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泓霖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现代化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西方现代化理论流入我国已有三十余年,然而,我国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始终离不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维束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也较为罕见。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对现代化理论进行研究,尤其注重探讨马克思及其继承者思想中的现代化思想,这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或对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化理论的本质是探讨社会发展问题,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主义早已具备了这一理论特质,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为此,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可以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加以分析,在研究现代化理论时,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进行探索。当前,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还是现代化理论领域,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比较罕见。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索现代化理论或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紧密联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
1.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产生于18世纪发起的产业革命,其英语词为modern或者modernization,在英语字典里其意思是使事物达到最近时代的面貌。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及其智囊有意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外交政策工具,其后一段时间,“现代化”一词便逐渐成为学术中的热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现代化理论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如果单从我国现代化思想的产生起源而论,我国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现代化”一词。如果仅就实践而言,在我国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研究者通常认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的洋务运动。
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奠基人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他将现代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广义的现代化是指通过利用工业化将工业成果运用到社会各方面,从而引起社会巨大变革的过程[1]。笔者认为,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同时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永恒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发展生产力;现代化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被其继承者发展起来的一个有机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笔者所指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包含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理论总和。
1.对《资本论》的研究
现代化内容繁多,涉及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散落在马克思主义者及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著作或文章中,这些著作和文章虽然没有一个专门的理论体系,但是,都蕴含着现代化的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思想丰富,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本论》进行了阐释。
马拥军和王姝认为,《资本论》中的“生产方式”超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身的含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生产方式,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2]。程恩富和段学慧分析了《资本论》中马克思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思想,即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矛盾、结果,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作工厂、股份公司、信用及银行制度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所有制、产品分配、工人的地位、计划与共产主义、生产者的联合、教育等。他们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设计共产主义的具体模式,而是期待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在实践中去探索,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阐述,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张作云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张秀芬和包庆德分析了《资本论》中的节约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节约理论表现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奢侈浪费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节约式掠夺工人的批判以及缩短劳动时间、节约人力物力等,节约理论的意义有节约资源以提高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发展产业和为人的自由发展节约劳动时间[5]。
2.对马克思某一概念的研究
元晋秋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的三重规定——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性、作为物的资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资本的规定及其历史使命[6]。
3.对马克思某一观点或某一思想的研究
李松龄认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深化对使用价值的认识可以有助于理解资源配置原理,深化剩余价值认识有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的积极性[7]。郑宇基于马克思的著作,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性关怀及人的发展[8]。冯钢对马克思的“过渡”理论和“卡夫丁峡谷”做了分析[9]。
4.对列宁和斯大林经济建设思想的研究
邢艳琦对列宁、斯大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大机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思想,做了比较研究[10]。曹英伟对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的合理性做了分析,认为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对于苏联经济建设的关系密切,没有农业集体化就没有苏联工业化[11]。李向军认为,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关思想,斯大林当时把农业和工业结合为一体、农业服从于工业视为建设社会主义必要途径[12]。高继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斯大林模式[13]。
5.对我国领导人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李放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他认为,毛泽东对现代化进行了系统探索,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现代化的标志、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关系。同时,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如中国式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协调发展、利用客观规律等)进行了研究[14]。曹希岭认为,第一代领导集体规划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因其脱离客观实际而失败;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制定了可行的“三步走”战略,但是,对经济建设目标过于保守;第三代领导集体弥补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不足;胡锦涛进一步明确了翻两番的目标;习近平根据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这些变化表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越来越科学合理[15]。魏聚刚从发展方针、发展宗旨、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和发展效果等方面对毛泽东和习近平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比较研究[16]。徐涛对毛泽东的工业化战略思想进行了研究[17]。李君如对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研究,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等)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18]。蒋永清认为,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新阶段并取得了惊人成就[19];魏聚刚对邓小平的发展理念(发展宗旨、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动力、发展制度安排和发展环境等)进行了分析[20]。杜曙光和孙迪亮分析了江泽民的现代化思想[21]。李忠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发展思想进行了分析[22]。
由以上文献可知,当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著作或其某一思想观点的阐述与发挥、对苏联领导人发展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领导人的发展思想进行研究,但是,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罕见。因此,笔者认为,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现代化的核心在发展,现代化和发展具有统一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发展思想就是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还是我国领导人,他们对现代化建设都有过阐述。下面笔者就他们的发展思想加以分析,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大量关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
马克思的发展思想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及其解决;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看法;对计划和商品交换的论述;对分配的论述[23]。具体而言,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做了系统分析。吴易风分析了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劳动、资本、剩余价值的论述里包含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体系包括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产品类别理论、资本简单再生产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24]。吴宣恭认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揭示了企业的本质及功能,即企业是谋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经营组织,并论述了企业产权的产生、发展[25]。刘红玉和彭福扬研究了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要早于熊彼特。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科学知识的应用、新的生产方式)、制度创新思想(如协作与分工关系、工厂制度、信用制度、公司制度、产权制度、市场扩张与原材料来源)、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26]。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预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发现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精辟论述。
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斯大林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斯大林体制),斯大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加以分析。
费陀谢耶夫认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包括:(1)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以便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2)消除城乡对立、智力和体力的对立。(3)社会主义国家是建设共产主义国家的主要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组织体系)是无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的工具[27]。张念丰对斯大林思想做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包括:(1)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2)突出农业集体化。(3)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交换。同时,他指出,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包括:片面突出工业、高指标、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农业模式“一刀切”、限制商品交换范围等[28]。卢之超和王正泉认为,斯大林经济体制体现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29]。米艳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途径[30]。
斯大林创立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他的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中。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一度成为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一直离不开苏联的支持或影响,因此,中苏之间在经济建设上有诸多共同点。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面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的发展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制可以更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合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得到规模效益,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效途径;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先发展生产资料(重工业),同时也要重视发展生活资料(农业与轻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解决好了,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铺好了道路,才能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条件;在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国家要独立自主建设工业,综合协调发展农工商轻重部门,同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社会主义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需要依靠科技、教育和政府思想共同提高生产效率;毛泽东强调了积累与再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注重积累,不能竭泽而渔,要重视机械化与再生产[31]。陈辉认为,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自由、平等、公正、富裕的社会)做了重要探索。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有:正确处理国内矛盾、协调十大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关系,对外关系等)、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32]。
可见,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推动生产关系改革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展现出了现代化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做了重要思考和探索。在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中,其中心思想是发展生产力。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思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包括:一是排除妨碍全局性的因素,重视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解决全局性问题。他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强调,要加强集中统一和组织纪律性,把经济搞上去;在《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强调,要加强班子建设和政策落地。二是加强组织纪律,规范制度安排,为经济秩序提供制度保障。三是重视政策落地。四是重视质量。五是关心群众生活。在《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中,强调了要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六是重视农业和工业关系。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他指出,要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持农业,以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七是重视科学技术。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他指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八是重视组织领导。在《各方面都得整顿》中,他强调,要以整党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力。九是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他指出,要抓好科学研究就要重视教育,就要重视知识和人才[33]。
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思想
一是重视发展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认为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1980年2月,他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1981年7月,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重视组织路线。三是重视解放思想。邓小平十分重视思想路线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他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他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他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四是重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他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的致词中讲到,我国的事情必须按照我国实际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长期的基本立足点[33]。
由上可见,邓小平对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突破,这主要得益于他能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迈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江泽民指出,我们改革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效率更高、社会全面进步上,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在农业国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我们当前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而为我国的制度体系提供坚固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发展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需要改革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生产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相结合[34]。
胡锦涛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国情,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并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2003年,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党中央围绕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生产力,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人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改革与创新。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增收、基础设施和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性。2007年,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为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几个方面。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战略上重视科技、教育、人才、效益、质量、可持续、创新、党建等[35]。
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形势,在继承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其他方面全面发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我们代表先进生产力,即要以经济为中心,同时发展其他四个方面,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认为,改革的核心就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二者在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要以市场导向推进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个发展观的内涵包括: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及根本目的,重新确立了人民价值的中心地位;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等关键要素,它反映了党中央的决策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它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效率要求、公平要求、可持续要求[36]。在习近平心里,创新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与第一牵引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面开放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思想[37]。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一直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成熟。当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众多学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正反两方面努力总结、构建、锤炼。
马克思主义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同时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初,生产力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俄国,率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历史淘汰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社会主义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注重将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起来。从这一点来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是有着鲜明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继承者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更体现在运用它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善于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体系指导下为人类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