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培中 刘颖丽
(徽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复原力水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复原力主要指的是个体对逆境“反弹能力”,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其中,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高等职业院校中贫困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现状,尝试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探讨社会支持与高职贫困生心理复原力的关系。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抗学习与生活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为优化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
1.文献研究法。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查阅心理复原力、积极心理学、教育学、高职院校教育现状研究等相关文献资料,形成理论支撑与历史数据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开展一定程度的创新性研究。
2.个别访谈法。为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与高职高专学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
3.问卷法。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在线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现状,本文作者采用由阳毅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共由六个维度构成,包括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情绪稳定、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合计三十一个项目。同时为了解高职贫困大学生个体对于社会支持总程度的感受情况,我们辅助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开展问卷,该表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个维度,由十二个项目组成。[1]
4.统计分析法。对于收集的数据,经过整理汇总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为后续提出对策,提供数据支撑。
为开展此项研究工作,我们通过对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在校三个年级多个专业的二百余位贫困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经过资料整理与分析,结果如下。
1.贫困学生心理复原力综合情况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将心理复原力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强型、中间型1类、中间型2类和弱型。问卷结果显示,参与测试的贫困学生中“弱型”占比为零,处于“中间型1类”贫困学生数最多,占比达76.6%。参与测试的贫困学生在“家人的支持”这一维度平均分大于4分,显示参与测试的贫困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值均高于3分,表明参与测试的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复原力水平相对较高。[2]
2.贫困学生性别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比较
在“自我接纳”维度上,不同性别的贫困学生在测试结果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参加测试的贫困生中男生在该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而对于是否为独生子女,问卷表明在复原力测试中,没有明显差异。其中,在自我接纳、情绪稳定、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四个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家庭贫困学生的得分稍高于独生子女家庭贫困学生。
3.贫困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分析
通过利用SPSS软件,对参与测试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复原力及其相关维度与“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较为明显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被试贫困学生复原力及自我效能、自我接纳、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五个维度。
1.加强对高职贫困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培养
社会支持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贫困大学生能够领悟社会支持和其心理复原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密切协作,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合理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学校、社会环境中感受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这有助于其心理复原力水平的提高。[3]
2.打造积极人生观,强化技能培养,助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同感不强的情况。其中,贫困生群体由于面临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和就业压力大双重负担,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自我接纳感不足、自我效能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应对逆境的能力,强化心理复原力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重技能培养的优势,重点关注对贫困大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助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树立学习典型,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技能育人,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家庭的认可与关爱,增加自我认同感,做到“技能在身、心中有底”,增加学生走好未来人生之路的信心。
3.多渠道联动,加强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的优势,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品质,包括提升幽默感、树立乐观的信念、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感、树立明确的目标感等。心理辅导教师与辅导员应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及时宣教。通过健全班级心理委员配备,开展心理健康学生社团活动,发挥朋辈效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掌握情况。对于发现异常情况的,学校应第一时间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时关注、关心、关爱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帮助学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