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世家训观照下的清官廉吏及其为官之道

2020-02-25 08:14吴蕴慧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世子孙家训

吴蕴慧

(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自《颜氏家训》开“家训”之先河,各地家训蓬勃兴起。苏州具有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世家蔚为大观。宋代以来,苏州族规、家训类的著述日益兴起,官绅世家效仿《颜氏家训》之意旨,以治家育人、崇圣尊经为出发点,基于儒家哲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家族后世为人修养、治家立世与家族荣辱、兴衰成败密切相联,使家族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其中,苏州传世家训观照下的官箴、官德,不仅是仕宦书香之家清白家风的传世之作,更是苏州“廉石精神”的内生动力。

一、苏州传世家训对清官廉吏的塑造

苏州传世家训涉及修身励志、为人处世、持家治家、尽忠报国等方面的训诫,家风门范各有特色,所谓“张文、朱武、陆忠、顾厚”[1],就是对吴地大族家风门貌的概括。究其根本,苏州传世家训关注的是家族子弟成长过程中的蒙养教育,具有精神引领和警示约束的作用,对为官者塑造清廉自持、廉政不阿、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经典熏陶,思贤明志

苏州传世家训将读书、立德作为家族传承的法宝,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准则对家族成员进行引导和规范,劝导子孙读好书,习经典,听圣训,为圣贤。《资敬堂家训》有言:“凡看书籍,须有合于孔圣并经书典籍者,方可专心体认。如悖于圣训者,当烧毁,不可存留在家。其余闲杂书籍同。”[2]98与此同时,强调“读书一道……志在圣贤”[2]99,为善人,明人伦,辨是非,做清官,告诫家族后人在博取功名之后,亦须修身为善,殉道明志,传承风清气正的家风。

圣贤经典可以陶冶情操,有助于洞悉为人处世之道,因此,苏州传世家训训诫子孙读书以修身养性为主,不可功利,不唯功名。江阴东兴(今属张家港)缪家家训指出读书的作用:“博通经、史、子、集,观古人成败兴亡,考天地山川人物,增长识见,涵养性情,皆读书也。”[3]《昆山砂山王氏家训》认为:“变化气质,陶淑性情,惟典籍是藉,不徒呫哔训诂为弋猎功名之具也。”[2]176《治家格言》指出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2]138《昆山胡氏家训》亦认为:“读书不是单为应举,便要讲究做人的道理,思量为圣贤。”[2]152

苏州传世家训还将阅读圣贤经典与反身自省、立志修齐有机结合,希望家族子弟以圣贤自期。《资敬堂家训》希望子弟读书能自查自省:“读五经四子书,须要句句体认,反之于身,宛如先圣先贤相对晤语,动静云为须依圣贤做去,暗室屋漏,常如天地鬼神,鉴察动念,须存曾子之三省,颜子之四勿,庶几可以为家庭之肖子。”[2]98《治家格言》强调读书以反躬自责:“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若能兼通六经及性理纲目、大学衍义诸书,固为上等学者。”[2]138《昆山胡氏家训》明确指出,读书要“思量为圣贤”[2]152。

儒家圣贤经典对为官者性格、品行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文震孟精通《春秋》,具有刚正、高洁的品格,为当时名家,他为崇祯皇帝讲《春秋》,甚得其心意。太原王氏家族坚持以《春秋》传家,作为移居太仓的后人,王锡爵始终秉持“不欺天、不害人、不贪财、不怙宠”[4]的为官准则。缪昌期自幼熟读孔孟之道、朱子理学及忠廉经典,并融会贯通,铸就了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忠烈品性。陆燿虽职位低微,却能以古代贤达之士为榜样,自勉自励。袁洪愈砥节砺行,上法伯夷,为人性格耿直。

(二)现身说法,耳提面命

苏州文化世家将家庭教育视为家族盛衰的根本,所谓“子孙之贤不肖,家道之盛衰因之故。父兄之教诫,即子孙之圭臬也”[2]78,认为“延师训子,此蒙养之要务”[2]19。苏州传世家训注重家庭传习、濡染熏陶的氛围,强调家学授受,要求“父兄之教诫”。因此,苏州书香门第、读书世家中,父子、祖孙、叔侄乃至母子之间,往往也是启蒙、传道、授业的师生关系。家族中的核心人物更是家族子弟的精神向导和榜样标杆,他们以自身的经验教训、功过是非现身说法,对子孙进行教导启发、警示训诫。

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鏊为荣,家规的特色之一即以王鏊为模范,至今还有以“鏊”字为孩子命名者,希望能继承王鏊的精神。常熟翁氏翁心存是翁氏家族中官品最高的人物,有“廉正传四海”之誉,其手书对联“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孙修子在修身”[5]126的日常教诲,成为翁氏家族的精神范式。常熟潘氏第一个进士潘奕隽“金阶步滑”之语成为潘氏家族的警钟,家训留下“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慎言语,节饮食,保身之要也,汝曹其念之”,“愿汝曹为本分官,不愿汝曹为炙手官也”等训诫教谕。①转引自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第231页。常熟蒋氏蒋伊以自身的教训为诫,“因昔曾为人准一词,而两家结讼,经年不已,致两败俱伤,我深悔之。后人能体我悔过之心,可谓贤孝矣”,告诫子孙“不可为人准词状,此事人极易犯之”。[2]200东兴缪氏缪昌期忠烈清廉的品性得益于恩慈严正的家教,其父皓首穷经,言必忠孝;其母聪慧贤淑,知书达理。苏州彭氏状元彭定求之父—进士出身的彭珑,不仅对彭定求的功课亲加指授,还常带彭定求去各地拜会名师,并有幸拜入学者汤斌门下。彭定求在葑门筑“志矩斋” “南畇草堂”,课读子孙,亲自编撰了一些家庭教育读物,如《明贤蒙正录》。彭氏另一位状元彭启丰便是在祖父彭定求和父亲彭正乾的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父亲的教导,行事低调谨慎。

苏州世家中的女性在教诲子孙、传承家训方面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她们或知书明理,循循善诱;或相夫教子,言传身教。常熟翁氏八世祖母王氏教育子孙“读书当务其大者远者,得一科名不足为重也”,“读书为善士,吾子孙也。有不肖,吾死鬼宁绥不来食矣”。[5]126翁心存之妻许氏以自身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品质教育子女,翁同龢为官数十年均能操守自洁,不染分毫,受其母影响甚深。昆山顾氏顾炎武嗣母王氏在明亡之后绝食而亡,临终有“无仕异代”[6]的遗命。入清后,顾炎武谨遵嗣母遗命,以明末遗民自居,未肯屈服于清廷,保持了读书人的忠节。

(三)保德保身,毋堕家声

苏州传世家训有贵名节、重家声的传统,尤其是世族大家看重名声节操和家风门范,秉承谨慎居官的训言,将感化教育与惩戒警示相统一,严诫家族子弟保德保身保家,告诫家族成员“毋负国恩、毋贻祖耻”[2]132,并有违者不得入家庙的警告。

常熟钱氏先祖留下《武肃王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睦”“河中王氏、幽州刘氏,皆兄弟不顺不从”“襄州赵氏、鄂州杜氏、青州王氏,皆为小人斗狯”等诸多反面案例,以防微杜渐,教导子孙“恭承王法,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指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财灭门”,因此“千叮万嘱,慎勿违训”。[7]常熟归氏以《礼》传家,训诫子弟重道德、惜家声:“凡我族人,尊卑长幼各以安贫守分睦族恤邻为务,不宜违例侵法,致累身名。”[2]160

二、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为官之道

苏州传世家训为维系家族的安定团结,提升家族的社会竞争力,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为训言,将“孝亲”与“忠君”融为一体,遵循事亲则孝、事君则忠的准则,如《朱子家训》有言:“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8]《昆山王氏荫槐公家训十四条》中有:“居官宜清廉也。吾儒读圣贤书,必期行义达道,大之可以致君泽民,小之亦当砥节励行,盖官箴以清谨为主。”[2]169《夫椒丁氏家箴》中提到:“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须出而爱君忠国不愧科名,退而修身砥行规模后学,为名臣、为巨儒,是祖宗所冀望,士林所倚重也。”[2]88在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引导下,苏州传世家训将代表家族文化凝聚力的“孝义”之道,升华为代表国家民族精神支柱的“忠义”之道。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为官之道、官箴官德具有立身保德、忠君为民的特点。

(一)忠君爱国,事君尽命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9]在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驱使下,读书之士满怀拳拳赤子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辅佐朝廷、定国安邦为己任,对国家高度忠诚。苏州传世家训对子孙为官之道的教诲主要体现在“忠”上,认为“忠为令德,大亨贞也”[2]8。何为“忠”?《南徐徐氏景寅公宗训》引用了朱紫阳(朱熹)的诠解—“发己自尽谓忠”“尽己之谓忠”“以忠则表里如一”。[2]13在忠孝同轨的儒家文化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10],“忠”即“大孝”。《卯峰叶氏家训二十条》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故为孝者,必贵于忠,而为善亦莫大于忠……盖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2]8而不忠者,则被视为败身辱家,《南徐徐氏景寅公宗训》中说道:“人苟不忠,则事君交友俱失所恃。”[2]13

1.“忠”谓竭尽所能、尽心尽责、尽力尽命

“忠”在苏州传世家训中首先体现为尽心尽力,树立勤政敬业、不辞劳苦的官德官风。《石林家训》要求子孙尽忠报国、名垂史册:“凡吾宗族昆弟子孙,穷经出仕者,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彰昭于无穷也。”[2]3《武肃王遗训》要求子孙出仕则利谋天下,为国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心存忠孝,爱兵恤民”,“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11]《归氏彝训述》要求子弟做官要尽忠,亲力亲为,尽其所能:“我族人须以忠孝为本,事亲竭力,事君尽命,与子言孝,与臣言忠,始为名教完人。”[2]159《王氏家谱》收录的王鏊十九通诫子书有“诫子服官之道”,不仅是对子孙为官之道的要求,也是王鏊本人为官的宗旨:“官位无论大小,只要尽心尽责,问心无愧,都乐在其中。”[12]《资敬堂家训》教导子孙“成名之后,须于地方兴利除害,忠君报国”[2]107,《南徐徐氏景寅公宗训》以为“忠也者,存之于心,真实无妄,施之于人,心力殚尽之谓也……汝曹他日,出身事主当鞠躬尽瘁,为人谋事当殚心竭力,方不负此一字”[2]13。

2.“忠”即无所欺瞒、真心实意、实心为政

《石林家训》有言:“吾见世人未尝能免于欺,受教训面从而不行,欺也;己有过失,隐蔽使不闻,欺也;有怀于中,避就不敢尽言,欺也;佯为美观之事,未必出于情,欺也。”[2]5叶氏由事亲“孝则勿欺”推导出事君忠则勿欺的道理。《卯峰叶氏家训二十条》对“忠”的要求除尽己外,还指出:“忠为尽己,忠为不欺。夫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内外倡和,一其心之谓矣。”[2]8《夫椒丁氏家箴》对“尽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为官者尽忠,不欺君为忠臣,“致身以事君固有奇忠大节,今子孙读书筮仕,得叨一命之荣,以廉能称职,不以贪冒欺君,即是为朝廷效忠之臣,无愧先人矣”[2]86,而不为官者亦要尽忠,为忠良,“至于庶民耕田凿井,非礼弗为,早完国税,急公趋事,便是忠良百姓。不得谓我无官守,无可尽忠处也”[2]86。《吴江周氏家规》将“实心”作为衡量臣子、子弟的标准:“作事须要认真,为臣子须要实心,忧国忧民。为子弟,须要实心孝友,如此居心,自然有至当之理,凡事皆然。”[2]134

(二)济世安民,为官为民

基于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的思想,苏州传世家训立足民本、务实之道,教导子孙有出仕者要谨守“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理念,不为个人谋私利,而以勤政爱民为立身之本。《吴江周氏家规》曰:“子孙有职位者,尤当谨守礼法。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当时省戒,勤修清慎,惠泽地方,布德桑梓,周济亲族故旧。”[2]132周氏家训所言也是苏州传世家训济世安民、体恤民情、爱民如子、为百姓办实事的典型代表。

1.居庙堂之高,立政为民

虽然苏州传世家训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出为官为民的情怀。为官之道归结为勤、廉二字,居庙堂之高者,要具有济世安民之大略;为父母官者,要能身体力行,施善于民,办好兴修水利、革新弊政、减少税赋、助农桑蚕、赈灾救民等民生实政。

《钱氏家训》提出为官要“爱民如子,去蠹如仇”,认为“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为官者不谋一己、一时之利,要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的胸怀。[14]在这样的家训训导下,培养出了被誉为“钱青天”的钱昕,他不畏权势,杖毙恶奴;荆州太守任上,廉洁自守,不取私利,甚至从常熟自带衣食,人称“富不爱钱钱昕”。常熟言氏家族成员虽无显贵达要,但凡入仕者都能严于律己,造福百姓。言氏东晋时二十六世言既孝为官后问民疾苦,清理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长洲文氏以忠君爱民、清廉自持、淡泊名利传家。文林(文徵明之父)为官恪尽职守,凡有利于当地和百姓之事,无事不可为,不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修凿沟渠,还兴办学校,教育英才,砥砺士气,终身不为贪赃枉法之事。文森(文徵明叔父)不但做到“一切苞苴,不得蹐门”[15],还将自己的俸禄随手散去。

常熟翁氏人才辈出,家世显赫,家族恪守“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16]的家训。翁咸封(翁同龢祖父)实心爱民,在海州为学正十二年,先后八次奉檄赈灾,“手散万金而不名一钱”[17],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翁同龢为官更是怀有体恤民生、匡时济世的胸怀,有诗言志:“立国民为本,匡时政在人。”①转引自谢俊美:《翁同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306页。苏州彭氏具有勤廉兼备、关怀民生的从政家风,彭启丰为长子彭绍谦赴任作《汶上县斋座右铭》,告诫儿子知县乃“百里寄命,万夫所望”,赴任后“勤尔职业,饬尔纪纲。勿务趋走,勿事恢张”,在任应谨记“守土之责”“民用悦康”。②转引自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与文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80页。彭绍谦谨遵父命,任职期间,疏浚河道,修筑堤坝,赈灾救济,善政不胜枚举。

2.处江湖之远,心系苍生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为官之道,心系苍生不仅是为官者的本分和初心,更是贤达之士经国济世的责任和情怀。《昆山胡氏家训》有言:“事君贵忠,已仕的要赤心报国,未仕的亦要立志做个忠臣。打炼做清官的志气、为国家的肝胆,安社稷、救苍生的经济作用,不待身都爵禄才忠爱也。”[2]140-141由此可见,不论是否出仕,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深受儒家经典熏染的有志之士,都应心系黎民苍生,无违本心,不苟独善。此外,苏州传世家训还集中体现了儒家爱人、助人的仁爱思想和性善主张,官绅世家将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作为家族的责任和义务,救民于危难之际,热心地方公益事业。

王鏊在归隐期间纵情山水的同时,仍时时关心国家政事,尤其是民间疾苦。当他目睹吴中赋税苛重、民不聊生时,曾多次致书巡抚,希望改革吴中赋税、徭役积弊,有“山中宰相”之称。常熟翁氏家训“绵世泽莫如为善”[5]123,告诫后人以忠厚家风、积德行善来绵延家业。道光二十年(1840),常熟大水,当时告养在籍的翁心存不仅“捐资赈饥”,而且率士绅立誓于城隍神—“有私一钱者,祸及子孙”,“在事者皆悚惕,无敢欺隐”[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夏,常熟、昭文县地区大旱,庄稼严重歉收,地方豪绅强征民租,民不聊生。当时,翁同龢被贬居乡,顾不上自身处境,致函好友,请求设法赈灾,后又率先捐银五百两,先后赈济当地贫民三千多户。昆山“徐氏三鼎甲”—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秉承舅氏顾炎武的“民本”思想,为官、退居均不忘关怀民生。康熙十五年(1676),昆山遭遇严重灾荒,因通籍之故在昆山老家“杜门却扫”的徐秉义,积极参与救灾事宜,捐粮千石,还专门写了一篇《赈饥录序》,提出“天下事以实心为之则无难不易,熟讲而力行之则虽难必济”③徐秉义:《赈饥录序》,见金吴澜、李福沂、汪坤等纂:《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四十六“艺文四”,光绪六年刻本。。徐秉义在家乡还参与筹办广孝阡、育婴堂、同善会等慈善机构。

苏州传世家训观照下的为官之道高瞻远瞩、格局高远,以名臣巨儒为期,以廉直自律为重,以实政为官为责,从而培育出众多廉而有为、廉而有能的清官廉吏,谱写出一曲曲家喻户晓、可歌可泣的苏州廉吏之歌。

猜你喜欢
传世子孙家训
豆腐是怎么来的?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传世名画
First Man
家训伴我成长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