创作环节的教学而言,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这种高度抽象的思维培养与职业技能实训的逻辑思维是异曲同工,有时候为了简化问题而进行的抽象思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再复杂化。同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形象思维和美术教学的感性审美融合更是如此。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和拓展,带着创作意识和审美驱动进行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美术教学多学科交叉式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在美育工作中探索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路径。

2)多媒体与网络互动教学法。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学校和美术教师必然要通过网络等新兴多媒体加强美术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变的微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采用数字美术课堂模式,创新美术教学微方法,充分利用微网络,进行微传播,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如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开办网络展厅、网络美术社团,举办各类美术教学展览,让同学们参与到作品鉴赏、创作的互动过程中,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便捷和体验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美术教学的作品进行修改,创作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和理想的新作品,以此获得审美经验和再创造体验,这种经过再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美术作品,凸显了美术教学方法独特性,把教学中“创造美”的目标和“实现育”的任务进行有机结合,阐释了美术教学与美育融合发展的精神力量。

5.4 基于“人品”教学,拓展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要重视美术教学的育人作用,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更新教学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美育价值,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增强美术教学在美育工作中的吸引力。

5.4.1 实施标准教学,提升学生美育核心素养

美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大工程,如何将美育功能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考虑以生为本,综合考察美术教学的教育特征、社会特征、美育特征、职业特征等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可以概括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五个美术核心素养,从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出发,探索将美术专业知识、美术创作和美育素养结合起来,构建大美术通往大美育的评价标准。

如何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美育的具体价值在教学标准中进行校正和完善。必定是以“立德树人”为总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契合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等方面制定标准。着重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标准教学:一是学生思想素养的标准,可以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术情操方面进行导向;二是学生审美素养的标准,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具备发现美的眼光,养成美的行为习惯,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三是学生能力素养的标准,可以通过美术的基本技法技能,提升美术创作的实践能力;以作品鉴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智力,提升综合的学习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标准”来提升美术教学的美育质量,引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变革。

5.4.2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美术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思考与讨论、动手与实践等重要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素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度出发,将美学思想、美术欣赏、美术创造等观念传授给学生,拓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以此塑造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在作品中呈现的个性和情感要予以充分尊重与肯定,利用高职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下坚实的美术教学基础,促进美育素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5.4.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术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和艺术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尝试中进行艺术探索,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学好美术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不同专业的学情,不断调整和改进美术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所想所感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倡导学生探索式学习,引导学生真正热爱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弥补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美育缺憾,从而促进学校美育体系的建设,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

5.4.4 立足课堂,切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师要立足课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师语言的艺术,挖掘美术教学的有效资源,把教学重点指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美,自发地获取美术知识,主动地去体验和实践美,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感受等方式,把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通过可视性和获得感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来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起着教育作用,让美术教学发挥创造作用和审美功能,使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美育的创新素养,将美育理念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美术教学的美育质量,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育人魅力。

综上,从美育视角下探析高职美术教学,需要紧扣时代主题,不断完善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弘扬美育精神,尤其是“以品化美”“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的教学实践方面,要凸显美育的价值,突出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引领地位,把美育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以美育升华美术教学的高度,以美术教学汇聚学校美育的精神力量,通过美术教学与美育的融合发展,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路径。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高职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