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文冲,任延东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118009)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等在同一个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1].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市场环境.体育事业中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2016年,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促进体育和文化两个产业领域的融合协同发展是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任务,开发体育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的项目,发掘我国体育与文化资源,把丰富多样的文化概念融入体育产业中,探寻体育运动中的文化属性,进一步加快体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使体育更有内涵、文化更有魅力,是实现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5〕34号)在辽宁省体育的发展战略中提出:“体育产业以体育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壮大规模、提高总量、丰富供给、完善市场为驱动,推动体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结合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体育产业内容,完善产业链,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广告、传媒等融合,促进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根据2019年辽宁省体育产业统计公告显示,辽宁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841.23亿元,增加值为239.6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为1.07%.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9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223.38亿元和109.84亿元,占辽宁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6.55%和45.84%.按照国家体育产业11大类分类,辽宁省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617.85亿元和129.76亿元,占辽宁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3.45%和54.16%.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的体育产业没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的产出.这说明辽宁省为体育大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有着良好的基础,体育产业有着一定的经济体量,但是在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与融合上还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模式与经济产出.
查阅相关网站及文献发现,除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5〕34号)的文件外,再没有其他关于体育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体育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都陆续单独发布了一些政策性文件,但是,都没有共同出台下发此类文件.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新兴产业,没有政府指导性的文件,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4].
体育和文化都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而体育文化产业的主管与归属管理部门却不明确.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思想认知,无法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与保障.
高效的融合与快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体育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还需要在体育与文化两个领域都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辽宁省在体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还没有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家访谈后发现,辽宁省内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关于此类专业的设置.
2.1.1 政策驱动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的关于产业融合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刺激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融合.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性文件为两个产业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区域应结合本地区的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文件,从政府层面去驱动体育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高度协同.辽宁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5〕34号),为辽宁省的体育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明确了方向.此举措为外部政策驱动力.
2.1.2 技术创新驱动力
在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对各个产业影响的程度日愈显著.技术的创新也推动了各个产业更快速地发展,更符合我国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有益于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例如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的迅速融合.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也应将互联网技术创新作为外部的技术创新驱动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体育与文化产业受众的切身体验感与便捷度.
2.2.1 个体差异需求驱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商品、服务需求日趋增多.这种市场需求也将向个体自身差异化需求转化,人民群众也将从对单一的体育或文化商品服务需求转向体育与文化相融合的商品服务需求.这无疑也将是快速推动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2 产业效益的驱动力
目前,辽宁省体育产业总产出的逐年提高,说明了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育企业与文化企业的跨产业合作,可互相利用彼此的资源与优势,延伸产业链,打造新兴的产业平台,共同开发新型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从而达到更大的经济规模体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应采用多层次、多模式、多方位深度融合的模式,各个模式不应该是独立发展的,而应该是多种融合模式协同发展的[3].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的视域角度,试提出辽宁省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品牌赛事模式、体育休闲模式和社区体育模式.
此模式应是建立在辽宁省良好的竞技体育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群众中开展广泛、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例如,依托辽宁省已经开展多年并形成一定赛事规模的城市足球联赛、省篮球业余锦标赛等赛事,鼓励文创企业的参与,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例如,此类赛事不仅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广告宣传,更要深耕运动赛事内涵,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建立公众号,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直播.总之,此模式要深度发掘品牌特点,打造经典品牌赛事,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发展的效果.
休闲体育模式是以现有的旅游资源为载体,通过发掘旅游资源的体育健身功能建立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辽宁省拥有多处足球特色小镇以及滑雪小镇.例如,营口的虹溪谷旅游度假村,此前该度假村主要以温泉度假为主,2018年初,该度假村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足球训练场地,形成了温泉度假和足球健身融合发展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辽宁省各体育单项主管部门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载体,将一些赛事交给有条件承办的旅游及文化度假企业运营,为体育赛事创造更优越的保障条件,提高办赛水平;旅游及文化度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资源设施优势,积极打造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前往消费,进而达到休闲体育产业的规模化,最终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共赢.
经过与相关领域专家访谈得知,目前,辽宁省各个城市的大多数社区中,都有文化部门建立的社区文化站,其主要开展一些文化类的社区活动.例如,书法、棋牌类的项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健身俱乐部的收费以及距离问题限制了多数人的健身需求,而采用社区体育模式则可将各健身俱乐部企业的资源优势与社区文化活动站进行深度融合.社区文化活动站可利用现有的设施场地,建立社区健身中心,适当收费,打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这既提高了健身企业的收入,又解决了文化社区活动站闲置、开展活动较少的尴尬问题.
政府部门及体育与文化主管机构应以国家层面政策为导向,以时代背景为契机,建立文体融合的管理机制与模式,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融合政策文件,出台鼓励相关企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条文,制定行业相关服务标准,打造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积极鼓励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各个行业的快速有序、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专业人才,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更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经专家访谈及文献调查发现,目前,体育产业行业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辽宁省应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企业资源,采用多路径、多层次、校企合作、学践结合的培养方式,大力培养具有体育与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政府部门及体育与文化主管机构可根据辽宁省地方特色与现有资源,选取具有开展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企业与地区建设示范区,例如打造营口虹溪谷温泉足球小镇等示范区;选择基础条件好的社区文化活动站与体育健身企业合作建立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站;建立行业标杆、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打造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示范项目;推广成功经验,吸引更多体育与文化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辽宁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体育与文化产业经过融合动态发展,必将使产业之间的壁垒与边界逐渐淡化;使关联性、融合性提升,逐渐形成体育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体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一定要遵循产业融合视域下的规律,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辽宁省的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它们的融合发展必将更好地为振兴辽宁经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