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413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生态文明作为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提升国家整体生态文明的治理能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突破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洞庭湖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湖,要有大湖意识,树立大湖观念,营造大湖生态,打造大湖文化。
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涵盖湖南省的岳阳(东洞庭)、益阳(南洞庭)与常德(西洞庭)三市,以及长沙市的望城区还有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相关县市区域。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共33个县(市、区),经济总值7152亿元。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洞庭湖,孕育着世世代代的两湖儿女。“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赞誉曾随歌声传遍四方,深入人心。
这一地区无论从地理气候特征到人文传统习俗,还是从交通格局发展、资源优势分布、依托产业的基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同质性。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将环洞庭湖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发展建设,进行生态协同治理,走区域生态发展特色之路,是一个非常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国务院2014年批准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方案,并要求湖北和湖南两省及国务院相关负责部门启动协同发展整合机制,将环洞庭湖的整个生态经济区域打造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毫无疑问,这将是对环洞庭湖整个区域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恶化不容乐观。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大型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的洞庭湖,在两湖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近年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人类由于过多的为了经济利益的因素,频繁遭遇天灾人祸,使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困境日益凸显,周边地区各种不断增长的落后低产能的造纸等高污染企业的任性排放,将污染物直接排入洞庭湖,当地渔民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用电打鱼和迷魂网等毁灭性捕捞方式肆意过度非法捕捞,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湖区的各种孤立性、临时性举措导致生态失范未得到彻底有效根治,造成了环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作为自古以来就拥有“鱼米之乡”美誉的环洞庭湖地区,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两湖儿女,其凭借着全天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浑然天成的自然条件,环洞庭湖地区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由于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机保护与及时修复,使得环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治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虽然国家与省及市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对环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治理的积极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治理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国家治理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与进程。所以在加强对环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治理的探索中,如何真正将环洞庭湖地区区域经济纳入可持续、健康、稳定、协调的国家治理发展规划。也是关系到环洞庭湖周边人民的福祉,关乎湖南湖北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则,甚至是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作为环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文明治理的关键点,就是要在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已经成为环洞庭湖地区生态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点。以环洞庭湖周边地区生态现状为研究对象,根据环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维度探索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战略对策,为环洞庭湖地区和谐长期稳定科学发展,提供卓有成效的积极指导,同时也将为我国内陆环湖地区的生态文明治理积极有效的经验与借鉴。
长期以来,环洞庭湖地区生态让位于经济发展,使其处于过度利用的状态,生态建设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我们认真面对。
长期以来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地居民崇尚征服自然,认为经济利益压倒一切,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相处,导致人们缺乏对自然的呵护与关爱,过多注重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与开发,生态自觉意识严重缺乏,使人类活动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藐视自然生存法则。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等等。在现实的利益驱使和诱惑下,生态意识长期处于较低状态。
环洞庭湖地区由2省5市33区县组成,由于受属地行政区划和部门条块管理体制的限制,其管理呈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政府部门在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不畅通,有时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长效治理方面,环洞庭湖地区目前仍有待建立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湖区生态治理沟通协调的组织机构,落实各级单位和个人的终身负责制。使其生态保护政出多门,政令不一,漏洞百出,导致其监管机制在当地居民没有威信。生态治理仍存在务虚的现象,协同治理乏力。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环洞庭湖区的鱼米经济模式,都是建立在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欲望为核心,忽视自然法则的报复,特别是生态对人类行为的种种惩罚行为。近些年来环洞庭湖地区出现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连续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些教训足以证明:只有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深刻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环洞庭湖的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消费观念盲目崇尚个人消费、利益攀比与消费攀比等不良倾向,使人们的消费丧失理性。人们已经不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正常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与好奇心,浪费消费、面子消费、破坏性消费等错误观念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对洞庭湖资源的过度掠夺,如鱼虾的灭绝性捕捞和变态式的盗挖河沙。这一系列的错误行为,造成了对洞庭湖生态资源的极度破坏。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要求的具体实践和要求;在探索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上,环洞庭湖地区要发挥先发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性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个落脚点,厘清定位,提高站位,大胆创新探索,努力形成特色经验,将环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
一是全面提升环洞庭湖区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筑牢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价值观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牢固树立保护洞庭湖就是保护家园和未来的强烈意识,提升“守护好一江碧水”思想和行动自觉。
养成良好环保习惯。培育保护生态资源、杜绝过度消费,倡导绿色消费、循环利用,降低排放、减少污染的环保生活习惯,维护干净整洁,保持清洁美丽,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不向湖中江中扔垃圾、倒污物和排污水。争做环洞庭湖地区的“清洁工”,为湖光山色添绿增彩。
应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教育宣传的长效机制,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生态建设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小培养生态危机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日趋科学合理的基本生态科学系列知识。通过学校、社会和社区各个层面,加大生态宣传力度,进行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活动,如学校层面进行生态文明竞赛、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游学活动、环境保护夏令营、环境保护学习主题活动日等,通过自媒体和生态领域专项治理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生态建设人人有责。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环保组织的力量。目前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越来越完善,成为了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大力支持环保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特别是对洞庭湖生态活动的正常监督,督促政府部门和民间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环保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是生态环境事业的同盟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治理力量。许多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事业,默默无闻,牺牲个人利益,举报各类生态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是政府力量的积极有效补充。在环洞庭区周边内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组织有序参与环保事务的管理体制,落实综合监管,实现协同生态治理,完善环保组织引导发展政策鼓励措施。
三是成立专业性强的生态治理机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洞庭湖区上下联动,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提升政治站位,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前工作重点,集中精力认真抓好落实。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及时了解掌握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整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环洞庭湖区应成立统一的专门行政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建立生态责任终身追责制,责任明确,分工明细,使责任和权利明晰,一目了然。环洞庭湖区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其生态事务协调和信息的应急和长效处理机制,建立信息共建共享科学平台,如专门的治理公众号和长期宣传网站,包括生态治理政策、生态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生态治理举报处理、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组织开展公益性环保活动等内容。另外,该机构还应对湖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进行普及教育,为生态治理提升有效资料和依据;为湖区居民搭建生态文明行为的各类参与平台,鼓励支持倡导各类公益性环保活动,比如定期进行洞庭湖区生态资源放养活动,加大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美化生态环境等等。
优美的湖区环境既是居民的生态福祉,也是长远发展的竞争力和支撑点。将持续加大湖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水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成为地区形象改善的发力点和环洞庭湖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环洞庭湖生态命运共同体。将环洞庭湖地区进行联防联控,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形成整体合力,坚决处理“各自为政”的错误理念,将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加以整治中,牢记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围事件的深刻教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筑环洞庭湖区生态命运共同体,造福子孙后代。
注重维护生态和谐。促进湖区的水生态平衡,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环洞庭湖区的一草一木,善待万物生灵,持续推进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禁止在环洞庭湖水域内采取电、毒、炸方式捕鱼,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禁止在禁捕期捕鱼,不乱采乱挖,减少水土流失,留住绿色洞庭,形成环境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