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友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 安徽·马鞍山 243041)
在1936 年之前的两个相互竞争的生物学研究传统中,遗传学家所叙述的语言、选择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与博物学家几乎完全迥异。 但是, 在1936_1947 年短短的12 年中,这两个原本相互隔离的生物学阵营却突然实现了全面和解, 达成广泛共识。 由此,一个简单的“新达尔文主义范式”得以建构,达尔文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如自然选择、变异、遗传、渐进进化等得到新的解释。[1]朱利安·赫胥黎将这一范式表述为“综合进化论”。[2]恩斯特·迈尔也认为在1940 年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结构已经基本完成。[3]然而,综合进化论在当代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例如,2008 年7 月,16 个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在奥地利阿尔滕贝格举行了主题为“进化与认知研究”的学术会议。 他们依据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新信息,达成如下共识:为建构一个扩展的综合进化论,需要在综合进化论的传统框架内添加上进化认识的新成果。[4]艾伦·洛夫,美国研究进化论和动植物学的科学哲学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他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对综合进化论的扩展方案贡献了关于结构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艾伦·洛夫的“问题议程”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艾伦·洛夫认为科学的认识论分析需要区分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内容。 他指出,关于进化论内容的争论成为扩展综合进化论的主要障碍,因而他主张理应同样关注进化论的结构。 言下之意,研究者不能只考虑综合进化论囊括了所有物种与否,或者综合进化论是否将某特定生物学科纳入其传统框架,还应该思考其结构引起了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例如,进化论理应被某个特定方式建构起来吗?进化论结构应该类似于其他科学理论吗?上述问题都涉及到科学理论本质的哲学探讨。
艾伦·洛夫指出, 虽然对于综合进化论的结构的哲学争论已出现过,但是目前的哲学分析是不充分的,他们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有的只是在名义上关注结构,实际上还是关注内容。 为了很好解决这些争论, 艾伦·洛夫主张从这些争论当中找到衡量综合进化论结构的特定解释的增殖力的标准。他还借用亨普尔的哲学术语“渴望之物”(desiderata)表征该标准。他指出,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哲学策略即便能够找到满足渴望之物的结构,也断然不能得到关于内容争论的裁决,争论不会就此消除。 虽然理论的结构与内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它们不构成逻辑关系,因此对综合进化论内容的各种拓展方案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结构。
那么如何获取满足综合进化论结构的“渴望之物”呢? 艾伦·洛夫给出的解答是目标元素需要受到格外的关注。 哲学家的头脑总是钟情于理论的结构和内容,必然会着眼于探究特定的目标。 目标指向会进一步激发对综合进化论扩展方案的讨论,并且提供一个敏感的结构线索。
综合进化论结构如何得到有效识别? 艾伦·洛夫认为方法论选择极为重要,他主张选择不同寻常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方法。
艾伦·洛夫提出, 理论结构的解析存在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称之为“自上而下”,旨在寻求符合一般科学理论的结构。 该方法可以收获理论随着时间如何发生变化,以及理论如何得到证据检验的统一解释,因而这种方法一直受到科学哲学家的普遍欢迎。 第二种方法称之为“自下而上”。这种方法基于不同的问题: 某个特殊的科学理论,例如狭义相对论,对于它的充分解释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可能知悉所有科学理论如何发生变化,也不可能明确证据怎样发挥作用,但是它可以对某个特定理论的细节实施有效跟踪。
艾伦·洛夫坚持多元主义立场, 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实现互补,并且提出评价这两种方法的效用要与它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 鉴于此,艾伦·洛夫选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解决进化发育融入综合进化论的框架问题。 “选择 ‘自下而上’的方法可以持续跟踪构成某种理论内容的特定问题或目标,并且可以厘清它的历史发展脉络。 ”[5]
鉴于“自下而上”方法与传统哲学方法明显不同, 艾伦·洛夫提出可以凭借综合进化论内容的广义陈述与狭义陈述来解析其结构。 常规进化论陈述的方法在于围绕其内容划出相应的边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进化论的结构会与划界的原则密切有关,也就是说,基于划界的原则不同,不同的进化论陈述所包含的内容也呈现出或多或少。
艾伦·洛夫认为,依据“自下而上”方法,不同进化论陈述的划界原则可以借助具体科学因素加以明确。他赞成把进化论教科书作为科学的具体因素之一加以考虑,并且认为分析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有助于解析进化论陈述。尽管教科书存在失于简化和扭曲发展历史的质疑,但是教科书为了达到普遍认可必须获得实质性共识。[6]教科书的作用在于将某科学领域的知识编篡在一起,以便于传递给初学者。 众多相关研究者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共同审查, 教科书所覆盖的主题、重点的方法论、解释的偏好等,都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作者对知识的认同和组织情况。 例如,有些材料内容在不同版本的进化论教科书之间近乎相同,但另外一些部分却呈现大幅度的变化,这种现象往往能够显示该领域正在发生急速变化。
进化论教科书分为广义陈述和狭义陈述两种。狭义陈述的教科书比较热衷于对种群内部变异机制模型的阐明,在进化遗传学表现尤其突出,自然选择机制往往得到特别青睐。 然而,狭义陈述的教科书的充分性受到其他科学家和某些非科学界人士的普遍质疑。 他们接受广义陈述与理论的综合相联系的合理性,认为广义陈述能够覆盖更多的相关知识,能够显示进化生物学的广泛解释力。 “哲学家往往认同一件事: 假如你能正规表征群体遗传学,那么你就表征了进化论的‘核心’或‘内脏’”。[7]对于众多哲学家把研究兴趣聚焦狭义陈述的情况,艾伦·洛夫予以否定。 他认为进化论大大超出狭义陈述的内容框架,因而需要关注广义陈述,以便于捕捉异质学科的贡献。
艾伦·洛夫认为, 探索广义陈述的结构线索的好方法是将不同版本的进化论教科书加以比较。 比较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不同作者出版的进化论教科书放在一起比较,另一种是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出版的教科书加以比较。 上述比较法有利于研究者获得不同版本教科书陈述的相同组件及其关系。 艾伦·洛夫举史密斯(Smith M)、福山(Futuyma D)、雷德利(Ridley M)和巴顿(Barton)等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他认为史密斯编著的《进化论》的第三版内容覆盖了生命起源与进化、物种形成、化石记录、进化与发育、人类进化等相关主题,相对适合于广义陈述;福山的《进化生物学∕进化》有四个不同版本, 分别于1979 年、1986 年、1998 年和2005 年出版,这几个年代版本的章节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章节的结构和顺序则随时间发生改变,表现出独立的研究者越来越难以实现对所有相关内容的综合;雷德利历时十五年出版了三个版本的《进化》,分别是1993 年、1996 年和2004 年, 这三个版本都在广义陈述的意义上解决几乎同样的主题;巴顿等作者在2007 年出版的《进化》,这些作者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作为联合—原创者,他们带来了自己截然不同的学科,这也同样适合进化论的广义陈述。
艾伦·洛夫指出, 上述比较呈现一个共同特性:广义陈述获得这些作者的一致选择, 他们一致认为进化论是由多学科贡献而成, 这些众多学科的方法和概念经过综合构成了进化论的理论结构。 梅纳德·史密斯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在1958 年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在生物学中,许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具有相关性……不幸的是, 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不可能企图知悉所有领域,我也不能例外。 然而,用一本书来涵盖整个进化论的主题又近乎值得尝试”。[8]因而,“综合”一词非常适合于指称进化论的多学科性。
艾伦·洛夫指出,从不同版本的进化论教科书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变异、适应、物种形成、多样性、遗传、新征等构成进化论广义陈述的多个稳定的主题组件。 然而,这些广义陈述缺失一个共享结构, 即如何将这些主题组件组织在进化论的广义陈述中。 第二,如此庞大、迥异的科学分支的方法和概念共同形成其主题组件。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判断,进化论是理论的一个综合,离不开生物学多学科的贡献。 因而,如果学界只是将哲学分析集中于进化论的狭义陈述, 那么就明显忽视了进化论的多学科性,必然只能涉及一个或几个同源学科。
生物学家华莱士曾经使用跨学科的方向盘来形容进化论的结构。 然而,艾伦·洛夫认为华莱士的方向盘结构依然存在两个主要困难: 一是该结构在解释不同学科方法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局限, 即它只准许某个学科直接相关到两个相邻学科, 从而与进化论研究的多学科解释不相容。 二是这个结构虽然做到了对多学科的现象、方法和关系的综合,但这些组件彼此间存在缺乏可通约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方向盘结构面临的问题,艾伦·洛夫提出,围绕研究者需要解释的问题作为一种结构将会是很好的策略。
艾伦·洛夫提出, 对进化论教科书进行调研,识别出若干相对稳定主题, 多个学科方法同时围绕这些主题开展解释工作, 形成对于复杂现象进行研究的问题阵列,构成拟办事情的“清单”,可以给它们贴上“问题议程”的标签。[9]艾伦·洛夫所谓的问题议程是指某个理论综合体围绕稳定一致的问题主题,排列出需要办理的事情清单, 据此分派各分支学科所需承担的指令任务,进而划定和指引各自研究领域。科学共同体将该问题议程视作一个分析单元, 与变化的问题一道,作为共同需要探究的问题域。 综合进化论结构的问题议程特性恰当反映了科学共同体解决相关问题的历史连续性, 即便不同历史时期的个别科学家对进化过程存在独特的理论解释。
除此之外, 艾伦·洛夫还特别指出问题议程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即它能够引导学术共同体将注意力转向到对进化过程加以表征的解释充分性的标准。 该标准规范了研究者对于进化现象所需要着手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换句话来说,“为了得到隐式或显式一致可接受性的问题解答,问题议程具有要求不同学科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 并且一旦明确,要做的事情即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指示不同学科需要作出何种贡献。 ”[10]艾伦·洛夫进一步通过三个抽象问题来概括这个解释的充分性标准,一是形式与功能特性如何对应问题;二是在视野范围内生物层次的水平问题;三是泛化的程度问题。[11]
艾伦·洛夫认为,问题议程作为问题逻辑单位,与传统的科学哲学概念,如范式、研究纲领或模型有所不同,它存在如下三个优点:一是问题议程突出了研究的目标, 即科学共同体旨在解释的事物。这个优点部分解释了科学家们为何解决这些问题存在一致的、稳定的内容,同样也有助于理解一个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是问题议程有助于厘清科学共同体选择何种特定方法与标准来实现解释的充分性。 三是问题议程对厘清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帮助。 相比模型或模式概念,问题议程截然不同,不同学科关注的生物学问题有所差异,对此进一步加以研究会有格外的启发力。[12]
那么问题议程如何组织其问题阵列呢? 或者说问题之间的彼此相关性如何呈现呢? 艾伦·洛夫指出,可以依据约束原则来呈现问题议程所属问题阵列相互的结构关系。 约束原则得以运行需要通过限制概念的可能性来实现。 以对自然选择概念的有效运行为例,科学共同体认为该概念要想获得广泛共识必须满足如下三个必要条件:存在变异,自然选择确定做出贡献,并且变异是可遗传的。[13]争论集中在它们需要补充到何种程度才能成为充分条件。 约束原则在这里的组织操作是基于适应概念的问题议程, 即自然选择为什么能够保留生物的变异特征?约束原则在这里指示研究者必须懂得他们还要进一步解答其他三个相关子问题:一是与变异问题有关,即为什么会存在变异?二是有关适应度问题,即变异为什么会对生存或繁殖具有明确贡献?三是关于遗传问题,即这些变异为什么是可遗传的?[14]至此,约束原则发挥作用就提供了一种结构。
贝克纳(Bechner)、鲁斯(Ruse)、卡普兰(Caplan)、托米(Tuomi)、瓦瑟曼(Wasserman)一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进化论的结构呈现出子单元—成网状的模型特征。 艾伦·洛夫提出, 问题逻辑结构与子单元—成网状的模型共享关键特性。 然而也有区别,即他们在理解其子单元方面是否依据问题逻辑。 例如,鲁斯只是将子单元看作学科。 因为问题议程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进化论各问题议程的子单元需要多个学科视角的对应。 解释的充分性标准的明确有助于绘制出不同学科何以形成综合解释的框架图片。 约束原则保护问题议程的组织结构,构成要素规定受限制的内容。 也就是说,一旦人们明确了问题议程的解释充分性的标准,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充分地说明不同生物学科对促成综合进化论扩展方案的必要贡献。
艾伦·洛夫的哲学分析工具坚持多元论, 旨在厘清当代进化生物学家试图建构综合进化论扩展方案的因素。 他强调要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结构,结合目标因素来获得对进化发育等领域所做贡献的理解。 他为解决综合进化论的扩展方案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肯定的是,他提出的“自下而上”方法把进化论的细节保持在研究的视野范围内。 伴随着不同学科的贡献,依据综合进化论的问题议程结构, 艾伦·洛夫为探索综合进化论扩展方案贡献了一个新的立足点。 问题议程思想承接了拉卡托斯和劳丹把科学看作解题活动的科学观,进而试图通过约束原则来厘清问题议程与其子单元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艾伦·洛夫对综合进化论的问题议程结构的论证思路是富有启发性的,但是他的论证还略显不够充分,需要作出深入探讨。
为更好解决综合进化论与其替代方案之间的争论,笔者赞同马雷提出的协调多元主义的应对策略,即主张两种合理性,一个是接受的合理性,另一个是追求的合理性,[15]综合进化论的综合协调力较强,具有接受的合理性,可以认可其主导地位;基于进化发育或基因组学等形成的综合进化论扩展方案的局部协调力较强,具备追求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当前为了使新建理论具有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和概念贯通性协调力,保留综合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合理的。 至于未来是否还坚持综合进化论的核心原则,这完全取决于替代方案的综合协调力状况。 所谓核心原则也没必要永远坚持。 总之,在替代方案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综合协调力之前,允许它与综合进化论进行差异性并存, 抑或暂时将其搁置一旁,将会是一个较为妥当的认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