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中推广智慧养老

2020-02-25 08:17郑心倩黄骞胡智临
福建建筑 2020年8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郑心倩 黄骞 胡智临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9%[1],农村地区较于城市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更高。同时,相关研究学者预测,中国在2025年前,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会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2]。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农村地区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超过50%,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接踵而来,造成农村地区留守、空巢老人数量不断上升[3]。

传统养老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3种养老方式,主要有上门照料或养老中心集中照看两种形式,受到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农村地区主要由子女承担父母居家养老为主。张正军,刘玮[4]认为,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核心应为居家养老模式,应在政策的支持下围绕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扩展或补充;熊茜等人[5]通过比较分析3种农村养老模式的成本-效用情况,认为其中成本最低、效用最高的为居家养老模式。但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增多,许多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却独留家中,鲜少有人照管,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出现危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左美云[6]提出将智慧养老引入居家养老中,其能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灵活的服务创新模式,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智慧养老”的概念,起初被称之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监控老人生活,让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为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国台办等单位于2013年共同举办了“首届京台智慧养老论坛”;2015年,国务院发布《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农村智慧养老的研究很少,而且笔者认为智慧养老更适用于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无人养老的现状,有益于加强政府、社会与农村老人的联系,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无人照看的问题,保障农村独居老人身心健康。故,本文通过对智慧养老在农村居家养老中的优势以及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硬件改进、软件加强、养老制度、老人自我照料和产业链完善5个方面,以政府部门或智慧养老企业推进方、农民接收方、政府决策方为对象,提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智慧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1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农村养老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关乎几代人的福利,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任重而道远。

(1)农村劳动力外流,养老需求显著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许多农村人口向沿海及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流动,使得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日益增加。由于这些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及时照料家中孤寡老人,从而引发了农村老人养老的诸多问题。外出务工子女由于生活压力无法按时在经济上接济父母,这无形降低了农村老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即便有资金支持,老人自身生活无人照管,甚至还需照看孙辈,对其身心都会有很大影响,最终将恶化农村老人健康状况。

(2)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远低于城市老年人

由于农村的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并且大多数的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为耕作农田,再加上部分老人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些无形增加了农村老人的身体负担和患病风险。因此,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老年人,其中城市不健康老人比例占10.6%,而农村却高达20.3%;此外,城市中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口占2.4%,而农村占3.3%[7]。若将一些测量仪器用于农村养老中,实时测量老人的健康信息(如血糖、血压、热舒适度、异常行为等),能够掌握并预防独居老人的身体及精神健康问题。

(3)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方式

目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机构如养老院、老年社区中心等较为排斥,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违背了传统的孝道,因此,农村居家养老仍为主流。同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若干问题,社会养老保障虽然覆盖面越来越广,但保障水平较低,社会养老服务多渠道供给的法律依据不足等。因此,农村养老中需要一种媒介将农村独居老人与外界联系起来,以推动政府及社会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关怀,同时也可利于子女及时掌握老人生活状况,安心在城市工作。

2 智慧养老在农村地区应用的意义

目前的智慧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大多体积小且便携,可设计为手表、手链、项链等形式便于随身穿戴。如北京东城区试行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其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老人心率、血压、睡眠等实时数据,可以对后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健康信息、养生建议等)定期推送至老人及其子女的手机客户端;此外,该平台还能够实现GPS定位、跌倒识别和自动报警呼救等功能。另一种智慧养老为智能家居系统:如智能家电控制、智能监控系统等。如南京市鼓楼区利用物联网系统,通过视频终端无线连接家中的主要电器及各传感器,以实现远程监控、紧急呼叫、社区家政、远程医疗等内容。相比于国内的智慧养老,国外在辅助设备的应用上更为广泛,如智能化辅助洗澡装备、智能化辅助如厕装备以及睡眠质量检测设备等使用。

通过对智慧养老应用分析发现,目前的智慧养老几乎未应用于农村地区,而智慧养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农村老人状况,解决农村独居老人无人照看问题,全方位监测老人生活情况,预防并降低事故发生率,改善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现状。

(1)及时救助独居老人

如今“421”或“422”类型的家庭(即4个老人,一对双独夫妻,养1个或者2个孩子)愈来愈多,家庭的小型化、空巢化成为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背景。当处于半失能状态或者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的空巢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若无法及时救助,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智慧养老中的紧急救助功能则能有效且实时响应老人的紧急求助,从而降低空巢老人意外死亡的概率。

(2)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智慧养老系统可以作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端与社会、企业供给端之间的纽带,通过对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分析,能够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还可利用网络建立社交平台,满足老人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3)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养老成本

智慧养老可以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尤其是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智慧养老可以集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可减轻家庭照顾压力,腾出年轻劳动力,节约人力资源,这无论对家庭收入的增加还是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积极影响。“智慧养老”打破传统点对点(在家等待上门服务)、包对包(老人集中统一管理)的服务形式,运用相关技术同时连接老人和服务端,降低养老成本。

3 农村智慧居家养老的运行困境

虽然智慧养老应用于农村地区会带来诸多好处,但是对于政府部门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推进方而言,农村地区基础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智慧养老技术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农民接受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认知水平不高以及政府智慧养老产业扶持政策不够种种因素限制,在推广运行过程仍存在不少障碍。

(1)改造难度大,经济成本高

农村地区若要进行智慧养老的推广,需要政府部门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相应改造。农村智慧养老基础设施改造需要征得村委会和老人家庭同意,成本和阻力都不容乐观,尤其一些基础设施改造如水网、电网的改造实施难度大,且部分智能家电的采购尚需一定必要的资金投入。

(2)信息数据缺乏有效挖掘,智慧养老服务呈现被动性

在智慧养老中,信息服务平台可对老人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及生活状态等海量的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从而进行监测。这些数据获取相对容易,但政府部门或相关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如何对数据整合分析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服务工作,仍是一个难题。国内目前绝大多数的智慧养老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属于被动响应,不能在事前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

(3)农民收入较低,生活保障不高

当前,我国虽然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平衡,在许多偏远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农村土功能越来越弱化,加上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愈显低弱。同时,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其中劳动收入占乡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的41.18%[8]。随着城市基本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需求已逐渐从化解经济保障风险转移到非物质保障方面,但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仍然不高。

(4)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智慧养老产业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智能穿戴设备上,且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智慧养老系统和平台虽由政府主导,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并未全局规划整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 “智慧养老”“科技助老”等新理念的不断崛起,智能养老系统的产品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在养老服务信息化中我国并没有统一建设标准。

4 推进农村智慧居家养老的对策

研究表明,国内的智慧养老中,主要围绕物联网应用、养老模式选择、信息基础建设及城市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而国外智慧养老研究围绕智能家居的具体应用功能、无线传感网来展开,侧重于技术和应用功能研究,智慧养老的功能和应用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9]。

(1)发展智能家电及老人智能感知终端,实现远程服务

当政府相关部门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对农村家庭硬件设施改进时,不应对家电网络结构进行大的改造,而应把着力点放在对已有家电设施设备的改进上,利用物联网自动采集技术收集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实时数据。同时,为保证监控的实时准确性,还可为老人安装个体、家庭智能感知终端,信息通过智慧养老云沟通,可将老人异常情况发送至亲属的智能客户端,不需要老人掌握复杂信息技术能力,即可实现位置信息、健康信息、监控提醒、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体检)、上门服务(日间照料、情感关怀)等功能。智能感知终端可将老人的各项指标予以记录,并上传至信息库中,根据老人的习惯、健康状况智能分析计算,自动匹配相关服务人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帮助。

(2)提高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处理能力,实现智能分析

政府部门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可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将大量的老年人及相关要素信息收集在一起,并将这些海量、分散、零碎的信息存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这些数据信息,建立监测数据与老年人生命健康状况之间的模型,预先判断老年人生活状况,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例如,当信息平台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则可直接联系对接的医疗机构,在紧急情况下派出医务人员实施高效及时的救助。

(3)加大农村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可以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基础设施进山进沟进村,让每家每户都能够使用上互联网。此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补贴力度,出台相应的标准促使农村地区网络收费进一步降低,或免费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服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加大网络建设投入,让农村所有地区共享外界发展信息,让农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4)制定智慧养老服务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

政府需要转变养老服务观念,将养老产业从单纯的公益向社会产业转变,鼓励民间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投资,制定智慧养老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养老产业链,为养老产业提供较高投的资回报预期。在老人购买支付养老服务方面,鼓励老人使用智慧养老基础服务产品,并争取列入医保目录。政府应高度重视智慧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推进顶层设计,制订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机制、服务监督和评估机制。

5 结语

我国的智慧养老正在迅速发展,将其应用在农村地区能够及时对农村独居老人进行紧急救助,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节约人力资源并降低养老成本。但智能养老现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真正实现农村地区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从政府部门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推进方来看,尚需优化硬件基础设施、提高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数据处理能力;从农民接受方来看,尚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强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而政府决策方,需要制定智慧养老服务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助推智慧养老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升我国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城乡覆盖面。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