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与传承

2020-02-25 06:48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伦理商业传统

黄 嫱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微”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微支付、微广告等等和“微”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快速渗入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我们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到一个“微文化”时代。与蓬勃发展的经济相伴生的商业伦理在市场经济领域引起广泛讨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商业伦理是商业群体最重要、最基础、最长远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没有这种约束机制,任何商业群体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和强调德治的社会里,我国传统商业伦理为现代商业伦理规范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如何在“微文化”时代加强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与传承,使之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富有生命力的伦理支撑,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时代课题。

一、“微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特征

微文化是伴随着媒介技术日益成熟而兴起的,是网络时代的产物。2010年,微博网站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开始兴起,稍后随着微信、微电影等新型的媒介传播方式蓬勃发展,微文化日益成熟。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微文化既具备一般文化的普遍特征,又与一般文化有诸多的不同,从而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一些特点。

(一)微传播的快捷化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广播、电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报纸要有固定的时间印刷,电视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播出,而且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中心单一、获取信息源头的手段有限,所以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相对简单、传播速度缓慢。移动4G技术的成熟使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在技术上实现了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无缝连接,使微文化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交流、互动更为灵活。任何一个博主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新闻的源头,他们可以脱离电脑,长期保持移动在线的状态,用手机随时更新自己的微博内容。此外,短小精悍的内容、用手指轻轻一点的方便迅捷的信息发送方式,都直接改变和颠覆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微文化信息传播形成了对传统媒体时效性、实时性、现场感的超越,成为发布信息最快速的方式。

(二)微内容的碎片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信息碎片化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随着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趣味由传统向现代改变,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阅读洋洋洒洒上万字乃至百万字的“大部头”,而是利用候车、坐地铁公交等等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取寥寥数语的事实表达,这就为“碎片化”信息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市场空间。另外,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本身呈现出“简、短、快”的“碎片化”特点,言简意赅的微博、简短精炼的微视频、短小精悍的微小说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可以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中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这种碎片化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生活现状,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社会心理需求。

(三)微载体的多样化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等相关的“微”概念以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覆盖受众广泛的独特优势,突破了传统文化载体的束缚,汇聚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以不断增加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已经非常成熟的网络社交载体——微博、微信之外,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全新形态、文化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微电影,以微博为发表平台的超短篇小说——微小说,还有在网络上进行的小额资金支付——微支付,以移动互联网作为沟通平台的新兴营销模式——微营销,基于网络而兴起的小规模的商业行为——微商[1],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里进行的学习——微课堂。这些形式多样的微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微创作的草根化

所谓草根化,就是平民化、大众化。传统意义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传播媒体是人们获知信息的唯一渠道。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和把关人,大众只是“旁观者”和“倾听者”。随着“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权被消解、对信息源的垄断被打破。微文化利用网络开放、隐蔽、匿名的特点,充分满足了普通大众自我表达的欲望,提供了大众自我表达的空间。任何人,只要有智能手机、只要能上网,随时随地可以发起一个微话题,拍摄一段微视频,完成一次微创作,开展若干微讨论,形成诸多微观点,随手进行微分享,吸引他人的微评论[2]。微文化带来更高程度的自主性,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和互动,建构起新型对话交往空间。

二、传统商业伦理的现代意义

商业伦理又被称为商业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商品交换活动的日益频繁,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商业行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等[3]。现代商业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深深地根植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之中。儒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伦理思想,其中的义利观、诚信观、和合观不仅奠定了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基础,对今天的现代商业伦理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义利观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是传统商业伦理中的核心问题。在二者的关系中,孔子认为义具有绝对优先的价值地位,所以“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其次,孔子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绝对冲突、背道而驰的关系。孔子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真天性,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但是面对利益时,首先要想到道德的要求,如果这种“利”不符合“义”,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因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如果是符合“义”的,这种利益就要归自己所有。所以,孔子鄙视、反对的是“不义之利”,而不是一味求义,将义与利视对立的双方,漠视人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天性。

儒家学说认为义利观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评判一切商业活动价值的标准。义与利都具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人既有物质利益的正当需求,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刺激着人们对利的向往和追求,导致一部分人见利忘义,为了发财致富不择手段。“见利思义”实际上就是用义来调整一切经济活动,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只有在“义”的前提下取得的“利”才具有价值的正当性和行为的合法性,而“不义之利”则为人所不耻,遭人唾弃。“义”成为衡量人们获取个人利益方式正当性与主体行为境界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利观淡化了人们的利益追求,经济主体不仅是“经济人”,同时还是对他人、社会和环境负有责任的“道德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把人追求财富的自然愿望的实现置于符合社会伦理的框架之内,既给人提供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又为这一活动空间设置了边界。只有循义获利,以义生利,才能建立健康的现代商业伦理,建立合理规范、义利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传统诚信观的现代意义

“诚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古代商业伦理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社会个体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良好品行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立足社会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相反,“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另外,孔子还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立身之基,而且是人际交往之道[4],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这是自省的一条重要内容。人类社会要健康有序发展,人和人之间就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诚信是人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论语》中提到“信”字达38处之多,诚信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儒家的诚信观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商业伦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契约是市场交易双方基于各自利益要求所达成的一种协议。在交易活动中,契约能否顺利完成以及交易双方利益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交易双方是否诚实守信、遵守承诺。尤其在微文化时代,很多交易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古往今来成功的商业活动也证明,市场经济主体虽然以获利为最终目标,但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原则。有一些商家贪图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把诚信原则抛之脑后,类似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等严重失信行为屡屡发生。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虽然可以获利一时,但终究会行之不远。因为“无论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基本的伦理规范都是任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准则;较高的道德水准对于经济的繁荣和持续的经济成功是不可缺少的”[5]。微文化时代,我们更需要从传统商业伦理“交往有信”这一道德原则中汲取丰富营养,大力倡导忠诚守信的理念,使经济活动主体把诚信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伦理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

(三)传统和合观的现代意义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不仅强调“义”“信”,也强调“和”,主张“以和为贵”“和厚生财”,凭借和气态度、厚道做人来获取财富。儒家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人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中庸致和”(《论语·子路》)。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古代商人将“和”贯彻到商业活动之中,“和厚生财”便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商业伦理的重要特点。《生意论》《为商十要》《士商类要》等明清时期的很多经商指南类书籍都在内容上强调了商业经营中“和”的重要性,如明代程春宇所著《士商类要》中就重点强调了“和气待人”是商人的行为准则[6]。

“以和为贵”的商业伦理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可或缺。无论是经济主体与社会、与消费者以及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还是内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处理,都离不开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和合思想。就经济主体与社会而言,经济主体以营利为目的,但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社会效益,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减少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达到经济主体盈利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经济主体与消费者而言,只有和气地对待消费者,尊重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光顾;只有厚道地赚取钱财,买卖公平,不赚昧心钱,也才能有更多的回头客,赢取利润。就经济主体之间而言,经济主体之间固然是竞争关系,但商业竞争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非此即彼。“和合观”主张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倡导双赢、共赢。各方通过和谐、合作从“零和”走向“和合”,实现利益共享。就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管理者只有以人为本,将仁爱思想运用于管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真正在内部得人心,使员工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效促进自身的发展。遵循“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传统商业伦理价值观,才能做到经济主体与社会之间“义利和合”、与消费者之间“和厚生财”、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和而不同”、与员工之间“以和为贵”[7],才可以处理好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也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成功之道。

三、微文化时代传统商业伦理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往和娱乐方式。微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也愈来愈显示出强劲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具有双重作用,既为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微文化时代传统商业伦理传播面临的机遇

1.创新了传统商业伦理传播方式

微文化出现之前,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主要依托于报纸、广播、杂志等等。这些传播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今天的微文化彻底打破了原本的时空传播界限,利用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平台与渠道的组合方式。微文化时代,各类新式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比如直播、AR、VR、交互式沉浸式传播、3D影像等。这些传播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字、图片等等形式,综合了声、画、影等多种现代视听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传播形象。观众通过网络实现虚拟三维浏览,利用更加抓人眼球的视觉化、图像化的方式对传统商业伦理的内容创造性地进行具象化的知识转化,以各种视觉符号来诠释和重构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思想理念,将传统商业伦理的精髓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8]。这些新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产生不同的感觉体验,信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愉悦地被接受。人们也容易达到对知识的认同,产生极大的获得感。微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以往传播方式的颠覆,将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提升了传统商业伦理传播效率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捷,这无疑有利于传统商业伦理传播效率的提升。以往,传统商业伦理内容载体是书籍,传播依靠纸质媒介,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其传播速度缓慢,传播效率低下。而在微文化时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微信、微博这样的新媒体拥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因而具有非常高速、高效的传播特征。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地关注并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人们零延迟接收并再次传播图片、声音或者视频、文字,在移动中实现信息的同步。随时随地刷朋友圈、关注微博已经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生活习惯,因此发在微信、微博上的内容第一时间就会被他人看到。尤其是微博,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而迅速成为现代人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比如传统商业伦理中的诚信观,依靠微博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安徽的童太平老人因为做生意亏损,欠下几位厂商四万余元,苦苦寻找二十余年,终于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几位债主。这个新时代的诚信故事通过微博大V、网友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讨论量超过800多万条。微文化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速度为传统商业伦理传播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3.拓宽了传统商业伦理传播受众

传统商业伦理蕴含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到《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典籍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商业伦理思想,这些经典文献历经千年,博大精深,但同时又具有古代汉语艰深晦涩的特点,这就导致大部分没有受过古汉语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很难领略到经典典籍中商业伦理精神表述的精妙,也很难体会其深刻的内涵。感受理解尚且不能,传播传承就更是勉为其难了。而微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传统商业伦理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网络上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感性生活语言,与流行语相结合,重新诠释典籍中的精髓,使枯燥深奥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极具现代生机活力。再加上声音视频等图文并茂的高科技手段,极大地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和局限。另外,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为微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人们通过点赞、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等扩展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形成“点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线性传播和网状传播的裂变传播模式,影响力呈现几何级倍增。这种新型传播模式构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媒介场域,其中的每一个人既是学习者同时又是传播者。这种基于高科技的微文化传播手段,提高了人们对传统商业伦理的兴趣和关注,使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受众群体更加广泛。

(二)微文化时代传统商业伦理传播面临的挑战

1.碎片化弱化了整体性

2.娱乐化消解了严肃性

媒介传播本身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业余时间可以使我们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去享受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传播的娱乐功能被日趋放大。当新的媒介文化——微文化被创造出来,这种现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泛娱乐化的危害在于人们已被娱乐所异化所奴役却陷入茫然而不自知的状态,只是麻木地享受着精神被麻痹的快乐。在“流量为王”的目标驱使下,一切沦为市场和商业的奴隶。任何严肃的题材,从政治到社会到传统文化,都可以瞬间被解构与瓦解。当喧嚣的娱乐湮没了传统商业伦理,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低俗化、庸俗化将商业伦理精神中严肃的主题、深刻的精神、厚重的体系剥离,最精髓、最绝妙、最值得传承的部分日渐消弭,历史文化内涵不断被淡化、被遗忘甚至被异化,最终造成伦理精神的累积和传承断裂。

3.情绪化降低了权威性

微文化时代,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和互动性导致舆论主体日益草根化。网络构成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微民”自由展现自我、充分表达思想的无限舞台,“微民”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个人只要拥有一个微博、微信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并快速发诸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这种大众化、草根化特征使微文化缺失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可以评论。微文化传播门槛的降低加大了传播主体的随意性,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色彩的、情绪化的观点比比皆是。当理性的独立思考被情绪的宣泄所取代,再加上信息发布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良莠不齐,“微空间”内信息失真情况加剧。比如传统商业伦理在传播中内容模糊不清,出现基本的文本错误和未经确证的随意性阐释和解读,甚至出现扭曲性解读[10],而微文化“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将此进一步放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对传统商业伦理传播的权威性,降低了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四、微文化时代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与传承路径建构

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与传承既起到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用之所长,避之所短,使我国传统商业伦理得到传承和发展,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就具体路径而言,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与传承需要从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入手,既需要优化传统商业伦理传播的社会环境,又需要加强企业自身对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承,同时还需要提升个人的商业伦理素养。

(一)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商业伦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加快对传统商业伦理的挖掘,又要强化传统商业伦理传播意识,从而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良好的传播环境。

长期以来,女性农民工在体育锻炼方面缺少足够的积极性和热情,思想意识过于保守,认为运动只是城市有钱人的活动,日常的劳动就当做是进行了体育锻炼。基于这样的思想,让她们逐渐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态度也过于消极。

1.加快对传统商业伦理的挖掘

就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传承而言,其内涵的挖掘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伦理思想,这些商业伦理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深入挖掘传统商业伦理内涵,对各类别传统商业伦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特点对传统商业伦理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传承内容、创新传承形式,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2.媒体强化传播意识

在对传统商业伦理进行内容挖掘的同时,还要强化传播意识,通过传播更好地传承。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文化传播形式,更需要借助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文化传播载体,以更亲民、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通过对传统商业伦理的宣传普及使公众充分地了解、认识、关注传统商业伦理,进一步促进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承。同时也要加强对外宣传,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魅力和风采,扩大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影响力。

(二)企业层面加强传统商业伦理传承

微文化时代下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传承不仅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更离不开企业自身完善的伦理构建。拥有共同的企业伦理观及共同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生变量。

1.重视对员工的传统商业伦理教育

一些企业往往偏重于员工技能的培养,相对忽视了伦理意识的培训。企业应定期开展商业伦理培训,尤其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微文化来促进企业内部的伦理文化建设。比如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企业微博、企业贴吧、论坛等定期发布古代典籍中关于传统商业伦理的经典名句或者古代一些著名儒商“以德兴商”“以义经商”的故事、视频等等,通过这种富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商业伦理教育,将传统商业伦理的价值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尊崇、践行传统商业伦理的文化氛围。

2.强化企业内部伦理规范建设

通过企业内部规范来保证企业员工对传统商业伦理的践行。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化管理制定有效的企业内部伦理规范,用以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规范的制定需要从传统商业伦理中挖掘相应内容,规范的制定应该尽可能详实、具体,易于落实。同时,成立专门的企业伦理管理部门,进行企业伦理事项的管理,包括规范制定、宣传策划、考核评价等。通过严格制定、执行企业内部伦理规范来确保企业商业伦理的践行。

(三)公民层面提升个人商业伦理素养

个人商业伦理素养的提升是传统商业伦理传播、传承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注重个人商业伦理素养的提升。

1.经营者切实将传统商业伦理融入自身的经营行为之中

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支付宝推出的《中国个体经营户系列报告之一》报告中,据估算,全国2018年个体经营户总量约为9 776.4万户,其中借助微信平台的微商从业人数已达到近2 019万人。微商由于经营门槛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所以更多依靠的是买家与卖家之间彼此的信任。在这种交易情境下,微商对传统商业伦理的践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能否切实履行交易中的承诺,包括消费者收到的产品质量是否与描述相一致、数量是否正确无误、是否按时发货等等。经营者遵循传统商业伦理提倡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实将其融入自身的商业行为之中。在义利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兼顾消费者、社会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统一,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原则、诚信原则的应有之意。

2.通过消费者的外部监督促进传统商业伦理传播传承

微文化时代,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是“微民”中的一分子。消费者的评价很容易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迅速、大范围地传播,并引发大量的评论、转发,甚至会引发官方媒体的关注,对商家产生超乎传统社会的影响。消费者可以通过舆论评价,对经营者、企业进行监督,对于某些违背传统商业伦理的行为进行贬斥,对于尊崇传统商业伦理的行为进行褒扬。通过舆论上的善善恶恶,为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经营者对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承和践行。同时,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增强维权意识。如今微文化的广泛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透明的维权渠道。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自身利益的捍卫者,在督促经营者改善自身问题的同时,促进经营者对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承践行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消费者应摒弃“怕麻烦”心理,增强维权意识,对企业、经营者传统商业伦理的传承践行起到良好的外部监督作用。

猜你喜欢
伦理商业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老传统当传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