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国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各方面合作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出台了多份相关指导文件,不断强调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2016 年,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2019 年2 月18 日,教育部与辽宁省、山东省、重庆市、宁波市在北京签署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旨在推动这些省市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有关人才培养的倡议,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提高教育输出和合作开放的能力,为各自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贡献一份力量。由此可见,教育输出已经成为建设“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不断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互鉴、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评估报告,2010~2020 年,亚洲国家有总计数十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涉及千余个交通运输和跨境能源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需要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通信等行业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证、经济管理人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合作办学,扩大留学生规模,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将被“引进”,必将为中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教育朝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向迈进。同时,国内的教育机构、教育理念和人才也可以“走出去”,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与贸易国际化同步发展。总之,“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发展,将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带一路”覆盖了64 个国家,从陆地到海洋,包括非洲中部、南部、西部、东南部和东部。目前“一带一路”的总人口约为44 亿,约占全球人口的63%。“一带一路”沿线有1万多家中国企业,但与大学合作招聘与培训的企业并不多。企业招聘与培训面临更加灵活和方便的选择,招聘与培训更关注于项目,项目在哪里建立,招聘与培训就在哪里进行,还要紧跟并适度领先于“一带一路”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在项目所在国招聘与培训,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这些都给国际应用型人才的招聘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分级分类”,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产同步发展,支持各类高校与中国工业企业合作进行招聘与培训。企业也应及时调整国际应用型人才招聘目标,明确人才招聘与培训定位的新要求,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和区域合作的特色,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招聘与培训规格,创新人才招聘与培训模式和方案,提高人才招聘与培训质量,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电力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内电力建设运营企业也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承建国外电力工程项目,辽宁省也有许多企业参与、参建海外的电厂建设及运行工作。但目前许多国家对外来投资项目都有本地化的要求,受到员工本土化政策的限制,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能源电力类本土人才从事这些项目的施工运行管理工作,例如在印尼投建的玛巴电厂,印尼劳工法明确要求电厂工作人员需要雇用70%的当地人,其他国家都有类似的要求。同时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邀请我国到其国家创办学校,其中有些国家更希望我国的应用技术型院校及有关专业院校到其国家创办学校,可见“一带一路”为能源电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能源电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面向海外能源电力类工程项目开展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十分必要。
辽宁省高校要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课题组以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辽宁省企业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为海外培养订单式能源电力类应用型人才和建立海外培养(培训)基地的可行性调研,利用沈阳工程学院在省内能源电力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对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模式研究、教学资源配置、教育观念更新、技能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省内外电力工程建设企业调研发现,海外工程项目订单式培养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少。当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海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观念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对本土员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本土员工的聘用主要依赖当地教育机构或人才市场,校企合作开展的少,还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开展员工本土化订单式培养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符合海外本土化用工特色的订单式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内容仅限于简单的技能培训或短期培训,没有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与建设计划,没有为企业人才本土化需求提供帮助。
(3)在本土海外员工人才队伍中,高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层的施工人员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素质良莠不齐。
(1)解决能源电力类工程企业海外企业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当前,随着中国发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进行业务拓展,海外员工本土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以中能建(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电建(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电力建设公司为例,每年的海外电力工程项目逐年递增,比普通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本土人才。但由于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或个人意愿等原因,能源电力类工程海外企业时常面临人才不足等问题。通过订单式培养本土化雇员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电力工程项目所在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并且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海外企业如能够将这些人员进行订单式集中培养,将能通过相对较低的成本解决人才问题。
(2)订单式培养本土雇员能解决文化冲突与摩擦。海外电力工程项目本土员工比外籍人员更熟悉当地的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也比较广泛。对当地员工进行定单式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消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使企业尽快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必要冲突和摩擦。此外,本地员工在与政府部门和消费者打交道时能力更强,也更方便。
(3)树立更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满足员工本土化政策的限制。海外企业的高级管理职位和关键技术岗位员工本土化,容易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本土企业”的印象,促进海外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员工本地化也是许多国家本地化内容的基本要求。通过聘用和发展当地员工,一方面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能源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保证能源电力类工程海外企业管理人员稳定性。由于文化差异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被派往国外的工程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一旦他们在国内遇到更好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放弃工作,回到中国。而对本地员工进行订单培训,可以保证技术人员的稳定性,在企业中形成一个更加默契和高效的团队,保持海外企业的持续经营战略和稳定性。同时,员工本地化也可以减少管理者回乡探亲的时间,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1)校企合作构建学历和非学历培训两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加强能源电力类工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订单式培养(培训)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现能源电力技术理念输出、标准体系输出。对于海外企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学历和非学历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在电力企业的国际员工提供培训服务、订单培养、代理招聘、顶岗实习、师资互换、人才交流等。在不同国家、不同项目甚至不同岗位上,可以采用学历或者非学历培训方式,有效地解决员工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冲突。
(2)利用高校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留学生专业。“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来华留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既要为沿线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才,也要为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的人才。目前一些“一带一路”国家在电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胜任所投建电厂的运行维护工作。所以要抓住机遇,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留学生专业,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能源电力领域建设的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断推进留学教育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3)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利用企业现有的工程项目开展能源电力类应用型人才“互联网+订单式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为能源电力领域开展境外办学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应研究构建“基于互联网+‘一带一路’教育的网上学习平台”,建立“能源电力专业技术学习资源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研究规划建设“面向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方案,形成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计划。
(1)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专业教学改革。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教育特点,与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所在行业和岗位人才培养规划。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导向,高校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制定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更好地完成国际学生教育培养的使命,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落实国际化师资互培互聘,壮大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交流与联合培养机制,落实教师企业锻炼制度,共同培养专兼职结合、“双师型”教师,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校企双向互聘专家机制,学校向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企业聘请学校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和培训顾问,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3)构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训体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教育规律要求,利用专业技术力量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为企业的国际员工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企业与院校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培训体系,实现企业与院校资源共享,构建充满活力的校企双方主体合作培训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信息支持,为院校发展注入活力。努力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立交桥,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企业国际化发展对适岗国际人才的订单培养、代理招聘、顶岗实习、师资互换、人才交流的基本需求;解决企业海外在职人员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培训等常态需求;满足企业海外招人、选人、育人、送人的需求。
(4)利用行业优势,建设当地员工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品牌专业,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使实践性教学场地逐步成为员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增加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践中的学习机会和时间。
(5)采用虚拟仿真进行远程教学。构建“基于互联网+‘一带一路’教育的网上学习平台”和“面向‘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职业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大型电力项目培训本土的电力骨干技术人员。
(6)进行订单式培养教材建设。建设一批适合订单式培养使用的教材,采用视频教学片和实用、图文并茂教材,再经过有针对性的编辑和修订,最后将这些教材翻译成本地语言,然后逐步形成适用于当地员工的培训教材,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
(7)与当地教育机构联合办学,进行预科教育。在当地选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开设能源电力专业所需要的基础课程或者预科课程进行先期培训,在企业内部和国内高校选派优秀的操作技能专家和教师进行授课,提高培训学员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按照“按需培训”的原则,将培训知识送到学校和课堂,缩短培训时间和周期,为下一步大幅度招聘当地学校毕业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