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媛 张义雄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362014)
跨境电商指的是交易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属不同关境的跨境商品展示、完成跨境支付、交易,并运用跨境物流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贸易形式。[1]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有着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在跨境电商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8年泉州市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正式开园,并首次入选“2018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发展20强城市”,以9610报关模式出口5289.24万元,同比增长128.6%,位居全省首位,[2]也走在全国跨境电商领域的前列。2019年,泉州市电商交易总额超6000亿元,且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园的销售额度超过25亿元,根据国函〔2019〕137号批复,国务院于2019年12月15日同意设立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1月17日,商财发〔2020〕15号将泉州市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3]
纵观我国的立法现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立法并不多见,直到2018年《电子商务法》的通过,我国才有了首部关于跨境电商的综合性法律,除此之外都是一些国务院各部门的相关通知公告等,其中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规定也较为零散。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主要分布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及《知识产权海关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例如在《商标法》中增加了惩罚性赔偿的相关规定。泉州市在跨境电商领域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例如泉州市商务局连续三年制定了关于发展和扶持跨境电商行业的相关措施。此外,泉州市司法系统也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19年全市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3589件,其中市中院的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审限内结案率为100%。[4]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也成了福建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促进泉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平台。
但是,在电子商务行业大力发展,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问题也随之产生,专利、商标侵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泉州市海关在泉州口岸查获了11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查扣涉案货物5.03万件,[5]而泉州市在跨境电商领域的立法目前仍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在建设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升泉州市跨境电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探析存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提升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多数需要依靠网络平台进行,当知识产权问题掺杂了“跨境”这一因素,相对于传统类型的知识产权问题来说,会变的更加复杂,而这种“跨境性”和“线上性”,也给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泉州市刚刚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于在构建综合试验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也处于探索阶段,在面对新型知识产权问题时,应结合当前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并寻求解决之道。
在传统环境中,作品形式多体现为手稿、影像作品、打印稿等形式,一般来说区分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困难。在网络环境中,作品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作品多表现为多媒体化的数据信息,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内容进行统一处理,并在网络上展示。并且在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客体如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专利、商标等都以信息的方式呈现,同时网络环境也为知识产权催生了新的客体,例如视频音频多媒体、网络数字化作品等。我国现行立法对这些新型客体的规定较少,它们究竟属于何种知识产权体系也有待研究,学界对于此也暂时无统一的意见。
跨境电商要用到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这种交易涉及的“跨境”因素是不受地域限制的,知识产权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国因为政治属性、文化特点、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国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力度和保护内容等也存在地域的差异。以商标权为例,因为独立保护原则,每个国家对哪种商标能获得保护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因此,这种具有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在遇到“跨境”这一因素时,就需要面对不同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不同法律规定,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无法在跨境电子商务这一领域形成统一的法律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在经济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其建设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立法缺失的情况,相关部门法之间仍存在一些冲突,具体的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在跨境电商监管领域,存在众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部门,例如海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及质检部门等。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标准多样、执法标准不同或者政策规定各异,以致于在对跨境电商的监管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职权交叉的现象,另外也存在监管或管理不足的情况,由此引发管理混乱的现象。[6]
我国《商标法》将商标定义为:“任何人可以将自己的商品和别人的商品区别开来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7]由此可知,商标是由上述定义中的元素构成的,是经营者或生产者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用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主要标志,同时商标也可用于宣传推广商家的品牌。在跨境电商的领域,商品之间的交易多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消费者无法看到真实的商品,只能通过网络上呈现的商品图形和文字等信息来了解和识别商品,从而确定其来源。商标作为一种特定的标志,在网络环境中容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被仿冒,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含有较多动态元素的动态商标也逐渐用于商标,但我国《商标法》尚未对网络环境中的动态商标保护作出规定,这也给商标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商标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这几种典型形态:网络平台或者网络经营者销售权利人已经注册且未经权利人授权的商标专用权;在互联网上使用他人已经注册的类似商标;未经他人许可使用其已经合法获得的公司名称、商业名称和商标标志;利用域名抢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域名的侵权行为及利用网上侵犯他人商标使用权等方面。由此可见,就商标侵权而言,既存在未经他人许可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也存在第三人冒用侵权商标、售卖侵权商品的行为。泉州市是“中国品牌之都”,鞋服箱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并拥有安踏、匹克、利郎等一批知名商标。近年来,随着泉州市众多品牌逐渐往国际化市场发展,品牌侵权行为也屡屡发生,对品牌商户及泉州区域品牌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著作权又可以称为版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8]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著作权侵权主要体现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个方面,侵权风险主要集中在复制权、传播权和发行权等方面。著作权在传统环境下的保护已基本成熟,但是在跨境电商发展中,上述权利受到的侵害相较于传统环境来说更为严重,多表现为侵权人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将权利人的作品到处传播。
在网络环境中,图片、文字、音乐等信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转换成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息,而在跨境交易具有无国界及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这些被上传到网络平台的信息就容易被他人随意下载和传播,例如有的商家会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上传到网络上且享有著作权的图片、文字等来宣传或售卖自己的商品,或者售卖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货物。这些行为不仅会侵犯到他人的知识产权,侵权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谋利,使原权利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跨境电商著作权侵权问题同时还会涉及网络服务商侵权行为责任承担问题,商家在第三方平台中销售未经授权的盗版作品时第三方平台的责任分担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主要为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种。在跨境电商发展中,专利侵权主要表现为跨境电商企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许诺销售、进口专利产品,或者在跨境电商活动中销售假冒专利商品的行为。相对于商标权和著作权侵权行为,专利侵权行为在跨境电商活动中相对较少,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若商品是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进行销售,也同样会面临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责任分担问题,即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无法接触到商品实物仅能获取商品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若产生了专利侵权问题,如何界定其相关责任。这些问题都成为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可能导致专利侵权风险的重要问题。
从上文对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在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立法上也存在一定的空白,针对上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笔者就完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目前,我国在立法层面上已经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但是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且尚未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有些商家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宣传图片或广告语用来宣传自己商品的行为,目前在法律上就没有相关的规制条款。又如,上文中提到的第三方平台责任分担问题,虽然在我国《电子商务法》中规定了跨境电商平台应尽注意义务,也就是指平台应负责监管平台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且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和侵权人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便利,但是却未规定平台自身的权利义务。面对立法缺失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针对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首先政府可以深入市场内部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跨境电商的市场规律,同时跨境电商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具有不同于传统贸易的新特点,我们可以在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各国知识产权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由于跨境商品分属不同边境,可能会引发各国标准不同这一问题,为应对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可在立法过程中就从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的商品需符合何种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或指引。针对第三方平台责任如何分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适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来强化第三方平台责任义务,首先平台应做好商户身份的事前审查工作,其次在疑似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出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商品上或者该行为出现在第三方平台较为显著的位置上,第三方平台应当主动审查相关信息,对该行为进行主动监督,对商品信息进行审慎审查,如未尽到该义务则应与侵权商户承担连带责任。
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鞋服箱包等行业每年都保持着良好的出口势头,出口额居福建省前列,且泉州市刚刚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笔者认为,泉州市在建设综合试验区的同时,可借鉴《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的相关经验,制定地方性法规,以便促进本市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在弥补现行立法缺失的同时,也应注重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为解决上文提到的各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一方面,可在现有的众多监管部门中指定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居中协调处理跨境电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形成多方协作机制,防止监管混乱的情形出现。另一方面,在众多部门中海关是对跨境电商知识产权进行监管的主要部门,同时也是打击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重要防线,因此在构建法律监管体系时,应特别注重海关监管体系的建设,完善海关监管机制。
在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信用问题也成为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互联网环境中,买卖双方购物互评等信用评价成为双方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依靠政府职能,将跨境电商企业信用信息公布出来,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也将对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起到积极作用。泉州市商务局发布的《2020—2021年泉州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措施》,其中也提到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跨境电商信用评价体系建设,[9]笔者认为,泉州市可借鉴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做法,对跨境电商商户身份进行审查,利用跨境电商线上大数据平台,针对泉州市产业集群中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信用模型构建,将泉州市跨境电商企业按照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对综合试验区内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10]此外,笔者认为可以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到信用评价体系,在企业失信记录中体现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例如企业制假、售假,盗图等行为,可根据知识产权侵权程度设置“失信黑名单”,将侵权行为人的相关信息予以曝光,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将大数据平台下跨境电商企业的信用评价进行公示,提升跨境电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终形成品牌意识与知识产权意识,让跨境电商主体遵守相应的规则,注重诚信,努力打造“品牌泉州,诚信泉州”。
传统国际贸易中发生纠纷时大多采用司法途径来解决,但此种解决方式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因此许多国家逐渐开始采用替代争议解决方式(ADR),即非诉讼、非仲裁的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例如:协商、仲裁、调解等。跨境电商是一种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的新型贸易方式,其交易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进行,主要表现为小额、零售模式,传统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在各国之间对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行为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建立统一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必定会影响跨境电商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引入“互联网+”法院在线争议解决机制(ODR),[11]将传统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与线上解决机制相结合,既为争议双方提供了相应的平台,解决了争议双方分处不同国境存在时差及地域差异的问题,又能降低纠纷解决的成本,更加高效、公正地解决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
目前,泉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刚刚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但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却时有发生,对泉州市乃至全国的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分析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对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亦可在借鉴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市跨境电商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本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为本市跨境电商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