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高的转变。高等院校应本着“一中心、两抓手、三保障、四回归、五能力”方针,即以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学生和教师为抓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企业反馈为保障,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牢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一套成熟、稳定的“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2],高等学校应该以本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教育部提出了“五个起来”,即: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和提起来。学校要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真正的严起来,以实际行动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把学习任务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如图1所示。
图1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做好四个回归和五个能力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做到以本为本,通过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要求,确定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进程,针对毕业要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持续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于人才质量培养。要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苦练本领,回归常识;引导教师热爱教育,潜心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回归初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为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而努力奋斗。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工程实践、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五种能力。
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3],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爱国敬业精神,作风朴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能源动力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等工作,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开设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学科,构建牢固的基础知识。同时开设基础专业课,如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提高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每个学期开设多领域、多形式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能源电力行业包含众多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职业规划选择课程学习,完善实验课程,强化实习安排。加强对校内校外实习的管理,加大对学校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保证实验设备齐全,提高实践课程占总体课程的比重,合理安排校外实习方案与时间。合理安排每学期课程,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各类课程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各类课程学分分配情况
积极与能源电力企业用人单位合作研究制定“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教学与校外就业培训相接轨,致力于培养一批适合能源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学生。定期开设讲座课程,学校通过聘请国内外能源电力行业专家、教授及合作企业优秀代表来校对能源电力行业现状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学校应以培养未来能源电力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解决“愿学”“想学”“会学”“好学”“能学”等五学问题。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为中心。处理好学生个体与整体关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因材施教、协调发展。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坚持能力为先原则。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坚持教学工作重心地位。
强化教育要先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快和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坚持和倡导“立德树人、德识相长”的教育,要以教育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对师德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对师德的管理和考核,严格执行对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规范。以师德体系设立和完善的长效机制为工作核心,完善学校师德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管的积极性,增强其教学科研动力。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并以教学考核主导科研考核。除对教师的工作量有定额要求外,还应考虑学生的综合评价、教研课题、教学成果等各方面的情况。将教学成绩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和薪酬绩效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综合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优秀师德的教师队伍[4]。建立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成果奖励管理体系,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通过积极开展校企交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化办学模式和理念,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通过探索建立校企交流合作联盟的形式、产学研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五基地”等形式和项目,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强校企之间交流,通过校外实习,“把实际工作现场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到实际工作现场”,不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这将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学习、交流经验与进行实践操作,以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企业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到校兼职,直接参与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好的体现,让学生通过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干中学”的方式,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学校所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基本技术操作的掌握能力,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职业意识,学生在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岗位上接受企业员工手把手的教学,切身体验严格的企业纪律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安全生产责任、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真正实现产学深度合作[5]。
结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四个回归”,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要调整思路,把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工作的基本标准,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核心。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应分专业和年级,注重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以组织学术社团、成立考研小组、建立创新科研团队、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形式,提高大学生“愿学”“想学”“会学”“好学”“能学”等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企业适用期,实现校企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