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伶俐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 2019 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在这些宏观背景下,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从古至今,那些精益求精的匠人们,一直是人们歌颂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出神入化、庖丁解牛等成语都是他们对产品极致追求的最好体现。 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在继承了传统工匠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汲取新的时代精神。
综合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的不同解读和表述,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指劳动者在自己的行业或领域,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是一种极力追求优质工作目标的职业理念、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追求。 工匠精神内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劳动者的技艺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二是要求劳动者拥有对产品质量追求极致的理念。工匠精神实质上是技艺和品德的完美结合。 工匠精神的特点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态度一丝不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对产品技术创新的不懈努力。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 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们不断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 以期为国家培养拥有良好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1.紧扣时代之需。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行动纲领。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 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 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 预计在2020 年全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 万人。[2]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落实育人之责。习近平强调,思政工作要突出立德树人使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坚持“八个相统一”和“六个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助力于学生的全面成才。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技术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更受欢迎。 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敬业、专注、创新”等内容,便是职业素养最好的诠释。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迫在眉睫。
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材中的内容有很多契合点,这为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落实“三进”要求、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提供了可行性。 限于篇幅,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分析如下:
1.与敬业诚信的价值观相契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工匠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首先,就敬业精神而言,二者有共同的契合点,都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爱业,努力工作。其次,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具有一致性。诚信的前提是质量第一,不能欺骗消费者,这就要求匠人们对待产品一丝不苟,追求极致。再次,匠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不懈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必将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相契合。
2.与创新创造的发展观相契合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包含有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动力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能够发挥创新优势和带动作用,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讲到中国尖端武器的研发等教学内容都可以结合工匠精神进行教学。 工匠精神本身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因素,只有不断创新生产方式、改进工艺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3.与追求卓越的质量观相契合
中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热情不减,不断追求高品质的中国人,在国内购买不到心仪的商品,上万亿花到国外。 2018 年,中国出境人次1.5 亿人次,出国游消费者平均花费约为1.79 万元。 除此之外,2019 跨境电商消费规模将超过10 亿元。中国人海外购买的商品种类繁多,大到奢侈品、铁锅,小到本子、笔、退烧贴等,特别是年轻人对海外产品的认可表现更为明显。 一方面国内相关行业产品质量低下、产能过剩,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品质化,供给和需求发生了错位,结果把消费者直接推向了海外。 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解决这种“供需错位”的问题,通过对供给侧的改革, 形成有效供给, 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更高的品质需求。 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供给侧发力,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出更多科技含量高、质量上乘、做工精美、性能优异的精品。 工匠精神蕴含着对产品高品质的追求,二者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上有相通之处。
4.与崇尚奋斗的幸福观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奋斗者。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简明最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动员。 “奋斗幸福观”,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融于人生,告诉每个人:你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还意味着一种回归,即对劳动的尊重,劳动不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经历幸福人生、完成自我超越、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5]我们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劳动本身也是一种需求,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6]“奋斗幸福观”所崇尚的幸福,正是这种多重意义的愉悦和享受,这与工匠精神崇尚劳动、鼓励奋斗、在平凡中成就伟大的职业情怀具有契合性。
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推进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课上课下协同、网上网下协同、校内校外协同,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 融入到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融入到学科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大赛中;融入到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 具体到如何把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我校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1.专题报告讲授法。 思政课要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内容,开辟小专题,如“中国智造”、“创新中国”等,专题课程要纳入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最鲜活的时政新闻,又要回应大学生对“中国智造”、“创新中国”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关切。
2.工匠专家进课堂。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邀请一些工匠大家或优秀校友进校园开讲,可以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职业选择和努力奋斗的过程,还可以现场展示他们的工艺技艺,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通过工匠专家进课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实践教学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深入相关企业调查或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并以PPT 的方式或“故事分享会”的方式上台展示,或者开展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时事播报”等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争当学习工匠精神的典范。
4.案例教学法。 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具有特色的节目如《大国工匠》、《挑战不可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也可以选择芜湖铁画等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合作企业如“储氏铁画”,或优秀毕业生作为案例,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增强教学效果。
5.互动式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课上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如抢答、讨论,投票等。 课下发布视频资源、课件资源、案例资源等,学生在平台上都可以看到。 课上课下联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熏陶。
1.视频资源库,视频教学声像并茂,时间短内容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大国工匠”相关视频,选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视频,运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剪辑,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 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选取不同的视频资源,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和这些 “大国工匠”一样,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案例资源库,编排“大国工匠”文字资源,整理成册;搜集、汇总本校优秀毕业生案例,编成校本教材,配合思政课教学使用。 最大限度丰富工匠精神案例资源,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如慕课、微课等,扩大受众范围。
思政课考核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 除了传统考核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工匠精神认知度、培养现状及改进策略的问卷调查, 社会实践小论文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学习掌握和自觉践行。又如学生获得各级技能大赛奖项、 相对高级的技能证书甚至专业课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折算学分,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如行业标准、企业反馈、学生实习实训成绩及顶岗实习成绩。 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教学、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质是精神文化育人,其特点在于渐进式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影响。 课上进行工匠精神的教学,课下学校也要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学工部、宣传部、校团委也要积极配合教学部门,学院系部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青春榜样进校园”青春思政课网络直播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尊重与推崇职业精神,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努力奋进,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成为一生的职业操守,使学生成为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综上所述,高职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时代特色与职责担当。 基于二者在目标任务、价值导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使得二者的互动融合成为应然和必然。 在二者一致性的基础上,高职思政课对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引领和理论支撑作用。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课程观变革,创新融合路径,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塑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